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救國行大義,最後只能落死,氣節讓奸臣佩服

我們從電視劇中看多了朝廷官場的黑暗,所以我們印象中皇帝是一個看著光鮮卻挺可憐的角色,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都知道古代後宮中有很多妃子她們平時自己吃醋就算了還總是要弄出點事情讓皇帝注意,所以平時皇帝除了打理朝政以外還要處理她們之間的問題。再說朝廷中的官員也都不是省油的燈,自古以來朝廷中就分為兩派正直官員和姦佞小人,他們 平時在暗地裡較量但是難免那些奸佞小人就會使惡毒的手段,這樣皇帝又要來處理官員之間的問題,雖然皇帝擁有了一切可是他同時他要打理這一切,你說會不會頭疼!

忠臣救國行大義,最後只能落死,氣節讓奸臣佩服

剛剛我們說到朝廷之中的兩派官員可以看得出來在歷朝歷代從來都不乏忠臣,而且大多數的忠臣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因為他們雖然跟奸臣較量可是從來不使用下作的手段,只會去尋找證據但是奸臣為了除掉他們是什麼手段都可以使得出來。可以說他們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但是死後能受到奸臣尊重的我是沒有聽說過!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于謙就是這樣一個人,聽到名字可別以為是我們現在說相聲的那個,他是明朝的重臣,因為皇室爭鬥捲入其中最後落得個處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忠臣救國行大義,最後只能落死,氣節讓奸臣佩服

這還要從當時的皇室鬥爭中說起,當年他跟隨的是朱祁鈺,而後來是他的哥哥奪得了皇位,所以才有了這個下場。可是在這種無法評論的皇室戰爭中,他到底是得罪了誰?第一個是當年土木堡之變後建議把都城改為南京的徐鋥,于謙反對了他的想法而且當眾非常生氣的罵了他,從這以後他就對於謙有了仇恨之心。畢竟一個官員再怎麼樣只能頂住天子的罵,如今被人這樣羞辱日後肯定會要報仇的。 而且一個奸臣之所以稱為奸臣也就是說明他不僅手段惡毒而且心胸也是狹隘的。

忠臣救國行大義,最後只能落死,氣節讓奸臣佩服

不過於謙的這個舉動倒是引起了當時皇帝的注意,一個能這麼不怕權貴大膽指出錯誤的官員在朝廷中是屈指可數的,但是當時皇帝更贊同徐鋥的看法所以有意提升他,每次有提拔官員的機會皇帝都會寫上他的名字,朱祁鈺就會說是當年那個要遷都的人嗎。然後皇帝就沒有用他了。這更加的使徐鋥記恨了認為是朱祁鈺他們害得自己官路不暢。而且之後徐鋥就改了名字被流放了!

忠臣救國行大義,最後只能落死,氣節讓奸臣佩服

幾年之後他又回到了宮中,不過他還是沒有忘記當年的事,他覺得當年就是他們害的他,所以回來之後的他,變得讓人都不認識了。之前膽子很小的他竟然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把朱祁鈺軟禁的哥哥放出來了,最後奪得了皇位,他的仕途也就開始順利了!不過他任然沒有忘記當年的仇,他想著憑藉自己的力量肯定是不足以扳倒于謙的,他就聯合官員石亨一起。

忠臣救國行大義,最後只能落死,氣節讓奸臣佩服

記得石亨當年被免官還是于謙提拔他,最後還讓他封了侯的人,按道理來說應該是感激這段知遇之恩,怎麼會去害自己恩人。然而其中的一些事情我們也不知道,或許是兩人之間因為發生了什麼不愉快,也可能是受到了什麼威脅。但是總而言之他還是加入了害死於謙的陣營!

忠臣救國行大義,最後只能落死,氣節讓奸臣佩服

這些人誣陷他想要另外立新君,但是皇帝也知道這些人是在亂說,他覺得這個人自己是可以重用的,所以不是很想殺他,但是在一旁的徐鋥說了一句如果不殺了就師出無名了。這個意思也就是告訴皇帝自己這次起兵造反才當上帝位,如果不殺了他那麼自己就會在以後成為謀反的罵名。這讓皇帝心中有所思考,畢竟每個帝王誰不是最在乎自己的皇位。

忠臣救國行大義,最後只能落死,氣節讓奸臣佩服

況且當年他被囚禁的時候要用他來換京城,于謙說了一句作為皇家人應該百姓以為重,自己的命不重要!回想起這些,皇帝就決定殺了他冤案就這樣釀成了!像這樣一個把自己一生的智慧都貢獻給國家的,最後卻死在了自己一生想要保護的地方,這是多麼的心痛和悽慘啊!也正是因為他的這個舉動讓當時的奸臣都對他慚愧三分。

忠臣救國行大義,最後只能落死,氣節讓奸臣佩服

我認為一個人最傷心的不是能力得不到別人的認可,而是這個自己甘願奮鬥一生的人最後卻背棄自己,在這個自己花了一生心血的地方竟然沒有人會憐惜自己的付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