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的家庭教育:陪伴、愛閱讀、習慣培養

德國人的家庭教育:陪伴、愛閱讀、習慣培養

一提到德國,我們腦子中會浮現精良的工業製造、美輪美奐的藝術設計、首屈一指的現代醫療,精誠合作的團隊精神,然後是愛因斯坦、馬克思、黑格爾、尼采、歌德…德國的世界名人群星璀璨,史上獲得諾貝爾的德國人超過100人。

這是和德國人非常重要家庭教育分不開的。德國人是及其重視家庭教育的,也是世界上唯一把父母教養兒童的義務明文寫入憲法的國家。

比起傳授知識,德國人更注重技能傳授,更注重好習慣的培養,更注重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使得國民素質普遍較高,造就了一個強大的名族。

德國人是如何進行家庭教育的呢?

陪伴孩子

德國人不主張“學前教育”,不準教孩子學數學、認字母,但卻鼓勵家長陪伴孩子們閱讀。他們認為,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的情感關係是孩子人格完整、心智健全的基礎。大多數德國家庭都有家庭日,父母會全身心陪伴孩子,與孩子一起散步、玩耍、騎車、遊戲等等,除了陪孩子玩,同時也會教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因此德國孩子在小時候都有很強的自理能力。德國的幼兒園很多隻需要上半天課,其他時間需要父母來陪伴還了。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教育勝過一切教育。

熱愛閱讀

歌德說過:“讀好書就是同高尚的人談話。”德國人對讀書有著巨大的熱情,調查顯示,70%的德國人喜愛讀書,一半以上的人定期買書,1/3的人幾乎每天讀書。德國也是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買書非常方便,在柏林,每平均1.7萬人就有一家書店。

讀書已經融入了德國人日常生活中,去過德國的會發現,不管是地鐵、公園還是醫院的候診室,你都能看到很多手捧書本埋頭閱讀的人。就算是五六歲的孩子,通常手裡也會拿著繪本,安安靜靜地閱讀。

愛好閱讀,這可能是德國有這麼多世界名人的主要因素吧。

習慣培養

德國人有很多好習慣、優秀品質是家庭教育的結果,比如嚴謹、守規則、合作精神、守信用、有公德心等等。

由於熱愛閱讀,德國人會用繪本來教孩子們學習這些習慣,而且非常多,書店裡到處都是,德國孩子們幾乎都看過的。

德國人非常看重“承諾”二字,人不輕易許諾,但一旦答應的事,就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好。重視承諾的品質,就是德國文化中的“契約精神”。對父母、對同伴,對同事、朋友,哪怕是陌生人,都是如此,這成就了全球對德國品牌的信任。

德國人從小教給孩子“一個人的努力是加法,一個團隊的努力是乘法”,讓孩子認識到合作的力量。這種合作精神在德國足球隊上充分體現出來,每個人都恪守本分,做好自己的崗位,團隊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使德國足球像戰車一樣“戰無不勝”碾壓對手。

德國對公德心的教育是從孩子抓起的,無論在家庭教育,還是在社會層面,每個公民都有義務為下一代社會所有孩子健康成長擔起一份責任,為的就是培養“與社會和諧相處”“有公德”“能幫助他人”的人。

在德國,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恪守社會公德。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時候,努力不打擾他人。你絕對看不到車輛橫衝直撞、雜物佔領走廊的情況。車輛上路後,見到行人總是提前減速,偶爾還會停下來,伸手示意讓行人先走。

為了讓孩子學會“同理心”,德國有很多繪本里面出現的小動物或者主人公以及配角,並不是完整健康的,他們中的很多,或多或少地有點問題或是殘疾。事實上在德國,老人摔倒一定會有人來幫忙,遇到殘疾人時,會有人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助,遇到困難時,也一定會有來自陌生人的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