蛙壶君是谁?为什么能使世界上最小的蟾蜍绝灭?真的冤枉非洲了?

成体只有 2 厘米长,生活在坦桑尼亚东弧山乌珠穆瓦崖的基汉斯河瀑布底部仅有两公顷区域内的,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非洲胎生蟾蜍基汉斯喷雾蟾蜍,在1999 年的时候,因为当地政府在基汉斯河上游建起了大坝,导致瀑布水量骤减至 10%,蟾蜍栖息地范围也随之急剧缩小。后来人工喷淋系统失灵,最终使得基汉斯蟾蜍被蛙壶菌感染,最后搞成了个野外绝灭状态。

蛙壶君是谁?为什么能使世界上最小的蟾蜍绝灭?真的冤枉非洲了?

现在能看一看这种可爱的蟾蜍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

虽然世界上最小的基汉斯蟾蜍灭绝原因是因为栖息地环境改变、蛙壶菌、杀虫剂等多重打击,但蛙壶菌依然是罪魁祸首。

看到这里你是否已经对蛙壶君产生了兴趣,它们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对蛙类产生这么大致命的威力?

简单地说,蛙壶菌是壶菌门下面的一种由蛙壶菌引起的两栖类蟾蜍乳糜支原体皮肤病。染病的蛙类会出现皮肤角质增生、大量脱皮、抽搐、拒食、功能失常等症状。最终失去正常行动能力,无法呼吸,心脏停搏,直至死亡。由于蛙类皮肤不仅承担着与外界交换电解质的重要任务,还承担部分呼吸功能。所以,蛙类只要被感染就必死无疑。

蛙壶君是谁?为什么能使世界上最小的蟾蜍绝灭?真的冤枉非洲了?

因感染壶菌病死亡的蛙类动物

大家不仅要问这么凶猛的细菌来自于那里?或是认为同其他各种怪病一样都是出自于非洲,那么它们究竟来自于哪里?

蛙壶君是谁?为什么能使世界上最小的蟾蜍绝灭?真的冤枉非洲了?

非洲爪蟾被最早确定为蛙壶菌的携带者

虽然蛙壶菌现在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但一开始的时候,科学家们一度认为这一传染病来源于非洲爪蟾,因为研究者们最早在1938 年,在非洲爪蟾标本上发现了最早的蛙壶菌感染。但是后来随着研究的广泛深入,发现蛙壶菌的老巢居然是在亚洲。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蛙壶菌在传播中表现出一种线性、攻击波式的传播方式,当蛙群感染率达某一阈值时便会导致种群崩溃。在中美洲,蛙壶菌以每年 20 公里左右的速率蚕食两栖类的栖息地。坦桑尼亚东弧山脉乌珠穆瓦崖的基汉斯河瀑布下生活的基汉斯喷雾蟾蜍就遭到了类似的攻击。

蛙壶君是谁?为什么能使世界上最小的蟾蜍绝灭?真的冤枉非洲了?

蛙壶菌在中美洲的扩张每年只有20 公里左右

研究显示,蛙壶菌在亚洲的分布和传播并不这样,像是有着天敌控制一样,它们以较低的感染率,广泛零散地分布于亚洲各地,据此研究者猜测,蛙壶菌可能起源于亚洲。

2010 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对云南地区的滇蛙、昭觉林蛙、云南花臭蛙和大蹼铃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种蛙类都是感染蛙壶菌的携带者。但与非洲、南美洲相比,并未有大量蛙类死亡。研究这还发现来源于朝鲜半岛的菌株多样性最高,进一步推测蛙壶菌可能起源于东亚。

蛙壶君是谁?为什么能使世界上最小的蟾蜍绝灭?真的冤枉非洲了?

显微镜下的壶菌结构

有资料报道,作为起源地,蛙壶菌病原体和两栖类宿主在亚洲具有更长的协同进化史。可谓是 道高一尺魔高两尺,病原和宿主彼此互相适应,慢慢演化出互相对抗的进攻和防御机制。

全球贸易为病原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更多机会,气候变化也为一些病原菌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可以说人类是这些奇怪病菌得以传播难以逃脱的一个环节。

回过头再看一下蛙壶菌的传播方式,令人惊愕的是这种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菌类孢子在水中自行运动最多只有 2 厘米远,但这 2 厘米的距离却足以使它们精准地找到受害者。

蛙壶君是谁?为什么能使世界上最小的蟾蜍绝灭?真的冤枉非洲了?

蛙壶菌的传播真是细想极恐的事情

当游动的蛙壶菌孢子接触到蛙类皮肤后,便立刻能在表皮下方形成一个包囊,快速地从皮肤细胞中吸取营养,发育出新的游动孢子囊。然后游动孢子囊能产生并向周围水体中释放更多的游动孢子,这些新游动孢子可重复感染宿主蛙,或者继续寻找下一个受害者。

就这样,一只只蛙类和两栖类动物就被这些小细菌给侵蚀了,蛙壶菌的传播真是细想极恐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