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學生尷尬處境: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

農村大學生尷尬處境: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

今天我要談的農村是西部的甘肅農村,我生活在這裡,成長在這裡,喜怒哀愁都在這裡。

西部地區的農村相較於東部地區,落後之明顯可謂天壤之別,這裡的農民大多靠天吃飯,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基本就混個溫飽,幾乎沒什麼出路,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循環往復,無窮無盡,彷彿永遠看不到未來。於是,走出大山,走向城市成了改變命運的唯一選擇,或打工,或求學。而通過知識來改變命運也是政府和教育部門宣傳的重點方向。我記得上學時校園的圍牆上永遠都有一句話,就是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我一直把這句話當做人生座右銘,也堅信知識一定能夠改變我的命運,至少不用世代守在那大山裡。

在我出生的那個小山溝裡,人們對於知識改變命運更是深信不疑,那些通過上學而走出大山,吃上財政飯的人是我們所有人的偶像,也是家長們用來教育孩子的典型。於是,所有人把子女的未來全都寄望於通過求學來改變命運,但是相較於城裡孩子,農村娃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道路要艱難的多,落後的教育環境、貧窮的家庭、資源的匱乏往往無力支撐夢想的熱度,沒有多少人能幸運地讀完初中,更不要說是大學了。

農村大學生尷尬處境: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

在甘肅會寧有一種聞名全國的教育模式,是為“三苦教育”,所謂三苦指的是學生苦學、教師苦教,家長苦供,核心總是圍繞著一個苦字,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寒門子弟求學之艱難和尷尬處境,通過教育來改變命運說白了就是與命運抗爭。我們所在的學校當時也大力推廣這種教育理念和模式,並也因此讓一部分人走上了成功之路,進入理想的大學。

這些通過艱難求學之路走出大山的孩子們大多也都在城市裡成了家,立了業。然而,表面上的成功令家鄉父老羨慕的背後卻是更加尷尬的處境。城市的一切於這些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來說不只是陌生的,也是冰冷的。對於農村親戚來說,他們是城裡人,而對於那些世代生活在城裡的人來說,他們永遠都只是來自鄉下的土鱉和鄉棒。這字眼固然難看,也刺眼,但卻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進入城市的他們很難融入眼前繁華的世界和更為複雜的人心,但飛出雞窩的鳳凰同樣再也回不去生養他們的農村……遊離於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尷尬處境是農村大學生們普遍面臨的問題,也是這個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會有的一種狀態。

農村大學生尷尬處境: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

知識確實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但冰冷的城市給不了他們足夠的尊重,而農村也成了他們既不想回,也永遠再回不去的舊鄉。

作為其中一員,其中尷尬滋味,一言難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