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火100小時”結束了,它還告訴了我們四個關於青年文化的趨勢

1月18日零點,即限時觀看100小時後,“烎·2019潮音發佈夜”如約官方下線。除了網路上的圖片、文字等描述信息外,不再找到關於這一屆“開火”的影像留存,名副其實的“閱後即焚”。雁過留痕,風過留聲,在2019年初的100小時裡,有限的時間裡,它展出許許多多具備前瞻性的視角。今年的“烎·2019潮音發佈夜”,發佈了以下關於潮流與青年文化的四個趨勢。

趨勢一:活在當下,只爭朝夕

“閱後即焚”是本屆開火最具荷爾蒙氣息的話語,也是其最重要的標誌。

對於80後、或者更早的70後來說,對事物確鑿的佔有,幾乎是一個天然的本能。銀行裡要有存款,冰箱裡要有肉菜,電腦的硬盤裡也要塞滿從網盤下載來的各種消遣,有備無患,以防萬一。

但在互聯網資訊大爆炸生長起來的Z世代眼中,他們對“SAVE”(儲存)這個動作是陌生的。年輕的樂迷對CD這種經典的音樂承載物沒有任何感覺,甚至連MP3也懶得下載,流媒體點播、視頻直播才是他們接觸世界的方式,而流媒體之“流”,即Streaming,才是他們和這個世界最舒適的接軌方式。

許知遠在《十三邀》裡採訪馬東,他趁馬老師不在,旁敲側擊問“愛徒”肖驍,“你們對馬東的過去,不好奇嗎?”肖驍翻了一個白眼:“我為什麼要好奇?”許知遠回過頭,對著鏡頭說,哎,這一代年輕人,怎麼都沒有敬畏之心了呢?許老師並沒有認識到,一件事物本身的固有價值對當代年輕來說並不重要,在這一個時間點裡和自我發生確鑿的關係,此刻對自我的價值的,這才重要。

“開火100小時”結束了,它還告訴了我們四個關於青年文化的趨勢

這一次“開火”看似不可思議地採取“閱後即焚”的舉措,哪有辦一場活動然後過了一百小時把回放給下下來的?而這一種反常理的做法,其本質恰是對青年文化消費主義的一次大膽探討,也是對於內容時效性與價值之間一次極致性的博弈論實驗。

趨勢二:邊界模糊,破壁在眉

去中心化一直是過去近十年互聯網發展的趨勢,通過不同的興趣愛好,把人群分成不同的次元。但這種簡單粗暴的分類越來越不適用了,我們無法再用“日劇粉”、“韓劇飯”、“古裝劇粉”、“說唱粉”、“電音粉”去粗暴地把年輕人歸類,因為他們身上有著同時具備多個圈層身份的可能。

“開火100小時”結束了,它還告訴了我們四個關於青年文化的趨勢

於是,在“開火”當中,具體到某一部分的表演,除了藝人本身的粉絲向心力(直接驅動粉絲觀看),具體到該表演的內容,內容本身正在刻意模糊藝人原本所具有的標籤。簡單來說,藝術家林萬山的作用便是“讓吳亦凡看起來不那麼吳亦凡”,另一位視覺藝術家Michael AI-Far同樣也起到“王源看起來不那麼王源”。原本堅固的次元壁,在外力的作用下變得鬆動。究竟要怎麼對這表演風格進行歸類呢?該用怎樣的標籤去標籤它?難道真的只能喜歡A藝人而對B藝人不屑一顧嗎?當風格與形式在“開火”中進一步地交融時,同時也刷新年輕人既有的認知與見識邊界。破壁,就在眉睫。

趨勢三:人機互動,感官進化。

如果說上一屆的“開火2018”裡,華晨宇與機器人樂隊的合作舞臺只是先聲奪人,那麼,在這一次的“開火2019”中,舞臺上那些大範圍地人機交互,則預示了我們將更大跨步地投身智能化的浪潮當中。

1997年,英倫班霸Radiohead樂隊推出了他們的《OK Computer》,一張用音樂書寫而成的世紀末預言。在那當中,人類和機器的關係是極度緊張的,就像其他文藝作品如《駭客帝國》、《攻殼機動隊》所描繪的那樣。可轉眼到了2019年,智能設備對我們生活的無孔不入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以前,我們的父母輩還會批判我們是“低頭族”,而現在他們自己埋頭玩微信玩得更兇。以手機作為智能設備的代表,我們連接了衣食住行等社會各端,手機甚至已經成為了一種隱私性的“器官”。

“開火100小時”結束了,它還告訴了我們四個關於青年文化的趨勢

那麼,我們和人工智能之間的關係到底將會怎麼樣?本屆“開火”當中,那些大量的人機互動和視覺交互的表演,包括火箭少女101、馬伯騫等,他們都在積極地和機械臂或增強現實等表演形式發生關係,是對峙,是抗衡,也是擁抱。如同火箭少女101在《月亮警察》當中對著機器臂的凝視,人與人工智能的交鋒,也是本次“開火”最具代表性的時刻。

趨勢四:生活有限,想象無限。

Z世代的年輕人有著非常矛盾的點。一方面,他們通過互聯網瞭解著五彩斑斕的世界,除了真實世界外,還包括二次元動漫、科幻電影當中那些超現實的情節。另一方面,現實當中,學校、社會卻把不切實際的想象拉回地球表面。於是,年輕人開始進化出一種類似“精分”的能力,手背是生活的平庸,但一翻面,握在手心裡的是他們通過想象世界去構築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

這一次的“開火”當中,大量的表演是需要通過觀眾調動想象力去自主完成的。舞臺上呈現的很多視覺,它本身只是一個幾何狀的點、線、面。像華晨宇的《聲希》,甚至沒有任何歌詞,結合藝術家沈偉的舞蹈,這些不夾帶任何具體辭意的表達,供觀眾們通過自我的想象去完成腦海中這段表演的構建。在此過程中,每個人所看到、感受到的東西,根據其年齡、身份、認知系統的不同,所得到的都是不同的。這也是“開火”尤其想要傳遞的開放性,其舞臺內容來自你們想象力的基點。

“開火100小時”結束了,它還告訴了我們四個關於青年文化的趨勢

以上便是關於“開火100小時”所發佈的四個流行文化趨勢。像在“烎”的最末,那一隻從天空上飛下來的冒著熊熊火焰的大手,我們也相信,每個觀眾都會有他們心目當中對於“烎”所感受到的溫度。

潮流,就在你的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