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樂福為什麼最終選擇“賣身”?

家乐福为什么最终选择“卖身”?

作者 | 龍商網特約評論員老笑

儘管此前家樂福官方一再“闢謠”,但人們似乎都不太相信,更熱衷於議論它會賣給誰以及賣什麼價。

事實再一次證明,傳言很多時候就是“真理”:家樂福中國最終選擇“歸隊”騰訊陣營。

歐洲最大零售商、大賣場業態的開創者,到如今的“接受改編”,這可能既是中國企業的驕傲,也是零售業者的隱痛。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足以概括中國零售市場的演變,因為家樂福進入中國市場只有 23 年,而未來的變化只會更快。 “嫁入”騰訊系也許是家樂福在中國市場的最好選擇,未來的家樂福(中國),家樂福也不太可能居於主導地位。

家樂福的際遇令人唏噓,也催人思考。

筆者剛踏上零售崗位時,曾以膜拜的心態考察學習過家樂福賣場。 那時的家樂福大賣場開零售風氣之先河,極盡“炫酷”。甚至在十年前,也不會有人想到家樂福有朝一日會“賣身”。

家樂福為什麼必須“賣”?

首先是趨勢使然

品類豐富、品種齊全、“一站式購足”曾經是大賣場的核心競爭力,但時代背景是商品供應不足、大型零售設施奇缺。

而今,各種商品極大豐富,商業設施供過於求,供應增速快於消費增速,市場細分越來越專業、精細,個性化消費漸成主流,差異與特色才是零售企業的生命。

“大”反而成為大賣場的“短板”,因為它意味著距離遠、選擇難度大、時間成本高。 大賣場式微是趨勢性的、行業性的,不是家樂福一家企業的問題。

此前,有評論者發問“大潤發都賣了,家樂福憑什麼不賣?” 這句看似蠻橫、實則有理的一問,道出了家樂福“賣身”的深層次原因。

不止是大潤發,沃爾瑪前幾年同樣經歷了類似的客流下降、增速下滑;只不過,大潤發 7 成以上門店位於三線及以下市場,衝擊來得沒那麼劇烈,而沃爾瑪應變更快,提前做了相應調整,化解了部分衝擊。

沃爾瑪、大潤發兩大巨頭的共同遭遇足以說明問題,其他的大賣場情況更糟,新一佳破了產,人人樂連年虧損,中百集團連續幾年靠賣房產盈利。

與互聯網巨頭“結盟”成為大賣場業態的共同選擇,沃爾瑪入股騰訊系的京東,大潤發“嫁入”豪門阿里,三江購物、新華都“倒向”阿里巴巴,步步高如不出意料也可能與騰訊“聯手”。

這就是趨勢,或說是大賣場的宿命。

隨著全國性大賣場完成“站隊”,下一步,互聯網巨頭的“收編”對象必然是區域小巨頭。

事實上,與大賣場同屬“零售重災區”的還有百貨店,只不過現階段,包括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還沒有拿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一旦他們拿出類似於盒馬鮮生這樣的百貨領域的改造樣板,百貨企業的“站隊”也將是大概率事件。

其次是為既得利益矇蔽

筆者所在的地區有一家全國知名的化工上市公司,過去也是“香餑餑”,在多地大舉投資,其董事長走到哪裡都是當地一把手接待。有人問其董事長“同行都在搞精細化工,你為什麼不趕快轉型?”其答曰“我現在賺錢都忙不過來,轉什麼型?”

最近幾年畫風陡轉,國家強調環保,傳統化工因其高汙染、高耗能成了“過街老鼠”,關停並轉成為方向,該公司隨即陷入鉅虧,工資都快發不出來。

當然家樂福不曾到這般田地,但性質類似。

家樂福的黃金時期,靈活放權形成家樂福的核心競爭力,由於門店生意非常好,供應商送貨到店的輕模式支撐家樂福的快速擴張,它也因此錯過物流配送體系建設以及本土供應鏈打造,沒有發力直採自營,大賣場以外的經營業態也無建樹,為其後來發展埋下了巨大隱患。

2008 年之後,市場競爭空前激烈,沃爾瑪、大潤發憑藉強大的供應鏈、快捷的物流體系超越家樂福,永輝超市則依靠生鮮供應鏈勝出,關鍵基礎設施的缺位阻礙了家樂福自救。

有觀點認為家樂福最致命的因素還是內部的不思進取,在筆者看來,家樂福更像是被既得利益矇蔽了眼睛。

直到 2015 年,家樂福才開始集權改革,包括上收採購權、開建配送中心、上線電商業務,但為時已晚。

“盛世”的光環之下看不到危機,是很多企業的通病,很遺憾家樂福就在其中。 在企業強盛時期就應該謀劃、思考、推進轉型變革非常重要,因為這時企業還握有足夠的優質資源,主動轉型才能產生最佳效果;而等到大廈將傾之時才想起改變,大多數無力迴天。

這應該是家樂福給零售同行的一個深刻教訓。

最後是行動遲緩

如你所見,家樂福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改變,比如推出便利店業態“ Easy 家樂福”、開出購物中心、試行 24 小時營業以及改造門店、發力電商等。

但我感覺,相比優秀同行,家樂福的動作太慢了,雖然亦步亦趨地一項沒漏,但節奏慢了幾拍。

大潤發的飛牛網是 2014 年上線的吧?黃明端那時就表示,希望趕上“最後一班車”,但家樂福的電商業務比飛牛網起步還晚。 據說上海古北家樂福升級改造非常成功,上海商學院顧國建教授總結出“十大可圈之處”,但第一,一家店的成功升級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第二,家樂福改造的時機太晚,不但與永輝、步步高持續升級、快速迭代相差甚遠,就是跟沃爾瑪一年改造幾十店的速度相比,也落後很多。調整可能有效,但市場會給家樂福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其慢慢調整嗎 ?

應該說,家樂福的便利店還算趕上了風口、踩準了鼓點,但可惜的是,推進的速度太慢,幾年下來還不到 40 家,給人以猶豫不決的印象,不但大幅落後於主流便利店品牌開店速度,就是與中百等半路出家的相比,也慢了許多。

聽便利店行業的朋友講,“ Easy 家樂福”有點“四不像”,既不像超市也不像便利店,似乎找不準定位,業績也不溫不火、平平淡淡。這我就百思不得其解了,聽說家樂福在歐洲有 4000 多家便利店、經驗豐富,為什麼不能把歐洲的經驗應用於中國市場?即便歐洲與中國“國情不同”,但第一家“ Easy 家樂福”面市已經 4 年,也該摸索出了“中國道路”了呀!

家樂福(中國)總裁唐嘉年曾對媒體表示“願意向高手學習”,事實上家樂福也學了,包括升級門店、擴大餐飲、建 APP 、發展自有品牌等,似乎一樣也沒缺,但問題在於,家樂福的反應太慢,效率太低,發展自有品牌還要在“新的一年裡”發力,跟盒馬們一上來就大幹快上相比,完全不像同處一個市場之中。

很多時候,模仿也是一種創新,騰訊早年就是採用的這種策略,但跟隨策略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對那些經同行驗證正確的東西,學起來要“喧賓奪主”,才有勝出的可能,遺憾的是,家樂福似乎總是底氣不足,學而不快,學而不精。

而實際上,家樂福有非常好的資源,比如全球化的供應鏈、歐式賣場等等,但似乎抓了一手好牌,卻沒打好。有時我很奇怪,那個特立獨行、引領風潮的家樂福哪兒去了?那個前衛、年輕、活力奔放的家樂福去哪兒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略嫌老邁、行動遲緩的家樂福。

有評論說“家樂福衰敗了”,筆者對此並不認同,衰相早露沒有疑問,敗則言之過早,家樂福面臨困境不假,但還遠未到山窮水盡地步,選擇與騰訊、永輝結盟也不是“不行了”的表現。正如王健林所說“生意就是買和賣”,賣出部分股權引進新的資源與力量,正是驕傲的家樂福不願泯然於眾的寫照。

希望騰訊的技術與流量、永輝的生鮮與資源,能讓家樂福快起來、年輕起來,願這家曾為中國零售業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給了許多和我一樣零售“啟蒙教育”的國際零售品牌,在中國零售市場有一個美好未來。

本文來自超市週刊,創業家系授權發佈,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