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建设?两会代表委员有话说!

粤港澳大湾区前景光明,但大湾区“9+2”城市群发展水平不一,管理机制不统一等问题同样存在。如何面对这种复合叠加型湾区经济体带来的挑战?在今年的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话题。

“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表示,广东省正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落实,重点推进规则的衔接等。

“前不久,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炉,一个世界级湾区呼之欲出,这将给三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林少春说,“就广东而言,我们可以学习借鉴港澳地区的经济国际化、市场化和对外开放,促进广东深化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投资更加便捷、贸易更加自由,市场要素流动更加顺畅。此外,港澳地区的科技力量高端要素也很强,有多所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如果能与广东完整的产业体系结合,可以推动广东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000万人,经济总量超过1.6万亿元。“这么大的市场,也会给港澳地区带来新机遇和发展新空间。”他说。

林少春介绍,目前广东省正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落实,包括规则衔接、科创平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建设。同时在民生方面为老百姓创造方便环境,重点在规则上推动联通、贯通和融通。如港澳地区在城市管理、营商环境方面有丰富经验,广东会借鉴好做法到大湾区内的城市,实现联通。港澳在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经验,大湾区内城市暂时做不到的,就会学习细化研究,实现与港澳地区的贯通。

关于湾区内的养老服务、医疗保障、职业资格互认问题,林少春表示,由于目前三地标准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广东将与港澳地区协商,争取实现大湾区更多的融通。“总之,粤港澳三地,只要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一定可以实现合作共赢。”

加强人流、物流、资金流互联互通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民主建港协进联盟会务顾问谭耀宗在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香港希望加强跟大湾区各个城市合作,希望中央可以委任一批香港各界别精英、代表作为顾问,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出切实可落地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打造一流的粤澳港大湾区。”

对于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将扮演的角色,谭耀宗说:“香港在‘一国两制’下有很多有利的地方:现在已经打造成为一个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还有航空枢纽。香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最自由的城市,所以拥有国际城市的地位,而且专业服务也与世界接轨。”

“2018年,港珠澳大桥开通运营,高铁和国家整个铁路网也已经连起来,三地之间的交通变得更加快捷,我们也希望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契机,加强三地合作。”谭耀宗表示,港人也希望到内地大湾区去就业、创业、安居,也希望可以减少交通、税务方面的负担,提供青年创业平台等更多便利。港人也希望可以多一些港式的医院,买房子居住时可以不受限制。“我们现在开个银行账户,也要跑到内地去,香港是否可以办这个手续,开一个支付宝?我们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便利,加强人流、物流、资金流互联互通,一定有信心可以打造国际一流的大湾区。”

“融入越深,会发展得更好”

全国人大代表、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长高开贤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给予澳门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相信这是澳门市民所期盼的,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澳门也将紧紧抓住机遇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

高开贤说,澳门地方小、人口少,长期以来,国家给予澳门很好的照顾。现在澳门每年游客有3000多万,回归初期只有900多万;现在澳门财政的盈余累积有5000多亿元,回归初期只有20多个亿,现在澳门的GDP也排在世界前列。过去出入境过关,需要一个上午或者半天的时间,现在开车过关只需要一两分钟。步行过关时,打一个指膜几秒钟就可以过去;过去澳门企业家去内地投资,要跑很多部门,办很多手续,现在提供了一条龙服务,手续也简便了很多。他认为,大湾区将来会令澳门更方便、更便捷,“融入国家越深,澳门会发展得更好”。

高开贤表示,澳门商界也将积极投入、参与到大湾区的发展中。他说,大湾区规划纲要刚出台,现在还有很多具体事务需要落实,很多具体措施也将陆续出台。在此过程中,他希望能多收集各界意见,向国家献言献策。“希望我们能够携手共同把大湾区建设好,把澳门建设好,让‘一国两制’在澳门实践得更好。”

解决“接口不一”的阻碍

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致公党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了题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大会发言。

发言中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但是,大湾区建设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完全释放,创新驱动力不足,没有形成创新资源的倍增效益。其次,大湾区内要素流动不畅通,投融资环境的差异可能带来政策套利的风险。第三,大湾区内区域功能定位不清,可能导致重复建设、同质化低水平竞争。

为此,致公党中央在发言中建议:一是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四大片区”功能布局。通过整合区域内优质创新资源,发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同效应,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布局。其中,第一片区包括香港、广州、深圳三地,建议该片区以创新资源驱动为核心竞争力,打造以研发、金融、环境、服务为特色的高附加值业务成长区域。第二片区包括佛山、中山、惠州、肇庆、江门五市,这个区域把着力点放在中国主导的产业升级目标上,建立供应链和价值链模式所打造的高质量的部品制造和高效的衍生服务基地。第三片区是以东莞市为载体的大工业基地,将它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中游端”——现代化高科技终端产品的大型生产基地。第四片区包括珠海、澳门两地,发展以物流、运输、贸易、商业、会展、医疗、教育等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

二是启动“围网”监管,释放协同效应。湾区要在做实“围网”制度设计前提下,加快各类制度创新,确保区内资源、业务、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充分释放出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湾区协同效应的力量。

三是用好市场和政府的力量,解决“接口不一”的阻碍。加大湾区基建投入,完善各类交通体系,给予湾区发展先行先试区内通关简化的政策红利。培育和引进一批为跨越差异化机制障碍、实现三地业务有效衔接提供专门服务的特殊服务机构。

四是发挥湾区协调小组领导作用,完善区内外协同效应所需要的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第一片区要尽快出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细则,第二片区要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招商引资,第三片区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帮助大型企业在海内外市场打造中国品牌和技术影响力,第四片区要在加大生活工作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和范围提供较为完善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公共品。此外,在搞好区内机制创新的基础上,要尽快地把湾区的成功经验与协作机制推广到整个珠三角区域乃至内地。

(中国海洋报记者:朱彧 孙安然 编辑:大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