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手术切除 小心“得不偿失”!

手术切除,真的一劳永逸?面对很多患者的担心,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四川省名中医刘松山在“松山医学讲坛”中讲到,切除单个器官总有依据,但切多了、切了效果差,或发现是小毛病,代价就大了。

专家:手术切除 小心“得不偿失”!

“手术切除适用于组织器官病变异常后的肿大、压迫、梗阻、出血等紧急情况,必须手术才能缓解。熟知的扁桃体、胆囊、肺脏、脾脏、胃肠道、泌尿生殖器官、身体异常肿块都可切除。”刘松山说,诊断明确的手术切除属治疗性的,病因有结石、肿块、肿瘤、组织粘连等;当B超、CT、验血等常规检查无法确诊其性质,手术切除属诊断性的,以明确病因但存在变数,手术结果可能比术前预期的更轻或更重,导致误切、误治的可能:李女士小腹不适被判断为需要手术探查的妇科卵巢、输卵管病变,其切除属于诊断性的,实际结果并非肿瘤而是慢性炎症,切除的价值大打折扣,永久失去了输卵管,可谓得不偿失。

专家:手术切除 小心“得不偿失”!

孤立的、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的病变切除效果较好,而与之相反的情况如多处病变、部位较危险、由全身病变引起等,局部切除就可能有隐患、病情也可能反复。

刘松山说,手术切除的结局也有意外,原因有:其一,不同年龄、合并疾病、体能状况、手术耐受有差异,使手术切除这种无退路可言的治疗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多变性,特别是术中所见与术前不符、术中病情突然变化,就会出现意外。内科与外科、不同的医生在同一病变的认识也常不同,比如:外科切除可以消除肿块引起的疼痛、压迫症状。如果因内科的细菌感染有关,消炎抗菌就能消肿止痛、避免手术。

其二,全身性疾病伴随局部病变,符合手术指征也难解决本病的病根,导致复发而“治标不治本”,比如:淋巴瘤有多处淋巴结肿大,手术只能除掉局部大包块,不能根治淋巴瘤,要与内科综合治疗联合才有进一步改善的可能;向女士切脾针对减少的血小板引起的出血,但切脾失败与血小板减少的本病可能关联不大,或许与个体差异有关。

专家:手术切除 小心“得不偿失”!

专家:手术切除 小心“得不偿失”!

那么,是否有良策?实际上,切除单个器官总有依据,但切多了、切了效果差,或发现是小毛病,代价就大了。器官切除属有去无回的终极治疗,没有补救措施。当保守治疗仍有获益机会,应审慎考虑、多科会诊以评估手术的风险与受益!

保守治疗没有手术那么简洁但仍然行之有效,如抗炎消肿止血等对症治疗,中医药清热解毒、化瘀止血和康复理疗等,其实与手术不矛盾,只是要综合权衡利弊。有全身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液病,或体弱、儿童等,手术的耐受性差就应小心。并非任何手术都能如术前考虑那么心想事成。当手术可能性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时,除非万不得已的抢救,不建议非手术不可。

刘松山建议,根据病情变化,采取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在瞬息变化的临床治疗中还挺管用。或许注意观察、及时应变、多科会诊协作,还真有可能让患者避免“挨一刀”。

专家:手术切除 小心“得不偿失”!

专家:手术切除 小心“得不偿失”!

事件回放:

故事1:向女士42岁,自幼体虚常感冒,8岁时切掉了肿大的扁桃体;35岁时因胆囊炎伴多个胆囊结石(最大约0.8×0.7厘米),外科切掉了胆囊及结石,消化又变差了。2017年血小板减少至10(正常应>100)×10^9/升,牙龈、皮肤出血,后因子宫大出血不止而切掉子宫。血小板极低致口腔、皮肤、尿道继续出血,外科切掉脾脏,术后血小板仍低而仍然出血。

故事2:李女士27岁,小腹不适3月查彩超:左输卵管积液,左卵巢怀疑囊肿或积液,子宫1.5×0.5×0.7厘米异物,彩超无法明确性质而做手术探查:切除子宫异物为息肉,切除左输卵管确认是慢性炎症,均无大碍,却失去左侧输卵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