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道德哲學的精髓,罕見的透徹,所有講道德的人都該好好看看!

下面的內容來自聊療君在閱讀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後做的摘抄筆記。《奠基》雖然不是康德最知名的代表作,但卻是理解康德道德哲學的一把鑰匙。康德對後世產生的巨大影響力,就部分地源自他的道德哲學。相對來說,國內大眾對康德道德哲學的具體內容還比較生疏,但在西方及世界許多地方,康德道德哲學則是康德成為普遍受歡迎的大哲學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聊療君所讀版本

康德道德哲學的精髓,罕見的透徹,所有講道德的人都該好好看看!

閱讀康德道德哲學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抽象拗口,可一旦你抱著非讀懂不可的決心深入閱讀下去,慢慢就會發現,即使是閱讀中譯本,康德道德哲學也沒有它起初看起來那麼抽象,畢竟康德本人旨在解決道德的實踐問題,並非為了思辯。而有時候他之所以不得不進行思辯,也是為了更好地處置道德的真正原則。

至於康德道德觀的精髓,由於它公認的世界影響力,由於它與中國道德哲學的顯著異同,因此值得所有開明而道德的中國人深入閱讀。為了客觀中肯地閱讀,一些充滿各種意識形態讀者——不管是民族的,黨派的,個人嗜好的等一切意識形態的讀者應當注意,閱讀康德道德哲學的最好辦法是直面其道德哲學本身,而不是一上來,甚至還沒弄懂康德所云為何就以先定的優劣態度來審判康德。

康德道德哲學的精髓,罕見的透徹,所有講道德的人都該好好看看!

下面是摘抄筆記部分,侷限性肯定是存在的,對此我不想虛偽地向讀者道歉。囉嗦了這麼久,該主角康德出場了——

1、哲學與普通的理性知識的區別恰恰在於,它在特別的科學中闡明普通理性知識只是混雜地把握的東西。

2、道德形而上學應當研究的是一種可能的純粹意志的理念和原則,而不是一般而言的人類意欲的活動和條件,後者大多數汲取自心理學。

3、目前的《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無非是找出並且確立道德性的最高原則,僅僅這就構成了一項就其目的而言完整的、應與其他一切道德研究分開的工作。

4、歸於幸福名下的權力、財富、榮譽、甚至健康和全部福祉以及對自己的狀況的滿意,如果不是有一個善的意志在此矯正它們對心靈的影響,並藉此也矯正整個行動原則,使之普遍地合乎目的,它們就使人大膽,且往往因此而使人傲慢。

5、即使由於命運的一種特殊的不利,或者由於繼母般的的自然貧乏的配備,善的意志完全缺乏貫徹自己的意圖的能力,因此哪怕它在盡了最大的努力之後依然一事無成,所剩下的只是善的意志(當然不僅僅是一個純然的願望,而是用盡我們力所能及的一切手段),它也像一顆寶石那樣,作為在自身就具有全部價值的東西,獨自就閃耀光芒。有用還是無效果,既不能給這價值增添什麼,也不能對它有所減損。

6、事實上我也發現,一種開化了的理性越是意在生活與幸福的享受,人離真正的滿意就越遠。因此在許多人那裡,而且在對理性的應用最躍躍欲試的人那裡,如果他們足夠坦率地承認的話,就產生出某種程度的厭理症,亦即對理性的憎恨,因為經過估算他們所得到的一切好處,且不說從日常奢侈的一切技藝的發明得到的好處,而是甚至說從科學得到的好處,他們也發現自己事實上由此而為自己招來的麻煩要甚於在幸福上的收益。最終他們轉而更羨慕接近自然本能的引導、不允許其理性過多影響其所作所為的更平凡的人,而不是輕視這些平凡的人。

7、理性的真正使命必定是產生一個並非在在其他意圖中作為手段、而是就自身而言就是善的意志。……知道自己的最高使命在於確立一個善的意志的理性,在達成這一意圖時只能有一種獨特方式的滿足,即因實現一個僅僅由理性規定的目的帶來的滿足,儘管這與偏好的目的所遭受的一些損失是結合在一起的。

8、如果逆境和悲傷奪去了生命的趣味,如果不幸的人內心堅強,對自己的命運的憤怒多於怯懦和沮喪,而期望死亡,不愛生命卻保存生命,不是出於偏好或恐懼,而是出自義務,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準則就具有一種道德的內容。

康德道德哲學的精髓,罕見的透徹,所有講道德的人都該好好看看!

9、義務的三個命題:

(1)不是出自偏好、而是出於義務來促進他人的幸福,他的所作所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價值。

(2)一個出自義務的行為具有自己的道德價值,不在於由此應當實現的意圖,而在於該行為被決定時所遵循的準則,因而不依賴行為的對象的現實性,而僅僅依賴該行為不考慮欲求能力的一切對象而發生所遵循的意欲的原則。

(3)義務就是出自對法則的敬重的一個行為的必然性。

10、出自義務而真誠,與出自對不利後果的擔心而真誠,畢竟是某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因為在第一種情況中,行為的概念自身就已經包含著對我的一個法則,而在第二種情況中,我卻必須首先環顧別處,看對我來說可能有什麼後果與此相聯繫。

11、我出自對實踐法則的純粹敬重的行為的必然性,就是構成義務的東西,而任何別的動因都必須為義務讓路,因為義務是一種就自身而言即善的、其價值超乎一切東西的意志的條件。

12、在道德事務上只要有普通的理性判斷就夠了,搬出哲學頂多是為了更為完備地、更易理解地展現道德的體系,也是為了更方便地展現其應用原則,而不是為了在實踐方面使人類知性脫離其幸運的淳樸。

13、清白無辜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只不過很糟糕的又是,它不能被很好地保持,容易受到誘惑。因此,甚至智慧也需要科學,不是為了從它學習,而是要為自己的規範帶來承認和持久性。人在自身中,感覺到一股強大的抵制力量,來反對理性向他表現得如此值得尊重的所有義務誡命;這種感覺就在於其需要和偏好,他把這些需要和偏好的全部滿足統統歸攝在幸福的名下。

14、普通的人類理性並不是由於任何一種思辯的需要(它只要滿足於僅僅是健康的理性,就絕不會感覺到這種需要),而是出自實踐的根據,才被迫走出自己的範圍,一步跨入一種實踐哲學的領域,以便在那裡為其原則的源泉及正確的規定,與依據需要和偏好的準則相比,獲得說明和明晰的指示,使自己脫離由於這兩方面的要求而陷入的困境,以免冒因它而容易陷入的曖昧而失去一切真正的道德原理的危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