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深远的两大政策:户口与土地的“破冰”

每个人都有户口本,其中的居住地址上明明白白的写了你的居住地,具体到某村或某小区的门牌号。

我们经常讲,买房才能落户,就是指要想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户口仍是重要的一环。

……

户口如此重要,是由于在我们的社会体制中,很多的社会权益是和户口绑定的,比如最基础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比如你的社保就业及之后的养老问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提升,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不匹配,造成的隔阂越发显得严重。举个例子,比如很多父母在外打工,如果不想让孩子当留守儿童,接到城市的话,只能选择私人幼儿园,公办的需要排队;等上到中学,只能因为高考的问题,回到户籍所在地。

正是由于“户口”这个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进程。因为在很多方面,他们确实难以享受到同等的福利。

……

从大的方面来说,危害还不止这些。由于很多外来人口的核心在于赚钱回去安家,所以很难在居住地有更大范围的消费行为,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由于“工作地纳税”的因素,其又难以享受到本地外出务工人群创造的社会价值。

因此,“买房落户”和“返乡置业”应运而生,通过房子这个大宗商品的消费行为,两者都想将人和财富留住。

影响深远的两大政策:户口与土地的“破冰”

从“推动1亿人落户”,到此次的户口破冰,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虽然北上广深之类的特大城市仍难以短时间变革,其仍会引起巨大的改变。

比如,过年的时候,很多媒体机构都发布了所谓的“空城”名单,大意是随着外来人口的返乡,看出一个城市的活力,非常意外的是“郑州”这个城市的上榜。

我去年曾经写过郑州《 》,提到一个很关键的就在于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增多,郑州具备承担起中部城市群的实力,此次进一步放开落户,无疑能让更多的人留在郑州,不论是工作,还是买房/消费,人口才是未来城市的最大竞争力

影响深远的两大政策:户口与土地的“破冰”

另一个大政策就是:土地。

《土地承包法》修改案的审议,其中很明确的提到一点就是土地确权,以及保障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简单说就是可以买房·租赁·抵押等等。土地终于由资产变成了资本。

与封建社会时期不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中心是向城市转变的。比如几百年前,经常城市发生问题了就会往乡下走,因为乡下有吃的,那些盛产粮食的地方往往被称为“天府之国”或“鱼米之乡”。

然而,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中心开始发生偏移,以工业生产为代表的城市开始占据主导地位,通过机械化生产,几个人就可以完成以往几百人难以完成的工作,通过机械化的普及,农业的生产也极大的提高了效率。

机械的介入,开始使人们更多的关注吃饭之外的东西,各种各样的消费需求开始出现,反过来说,能够满足人们基础生活保障的东西开始变得廉价,比如:小麦,玉米,大米等。

如此也就造成了一种差异,那就是一个在工厂上班的人能够比种地的人,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也因此能够具有更高的收入

……

所以,进城是主流,中国的城镇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影响深远的两大政策:户口与土地的“破冰”

我曾写文章说过,对于普通人来讲,很难判断具体房价的涨跌,与其这样,倒不如从宏观的角度上去思考一下该不该买房,该在哪里买房。

从此次户籍和土地的双重破冰,到以北雄安/南大湾格局的出现,我们能够轻易的看到,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发展路径

有人说,买房子就是买一个城市的“股票”,城市发展,你的房子就增值,所以无论是买一线,还是强二线,顺大势而动,总不会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