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半場:廣告媒體是否變“壞了”?

現如今,互聯網發展飛速,其他各行各業的發展也是風發泉湧,不斷變化。就如廣告媒體行業也已改天換地,不復曾經的樣子。曾經的媒體,尤其是壟斷媒體,是躺著賺錢的,但這樣的日子終於結束了。

媒體的發展週期,與互聯網的變遷週期相應和,不以我們或者他們的主觀意願而轉移。或許,改變他們的,是今天更嚴酷的流量戰爭。

流量戰爭,來自於今天在流量端的“零和博弈”。 跟十年前不同,那個時候,互聯網用戶量只有今天的三分之一,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只有不到今天的五分之一,廣告收入,也只是今天的十分之一不到。

互聯網下半場:廣告媒體是否變“壞了”?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互聯網的下半場到了,上半場是佔山為王,下半場是搶別人地盤的捉對廝殺。而且,隨著互聯網內容產品供給的增加、革新的加速,甚至斷代式的進化,造成消費者的碎片化程度急劇加深,而忠誠度則迅速減弱。就算是短視頻,很快也進入用戶增長數量的瓶頸,原生增長逐步枯竭,必須依靠大規模的營銷推廣維持用戶量。

今天的互聯網有意思又殘酷的地方在於,就算是不可一世的行業巨頭,也並不知道每天不斷竄出來“新生命”中,究竟哪一個會發育成巨人,而新的巨人不斷的成長,就對原來的巨人不斷擠壓,因為大家早已不在一個無垠的廣闊天地,而全部囚禁在空間幾乎恆定的一方天地——消費者的人數、時間和注意力,真的到了見頂的時候了!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媒體也顧不得吃相是否雅觀,廣告主則更加赤裸直白。距離產生美,而擁擠,則只會產生“惡”。 要提升廣告收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廣告背後的用戶數量,以及用戶觀看廣告的次數。但可惜,這個方法本質上也最難。

如果不能增加自己的原生流量,那麼,一個古老而有效的辦法就必然會被使用——對外採買流量。大量流量的採購方恰恰不是廣告主,而是媒體自己,這一點都不新鮮。

低買,然後包裝成自己的流量,再然後高賣,這個生意對於很多媒體而言,既實現了廣告主的流量需求,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

想起來很美好,操作起來可不是那麼簡單。問題是,你自己都沒有流量了,你到哪裡去找流量?更何況,還是更加便宜的流量?

互聯網下半場:廣告媒體是否變“壞了”?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地下流量交易市場於是應運而生,或者,它根本都稱不上是一個市場,因為它形態模糊,交易環節複雜,而且“貨物來路不明”。當資源枯竭的時候,偏偏還有無數的廣告主往裡湧,這更加劇了廣告庫存危機。

隨著互聯網下半場的到來,無論媒體還是廣告主的生存境遇都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對於媒體而言,零和博弈使impression的增加更加困難,而要維持收入的增長,無非是提升價格和增加更多impression供應,而後者產生了諸多問題。

但無論怎樣,媒體從來沒有變得“更壞”,凜冬將至,他們只是褪去了美麗的羽毛,露出了趾上的利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