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糧油:去庫存背景下 2019年春播這玉米還能種不能種

這幾年,隨著糧食種植結構的調整,市場化收購成為主流,糧食價格波動開始頻繁,加上市場收購價格整體呈現下行態勢,每年的春播也就再也不能像往年那樣憑感覺、憑習慣去種糧,種糧之前一方面要考慮國家政策方向,另一方面還要考慮未來市場價格走勢——種地也成了一門經濟學。

每日糧油:去庫存背景下 2019年春播這玉米還能種不能種

而這幾天,隨著黑龍江等有關部門明確2019年度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規則後,東北的農民更是犯難了:種大豆還是種玉米?

我們先來看看要不要種大豆的問題吧

如果僅僅從有關部門的政策引導上來看,今年種大豆是正確的。

我們都知道,我國大豆市場每年消費量達到1億噸以上,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費國,但這麼龐大的大豆消費量並沒有給國產大豆帶來多大的福利,相反,在進口大豆的衝擊下,國產大豆是節節敗退。

每日糧油:去庫存背景下 2019年春播這玉米還能種不能種

我們先來看看國產大豆價格,真是10年一個輪迴。

但作為關係國計民生的一項大事,國產大豆還是要扶持的。因此,去前年開始,國家陸續加大了對大豆的扶持力度,提出了大豆振興計劃。

市場價格不是低嗎?我們給予種植和輪作補貼,確保種植收益能夠平衡。

按照現在300元左右的生產者補貼,大豆種植效益目前已經能與玉米持平,個別地區還有150元的輪作補貼,兩者相加,種大豆似乎不錯——當然,這樣的賬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僅限於黑龍江地區,而其你手中的大豆要有渠道不愁賣。

再來看看讓人擔心的玉米

應該說,這兩年糧食市場結構調整的重點就是玉米。

每日糧油:去庫存背景下 2019年春播這玉米還能種不能種

除了完全市場化收購,再就是庫存臨儲玉米的“拍拍拍”!但相對大豆市場,不得不說玉米價格是堅強的——至少沒有回到10年前的低位。

從2017年臨儲拍賣5600多萬噸,再到2018年拍賣超過億噸,短短兩年,硬是將玉米2.6億噸左右的庫存消耗到了0.8億噸,玉米市場的消費潛力不可謂不大。

可我們知道,很多事情就怕“但是”兩個字。臨儲庫存是降低了,那進口市場呢?

玉米及其替代品的進口,始終是懸在玉米價格上方的一把利刃。

比較一下,玉米和大豆那個更省事

這是個很奇怪的問題:產量低的價格低,產量大的價格也低,到底該種什麼品種呢?

儘管無論種大豆還是種玉米,都面臨兩難的境地,但今年的春播還是要進行的。每日糧油總體還是偏向於種植玉米的——雖然大豆的補貼更高。理由如下:

每日糧油:去庫存背景下 2019年春播這玉米還能種不能種

第一,玉米的消費體量大,按照產量數據玉米,每年消費量應該在2.2億噸以上,種下來不愁賣,而大豆市場雖然也有1億多噸的消費量,但其中約有80%以上是被進口大豆佔據的,價格沒有自主權。

第二,按照我們現在挖庫存的速度,2019年臨儲基本就會消耗完畢,所以秋天的時候新玉米供應是個大問題,即使放開進口市場,一下子進口幾千萬噸,全球市場也不會傻乎乎的便宜賣。

第三,相對來講,還是種玉米省事。

種植效益不佳,為什麼不出租土地呢

當然,也會有選擇種大豆的。

有人講,按照一畝300元的補貼,種上大豆不再管,一畝地也能賺個補貼錢。

但馬上有人講了,你種大豆不得翻地、施肥、買種子播種,幹嘛不直接承包出去,一畝地賺個四五百?

每日糧油:去庫存背景下 2019年春播這玉米還能種不能種

你別笑,這是實情,只有種地的懂:種地賺錢不賺錢,要看你怎麼去算這筆賬,如果按照當前的人工費去算,種地肯定虧!

所以,問題就是,如果有每天都能賺那麼多人工費的工作,可能種地的也就越來越少了——勞動力轉移始終是件大事。

因此,春播種什麼不重要,種不種才是關鍵,或許租出去去外打工也是不錯的選擇。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