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燈具的記憶

人類自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式之後,即通過篝火燃燒火焰的光亮來照明。人類燃起的第一堆篝火,其實就是人類製作的第一盞燈。從那時開始,古人對燈的精益求精就一直沒有停止。


古代燈具的記憶


擎燈者立於方座之上.銀質人首,髮髻工整細緻,嘴角微上翹,雙目嵌黑寶石,炯然有神。他兩臂張開,右手握一蟠螭,螭口銜錯銀燈柱,柱上繞以浮雕一小螭龍,另還有一攀援之猴,由下至上呈龍逐猴狀,燈柱頂為一豎有三個燈釺的燈盤。

其左手握一螭尾,螭翹首承託一燈盤,其下另有螭,臥於最下兼為底座的最大燈盤中,左側兩盤上下並非垂直重疊,而是各自外移,略有交錯,每個燈盤中也都有三個燈釺。如此一來,三盞燈盤高低錯落。在一定燈空間內,光照亮度因而均勻,三燈九釺,點燃後共有九個火柱,其火光絢麗當能使滿室生輝。


古代燈具的記憶


這座1957年出土于山東諸城葛埠口村的齊人形銅燈的造型為一家奴狀男子,頭頂光平,圓眼闊口,頗有神勇之貌,其立於鏤空盤龍圓座之上,雙手各擎一屈曲帶葉竹節形燈柄,其上為燈盤。燈盤與下面的盤柄以子母榫口插合,可根據需要拆卸。擎燈侍者兩手舉高低不一,所以左右兩個燈盤上下錯落,彎曲燈柄使兩個燈盤拉開距離的同時,又增強了燈體的支撐力和穩定性,整體造型頗見匠心。


古代燈具的記憶


帶煙管的燈為漢代新創,煙管有單管和雙管兩種,其功能是將沒完全燃燒的油煙和灰燼導入貯水的燈體內部,從而保持室內的清潔,另外還能加強空氣對流,使燃燒充分,增大光亮。《釋名·釋車》:“釭,空也;其中空也。”釭也指中空的管狀物。所以這種中空有導煙管的燈就叫做釭燈,或直接簡稱曰“釭”。《漢書·外戚傳》記趙飛燕成為皇后“居昭陽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切皆銅沓黃金塗,白玉階,壁帶往往為黃金釭。”這裡的黃金釭,指的就是這種燈。

晉夏侯湛《釭燈賦》雲:“隱以金翳,疏以華籠。融素膏於回槃,發朱輝於綺窗。”金翳、回盤都是現在所見到的漢代釭燈上的構件,又云:“取光藏煙,致巧金銅。”而藏煙,也正是釭燈的特性。滿城漢墓出土的三足鼎形帶罩單管釭燈、西漢江都王墓出土雙管釭燈都屬此類。古代的燈都是燃油燈,點燃時間過長,釭燈煙管內廢氣充溢,空氣對流就受到影響,相比於單煙管,雙煙管燈的功能更完善。


古代燈具的記憶


我國古代供燃的燈油,最初用的是膏,膏者,脂也,是用動物脂肪製成的油脂,《楚辭·招魂》雲:“蘭膏明燭,華鐙錯些”句,其中的蘭膏,當為這種油脂中攙入香料,點燃後即能散發芳香,是一種特別華貴的燈油。《潛夫論·遏利篇》雲:“知脂蠟之可明鐙也。”

漢墓出土的銅燈內曾發現有殘蠟,說明最遲在漢代,除了以動物油脂作燈油之外,已開始以蠟代膏為燈油,這漢代出現的蠟,乃是蜂蠟,亦名黃蠟,由工蜂分泌,人工收集後略作加工稱之為燈油,與現代所說的蠟並不相同,《西京雜汜》雲“閩越王獻高帝……蜜燭二百枝”。《急就篇》也記載有“蜜燭”,晉範堅《蠟燈賦》記燃蠟的燈:“列華槃,鑠凝蠟。浮炷穎其始燃,秘闈於是乃闔。”可見蠟燈內的燈油是融化後的蠟。


古代燈具的記憶


如這座遼女僕托盤銅燭臺,構思奇特,其葉形三足上頂一鏤空銅球,其上為水波中升起的龍柱,上託仰蓮,內半跪一女僕,高髮髻,身穿圓領長袍,雙手托起一盤,內有燭託,是一件藝術價值很高而少見遼代藝術品。


古代燈具的記憶


古代燈具的記憶


古代燈具的記憶


古代燈具的記憶


從先秦到清代的件件燈具,對於文明來說,都是一件件至可寶貴的文物,這些文物是古人技能的反映,也是其審美、思想、精神的反映,古人很多能力,已經隨著他們的隱入歷史而永久消亡了;而這一件件器物所負載的審美、思想和精神,當能給今天的我們以力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