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一世的吐蕃为什么突然之间就瓦解了?无非四个字:不作不死

提起吐蕃,有些人还真的觉得,这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来自高原的吐蕃人,表面上看虽然不起眼,但却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把唐朝打得焦头烂额,甚至一度攻占了长安,使大唐帝国颜面尽失。除此之外,吐蕃居然还在西域多次与大食交锋,丝毫不落下风,活生生掐断了大食的东进之路。

不可一世的吐蕃为什么突然之间就瓦解了?无非四个字:不作不死

松赞干布

众所周知,8世纪的世界,阿拉伯帝国(也就是大食)和大唐帝国无疑是最强大的两股力量,可吐蕃东征西讨,硬是打出一个“三国鼎立”的局面,在两大强敌之间寻得一杯羹喝。如此强大的吐蕃,怎么突然之间就销声匿迹了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内情和原因呢?事情已然千年,大家争论不休,鄙人不才,也分享一些心得,还请方家不要见笑。

第一、吐蕃是松散政治同盟,与中央集权的帝国有着本质区别,上层之间矛盾重重,久而久之产生了致命的内讧

表面上看,吐蕃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国家,对外战争的潜力也很巨大,但事实上,吐蕃是很多个贵族的联盟体而已,王权只是贵族里面的一员,这种体制下,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那么,看不出有什么危机,一旦赞普(也就是吐蕃的王)比较弱势,国家陷入内讧的风险就会加大。各个贵族,没有地位高低之分,面对权力,自然会产生很多的矛盾。

吐蕃王朝晚期,赞普陷入弱势的境地,居然多次出现大贵族废立赞普的事件。这就相当于我们中原王朝里面的权臣废立傀儡君主,君主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只能想办法摆脱权臣的控制,这就为高层的争斗埋下了伏笔。当然,吐蕃当时的情况是:大贵族的势力已经呈现出不可控的态势,多位不听话的赞普被杀死。比如说,牟尼赞普在位一年零九个月,居然被自己母亲蔡邦妃毒杀。之后,他的弟弟牟迪赞普被提名为新赞普,谁知,屁股还没坐热,又被仇人那囊氏杀死。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吐蕃证据已经混乱到什么程度。

不可一世的吐蕃为什么突然之间就瓦解了?无非四个字:不作不死

吐蕃贵族

除此之外,吐蕃贵族之间的内讧也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相互火拼的情况,最出名的当属允丹势力与奥松势力之间的武装血拼。两股巨大的贵族势力谁也不服谁,于是就发生了武装冲突。再强大的国家,也经不住内耗,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乱”,一下子就把一个如日中天的帝国送入了绵羊俱乐部。所以,贵族之间的内讧绝对是吐蕃衰亡的重要原因。

第二、佛教传入,对本土宗教苯教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冲击,更加要命的是,历代赞普信奉的教别不同,时而佛教,时而苯教,使吐蕃的信仰文化陷入崩溃境地

一直以来,宗教在青藏高原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到现在亦是如此。如果抛开其他方面不说,在某种程度上看,当时的吐蕃王国很像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赞普很像是一个宗教领袖。这种形式下,有好处,也有弊端。好处就是,如果宗教能够统一,赞普就可以发动狂热的信徒,使国家的潜力得到巨大的挖掘;坏处就是,一旦宗教陷入纷争,而赞普又不能保持立场,那么国家的宗教就变成了权力的角逐场,很可能使国家陷入混乱之中。

不可一世的吐蕃为什么突然之间就瓦解了?无非四个字:不作不死

宗教的差异

很可悲,吐蕃陷入了第二种情况,由于佛教的冲击,而各代赞普在苯教和佛教之间摇摆不定,造成了严重的混乱。

比如,赞普赤祖德赞就是一个狂热的佛教徒,他在位期间,建立了七户养僧制度,这段时间,僧人确实过了一段很好的日子。为了保护僧人的地位,赤祖德赞居然还制定了相当严酷的法令,凡是对僧人指指点点的,砍断其手指头,凡是对僧人示以不敬目光的,剜其眼睛,而且,不准民间信仰苯教,搞得民怨沸腾。

不可一世的吐蕃为什么突然之间就瓦解了?无非四个字:不作不死

佛教壁画

相反,达磨赞普信奉苯教,对佛教采取打压的态度,一时间,苯教看似又占了上风,不久,佛教徒发动了反击,一位狂热的僧人将达磨赞普刺杀在大昭寺前。这种混乱的宗教现状,使国民的矛盾不再仅限于贵族之间,民间也开始产生了教别之争,这么个折腾法,严重削弱了王权对百姓的思想控制能力,对吐蕃社会的动摇产生了巨大冲击力。

第三、高原经济基础薄弱,吐蕃频繁对外战争,使农牧业均遭到了严重破坏,经济基础发生了动摇

吐蕃采取的是“兵民合一”的军事体制,壮丁既是百姓,又是士兵。这种体制还是有优势的,如果用于保卫国家,绰绰有余,但要是不停地对外扩张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壮丁都出去打仗了,家里的农业、牧业靠谁来维持?只有靠老弱病残了。而国家不停征战,巨大的消耗从哪里补充呢?最终倒霉的还是这些百姓。根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吐蕃的军粮赋税征收非常频繁,几乎每年都要征收巨额的赋税,这种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最终对农牧业的再生产能力造成了严重破坏。

不可一世的吐蕃为什么突然之间就瓦解了?无非四个字:不作不死

吐蕃军队

另外,吐蕃的军事扩张很多时候是建立在对被征服地区的掠夺上,关于这些,《新唐书》和《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都有记载。

其兵法严,而师无馈粮,以卤获为资。

——《新唐书》

意思就是,吐蕃的军队有时候不带军粮,主要是靠掠夺作为自己的后勤供应。

唐帝财富丰饶,于西部各地聚集之财宝贮之于瓜州者,均在吐蕃攻陷之后截获,是故,赞普得以获得大量财物,民庶、黔首均能穿上唐人之上好绢帛矣。

从这里可以看出,掠夺已经成为吐蕃获得后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吐蕃对掠夺之事也缺乏规划,完全是任意妄为。比如,吐蕃与唐的战争,一旦取得胜利,就会践踏庄稼、烧毁民房、屠杀百姓,甚至破坏农田设施,这种做法只能保证一次性的掠夺,百姓逃亡一空,以后还掠夺谁呢?

不可一世的吐蕃为什么突然之间就瓦解了?无非四个字:不作不死

掠夺成了主角

而且,靠掠夺维持扩张的办法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打胜仗,打了胜仗才能去抢,如果打了败仗就只能被别人抢了,所以,稳定性也比较差。自身经济基础薄弱,而掠夺无度,使王国失去了基本的物质生存基础,不亡国就不正常了。

第四、四处树敌,缺乏邦交之策,使自己陷入孤立境地

吐蕃的名将还是不少的,但那些只是战术上的将才,很少有人懂战略。一个国家再强大,如果不用邦交之策,穷兵黩武,四处树敌,灭亡也只是早晚的事。吐蕃就是典型的案例,四周的势力,它几乎惹了一遍,嚣张到没朋友。

  1. 与大食争霸西域。大食的实力就不用我多做赘述了吧,当时,整个西方都是闻之色变,大食甚至还与唐朝进行了交锋,最终使高仙芝兵败怛罗斯。吐蕃与大食的争斗主要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忙于平叛,西域兵力空虚,大食趁机东进,吐蕃迅速兴兵占领了西域多处军事重地,与大食发生了三次大规模战役,三战三胜,迫使大食放弃了东进的念头,吐蕃自身也元气大伤。
  2. 与回鹘争北庭。回鹘也是凶悍的游牧民族,吐蕃为了控制西域各国,与回鹘进行了多轮战争,最终控制了北庭,但此战后勤线很长,消耗巨大。
  3. 与唐朝互掐了上百年。自唐高宗时期,吐蕃开始吊打吐谷浑,兵锋直指安西四镇,薛仁贵率领五万大军与吐蕃名将论钦陵血战于大非川,最终,唐朝大败,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以后,唐朝与吐蕃开始了拉锯战,尤其是李隆基时期,双方战争非常频繁。唐代宗时期,唐朝曾经联合大食、南诏、回鹘等政权,对吐蕃进行夹击,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吐蕃的扩张势头得到了极大遏制,元气大伤。
  4. 与南诏反目成仇。吐蕃与南诏的矛盾其实与唐朝有关,唐朝多次展开外交攻势,使南诏最终叛离吐蕃,驱逐了吐蕃势力。可怕的是,南诏的反叛起到了连锁反应,西南各个小国都纷纷背叛吐蕃,投降唐朝,吐蕃在西南的势力迅速崩溃。

应该说,从唐朝的贞元以后,吐蕃对外军事行动屡次遭到了严重挫折,最终使自己的王朝走向了瓦解。

不可一世的吐蕃为什么突然之间就瓦解了?无非四个字:不作不死

全盛时期的吐蕃

当然,一个王朝的灭亡,原因肯定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篇幅有限,才疏学浅,鄙人也不可能将其一一列出,如若有补充,欢迎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