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歧视”已成为银行潜规则,你属于哪一档?

不论是信用卡还是贷款,银行对于申请人的审核,最主要考虑的因素除了征信,便是职业了。同为征信良好的情况下,不同职业的从业者,得到的银行“信任程度”天差地别,这不仅体现在审批成功率上,而且很大程度决定了额度,甚至影响利息和期限。

就信用卡申请而言,有些人都不需要借审核电话,便可以秒批超高额度;而有些人申请了好多次,不是被拒就是给个三五千意思意思。贷款也一样,有些人银行三番五次打电话求着给钱你用,而有些人则连申请的资格都有没有。

“职业歧视”已成为银行潜规则,你属于哪一档?

其实在银行内部,对职业有很清晰的档次划分,这种看似“职业歧视”的行为已然成为了各个银行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对于不同档次的职业,银行态度也截然不同。

A类客户(优质):公务员(指国家党政机关从业人员),事业单位从业者(比如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和公立的以中心、会、所、站、队、院、社、台、宫、馆等结尾机构)。需要提醒的时候,这里必须是正式编制的职工,像辅警、协管之类的合同工、临时工都不在列,不过有些银行将这些单位技术类岗位的长期合同工也纳入优质类。

B类客户(良好):国企从业者(包括国企子公司、国企下属全资公司、国企控股企业等)、上市公司从业者(包括其全资子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从业者(比如华为)、大型知名企业从业者(企业够大、知名度够高)等。当然,这里的从业者一样必须是这些公司的正式员工,而且某些销售量岗位从业者也不被列入。

“职业歧视”已成为银行潜规则,你属于哪一档?

C类客户(一般):中型民营企业从业者(非销售岗)、普通企业专业性岗位从业人员(比如法务、财务、设计、技术等)、大型企业销售岗员工、国企或上市公司第三方合同工、单位有购买五险一金的从业人员、有银行代发工资的从业者、在同一单位工作2年以上的从业者。对于这类客户,信用卡申请方面遭遇的不平等待遇更多体现在额度方面,征信没问题都可以批卡;不过在贷款方面,特别是信用贷款方面,会有所限制,不管是通过率还是额度。

D类客户(谨慎):小型企业员工(特别是没有购买五险一金的)、中大型工厂普通工人、普通企业销售岗员工、同一单位工作未满半年员工(AB类从业者除外)等。这类人员如非特殊情况,贷款就肯定没戏的,信用卡通过的几率也不大,通过了额度也有限。

“职业歧视”已成为银行潜规则,你属于哪一档?

E类客户(限制):农民、司机、保安、消防员、普通厨师、一线服务人员(如营业员、收银员、售票员、餐饮服务员)、清洁工、快递员、外卖小哥、保险业务员、房产中介、民工、小作坊或个体户员工、无业者、停薪留职者、实习生、军人等。这类从业者是银行非常抗拒的群体,贷款和信用卡都是批不下来的。

银行作为一个盈利性机构,他们这些看似“职业歧视”的客群选择行为,从经营的角度而言,无可厚非。毕竟要提高盈利,就要控制坏账,就要降低风险,那么自然也就需要设置一些风险的评定指标,而职业的等级分类便是银行进行风险规避的一种手段。比如说普通工人、销售岗人员不论是职业连续性还是收入都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又比如说司机、保安和消防员,职业性质决定了人身风险过大,银行也不敢冒险。这种行为看似违反了“职业平等”的社会原则,却也属于迫不得已。

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银行机构在控制风险方面手段过于单一,同时银行的风险体系也缺乏成熟的技术手段。或许随着目前非常火热的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以后银行在客群的选择方面会有更多变化,但是职业作为至关重要的维度,这一参数很难改变。

“职业歧视”已成为银行潜规则,你属于哪一档?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后面还有更多生活中的金融知识,都是干货,都讲人话,都能看懂,有疑问的欢迎留言讨论,下期文章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