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倍之後深度回調:業績看美元臉色,莎莎國際是否還有第二春?

翻倍之後深度回調:業績看美元臉色,莎莎國際是否還有第二春?

很多人都沒有想到,2018年上半年,衰了好幾年的莎莎國際(0178.HK)竟然能夠位列港股通十大牛股之一。直接上股價走勢圖(月線):

翻倍之後深度回調:業績看美元臉色,莎莎國際是否還有第二春?

今年上半年,莎莎國際,這家香港的化妝品零售巨頭,股價漲幅一度超過了90%,能在港股通中位列前十。雖然近期有所回調,其今年以來股價漲幅仍有50%。

對於莎莎的表現,市場眾說紛紜。“主流”的說法是業績連續下滑三年後恢復增長;更宏觀一點的解讀則是赴港旅客增多,香港零售業整體回暖。

但是,當我們看到下面這張圖,發現人民幣兌美元走勢才是影響莎莎的核心因素,其他的要素在匯率面前只是一片片浮雲!

翻倍之後深度回調:業績看美元臉色,莎莎國際是否還有第二春?

將莎莎國際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勢疊加,你會神奇的發現,這兩條曲線異乎尋常的一致。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特的現象?這就要從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和莎莎獨特的業務模式說起。見微知著,莎莎國際或許是透視港幣、美元和人民幣三角關係的一面鏡子。

聯繫匯率制:香港零售業起伏背後的匯率之手

自1983年以來,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制,發鈔銀行以聯繫匯率事先向外匯基金繳納美元,換取等值的港元“負債證明書”後,才增發港元現鈔。

金管局確定聯繫匯率為7.80港元/美元,並提供強方兌換保證7.75港元/美元和弱方兌換保證7.85港元/美元。聯繫匯率是基礎貨幣的發行匯率,市場匯率可能偏離該基準,但在強弱方兌換保證區間內運行。

也就是說,港元匯率固定在7.75-7.85港元/美元之間波動。港元與美元匯率相對固定,幾乎可以看成美元的影子。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波動時,港元兌人民幣的匯率也會同方向波動。這是硬幣的一面。

人民幣與美元的關係,說起來就很複雜了。但是與今天主題最相關的是2005年的匯改,在那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人民幣也是錨美元的,很長一段時間,匯率基本上穩定在8.27左右。

簡單的說,當時港幣和人民幣都錨定美元,雖然匯率不同,但是人民幣兌港幣的匯率其實也沒什麼太大的波動,尤其對於普通的日常消費而言,小數點兩位數之後的波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2005年匯改之後,情況開始發生變化,人民幣開始錨定一攬子貨幣,雖然籃子里美元的成份還是大頭,但波動開始加大。

次貸危機之後,人民幣對美元走強,一直到2013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一度逼近6。在人民幣兌美元升值期間,港幣由於聯繫匯率制的原因仍然與美元捆綁在7.8附近。

香港是自由港,商品具有免稅或低稅優勢,尤其是消費品。港幣跟隨美元對人民幣貶值,讓赴港消費非常划算,內地赴港遊客數量猛增。

以下為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繪製的內地訪港遊客數量變化:

翻倍之後深度回調:業績看美元臉色,莎莎國際是否還有第二春?

影響內地赴港遊客數量增減的因素比較多,比如內地居民收入增加,政策推動赴港手續便利化等。但數據顯示,在各種因素中,匯率的影響可能是最大的。

例如,2010年8月之後,人民幣相對於美元持續走強,於2013年11月匯率達到峰值,在2015年7月之後持續下滑。

與此同時,內地訪港人次自2010年持續增加,於2014年達到峰值,並隨著匯率走弱,在2015年及2016年出現負增長。

訪港遊客是影響香港零售業的主要因素,而70%以上的訪港遊客來自於內地。

2013年之後,內地訪港遊客數量下降,香港零售業行至拐點。2014-2016年,香港零售業總銷貨額連續3年下滑。

翻倍之後深度回調:業績看美元臉色,莎莎國際是否還有第二春?

而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赴港旅客增多,香港零售業整體回暖,也是伴隨著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

如果說,從整體零售來觀察人民幣兌匯率對香港的影響有太多幹擾因素的話,那麼莎莎國際就是一個更單純而敏感的樣本。

回到莎莎國際,為什麼莎莎對匯率如此敏感?這或許和它特殊的商業模式有關。

莎莎國際:“水貨”與匯率樣本

莎莎成立於1978年,最初是由郭少明與其妻子在香港銅鑼灣經營的一家小型化妝店,經過多年的發展後,於1997年在港交所上市。公司有80%以上的營業額來自於香港及澳門,有近70%的銷售額來自於中國顧客。

與萬寧、屈臣氏等零售商不同的是,莎莎國際以平行進口為主要貨源模式,以低於專櫃的價格吸引顧客。

很多投行在解讀莎莎國際的平行進口模式時,使用了另外一個更直接的詞——“水貨”。“水貨”其實是正品,並不是貶義詞。而水貨與行貨的區別主要在於渠道不同:行貨是特許分銷商進口的、售後由特許分銷商/品牌總部承擔、價格受到總部統一管控;水貨則是平行進口商獨立從多渠道分批次購入、售後由平行進口商承擔、價格不受品牌總部管控。

例如,當品牌商有多餘庫存時,會將剩餘庫存以低價轉銷給莎莎,莎莎再以低於專櫃的價格銷售給消費者。以下為大致的流程圖:

翻倍之後深度回調:業績看美元臉色,莎莎國際是否還有第二春?

憑藉提供高性價比產品,莎莎快速發展,尤其是在人民幣兌美元走強的那幾年,也就是2009年之後,莎莎業績高速增長。

財報顯示:2009財年(截止3月31日)到2014財年,公司營收由36.35億港元增加至88.59億港元,增加了1.44倍;淨利潤由3.16億港元增加至9.35億港元,增加了1.96倍。

另一個與匯率有關的因素,給了莎莎國際神助攻:當人民幣相對於美元走強時,對於日元或者韓元等貨幣卻在走弱。這出現了一個直接的後果:內地消費者到香港消費很“便宜”,而到日韓消費則相對“昂貴”。尤其是針對一些國際性的奢侈品品牌,同樣型號的產品,以人民幣計價,莎莎一度可以比日韓便宜20%以上。

去香港“血拼”一趟,光價差就足以覆蓋來回機票甚至旅遊期間的吃喝玩樂開銷。

隨著業績增加,莎莎國際股價持續走高。2009年年初到2013年底5年間,莎莎股價漲幅超過10倍,到2013年底,莎莎國際總市值已經超過200億港幣。

但是,2014年之後,情況逆轉。人民幣對美元(港幣)貶值,而對其他貨幣尤其日元則走強,這讓內地遊客赴香港消費越來越不划算。情況變成了到日韓“血拼”一趟,差價足以覆蓋來回機票,還能吃喝玩樂。

2014年之後,受匯率影響,訪港遊客數量下滑,香港零售業總銷貨額下降,2015財年至2017財年,莎莎國際連續3年業績下滑。

公司股價從2014年初開始持續下滑,至2016年初,跌幅超過70%。與2013年的高點相比,總市值蒸發近200億港元。

業績看美元臉色,莎莎國際是否還有第二春?

2016年底之後,人民幣再度走強,內地訪港遊客數量復甦,香港零售業總銷貨額月度同比增速從2017年3月開始轉正,並在2018年2月之後,增速提升至兩位數以上。

莎莎國際業績觸底回升。2018財年,莎莎營收81.16億港元,同比增加3.34%;淨利潤4.4億港元,同比增加34.71%;毛利率由2017財年的41.68%增加至42.08%。

以下為根據公開數據繪製的公司營收及利潤變化情況:

翻倍之後深度回調:業績看美元臉色,莎莎國際是否還有第二春?

隨著業績回升,今年上半年,莎莎股價漲幅一度超過90%。

但是,大幅上漲之後,在今年5月人民幣走弱背景之下,莎莎國際在2018年6月下旬開始深度回調,至今跌幅超過20%。

截止2018年7月16日,莎莎國際總市值137億港元,市盈率31.2倍,市淨率5.52倍。

大幅回調之後,莎莎國際是否會迎來第二春?

回到開篇的那張匯率與股價走勢對比圖,也許這真的要看匯率的臉色。莎莎股價走勢與匯率如此貼合,不得不佩服市場這個無形之手的精妙。

莎莎只是一個縮影,人民幣、美元和港元三者之間的關係,對香港經濟的影響遠超一般人的想象。

香港只是一扇窗,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錨定誰,不錨定誰,對每個人的影響,也許比我們想象的更大。

人民幣、美元、歐元、日元、盧布……大國之間的貨幣博弈,正以想不到的方式重新分配著財富。(YYL)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