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深遠的兩大政策:戶口與土地的“破冰”

每個人都有戶口本,其中的居住地址上明明白白的寫了你的居住地,具體到某村或某小區的門牌號。

我們經常講,買房才能落戶,就是指要想完成從農村到城市的遷移,戶口仍是重要的一環。

……

戶口如此重要,是由於在我們的社會體制中,很多的社會權益是和戶口綁定的,比如最基礎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比如你的社保就業及之後的養老問題,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孩子的教育問題。

近年來,由於城鎮化的提升,居住地與戶口所在地不匹配,造成的隔閡越發顯得嚴重。舉個例子,比如很多父母在外打工,如果不想讓孩子當留守兒童,接到城市的話,只能選擇私人幼兒園,公辦的需要排隊;等上到中學,只能因為高考的問題,回到戶籍所在地。

正是由於“戶口”這個鴻溝,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外來人口融入城市的進程。因為在很多方面,他們確實難以享受到同等的福利。

……

從大的方面來說,危害還不止這些。由於很多外來人口的核心在於賺錢回去安家,所以很難在居住地有更大範圍的消費行為,而對於地方政府來說,由於“工作地納稅”的因素,其又難以享受到本地外出務工人群創造的社會價值。

因此,“買房落戶”和“返鄉置業”應運而生,通過房子這個大宗商品的消費行為,兩者都想將人和財富留住。

影響深遠的兩大政策:戶口與土地的“破冰”

從“推動1億人落戶”,到此次的戶口破冰,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進步。雖然北上廣深之類的特大城市仍難以短時間變革,其仍會引起巨大的改變。

比如,過年的時候,很多媒體機構都發布了所謂的“空城”名單,大意是隨著外來人口的返鄉,看出一個城市的活力,非常意外的是“鄭州”這個城市的上榜。

我去年曾經寫過鄭州《 》,提到一個很關鍵的就在於由於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增多,鄭州具備承擔起中部城市群的實力,此次進一步放開落戶,無疑能讓更多的人留在鄭州,不論是工作,還是買房/消費,人口才是未來城市的最大競爭力

影響深遠的兩大政策:戶口與土地的“破冰”

另一個大政策就是:土地。

《土地承包法》修改案的審議,其中很明確的提到一點就是土地確權,以及保障土地經營權的流轉,簡單說就是可以買房·租賃·抵押等等。土地終於由資產變成了資本。

與封建社會時期不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中心是向城市轉變的。比如幾百年前,經常城市發生問題了就會往鄉下走,因為鄉下有吃的,那些盛產糧食的地方往往被稱為“天府之國”或“魚米之鄉”。

然而,工業革命後,生產力的中心開始發生偏移,以工業生產為代表的城市開始佔據主導地位,通過機械化生產,幾個人就可以完成以往幾百人難以完成的工作,通過機械化的普及,農業的生產也極大的提高了效率。

機械的介入,開始使人們更多的關注吃飯之外的東西,各種各樣的消費需求開始出現,反過來說,能夠滿足人們基礎生活保障的東西開始變得廉價,比如:小麥,玉米,大米等。

如此也就造成了一種差異,那就是一個在工廠上班的人能夠比種地的人,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也因此能夠具有更高的收入

……

所以,進城是主流,中國的城鎮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影響深遠的兩大政策:戶口與土地的“破冰”

我曾寫文章說過,對於普通人來講,很難判斷具體房價的漲跌,與其這樣,倒不如從宏觀的角度上去思考一下該不該買房,該在哪裡買房。

從此次戶籍和土地的雙重破冰,到以北雄安/南大灣格局的出現,我們能夠輕易的看到,以城市群為代表的發展路徑

有人說,買房子就是買一個城市的“股票”,城市發展,你的房子就增值,所以無論是買一線,還是強二線,順大勢而動,總不會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