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界:社會長者給新農人的一些忠告

中國是農業大國,未來的農業只會向著現代化智慧方向發展,小安今天整理了農業界4位長者傳授的是

永不言棄、信念、堅持不懈、奮鬥的農業精神,希望他們的成就能給各位新農人一些啟示,他們是褚橙創始人褚時健、雜家水稻專家袁隆平、專注智慧農業研究的汪懋華、玉米育種專家李登海。

【永不言棄】

褚時健如今是一位90歲的老人,他給我們的印象是“不放棄、不言敗”

他是“中國菸草大王”,是雲南冰糖橙品牌“褚橙”創始人,在他90歲生日當天,宣佈雲南褚氏果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90歲高齡的他擔任董事長一職。

農業界:社會長者給新農人的一些忠告

褚時健一生波折多難,但他從未放棄對人生和事業的追求。成為這個時代的偶像。

出生於上世紀20年代的他,僅用一年時間就將榨糖廠扭虧為盈;改革開放初期,51歲的褚時健一手將鄉間小廠“玉溪捲菸廠”發展為世界級行業巨頭“紅塔集團”;中年喪女,臨近70退休鋃鐺入獄,人生跌到低谷;74歲東山再起,攜妻子闢荒開山種橙千畝;84歲,締造了農業史上的“褚橙”傳奇。

農業界:社會長者給新農人的一些忠告

正是“人生總有起落,精神終可傳承”這一廣告語,打動了消費者,讓一顆小小的褚橙,成為“勵志橙”

在十年之間,以“褚橙”紅遍大江南北,2017年,僅褚橙一個單品,產值就近2億元,90歲褚時健再次成為億萬富翁。

【夢想】

誰讓我們不餓肚子,代表技術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年88歲,一輩子,和水稻打交道。

20世紀50年代,袁隆平更堅定了學農的信念:改變農業現狀,為了中國人不再捱餓

農業界:社會長者給新農人的一些忠告

袁隆平院士畢業於現今稱的西南大學,他的專業就是農業研究,他這一生都在致力於農業的發展研究工程。在大學畢業後並不是在科學研究院上班,而是被分配到了湖南省教學,並且還是非常屏偏遠的山區,但是袁隆平並沒有灰心,在湖南任教時間長達近20年,在20年的時間裡,他沒有放棄水稻的研究工作,一直在潛心研究。

同時,從他的人生經歷來看,袁隆平從未離開過試驗田,甚至87歲還悄悄下田,為了繼續保持能夠試驗的身體狀況,抽了60多年的煙說戒就戒了。他的試驗田似乎沒有邊界,走了一輩子也走不到盡頭。

農業界:社會長者給新農人的一些忠告

他的專注讓我們驚歎!袁隆平從1964年在安江農校發現“鶴立雞群”的稻株;1970年,助手在他研究思路的指導下,在海南南紅農場找到雄性敗育的野生稻“野敗”;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將將水稻畝產量由300公斤提升至500公斤以上,這個中國自主產權的成果是世界範圍內的第一次;再到1974年試種他所育成的品種“南優2號”雜交稻畝產628公斤;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水稻育種計劃。

農業界:社會長者給新農人的一些忠告

甚至在2017年,87歲的袁隆平又推動鹽地種水稻和沙漠種水稻的兩大創新

袁隆平:海水稻發展到1億畝,最低要求生產300億公斤糧食,生產一個湖南省的糧食總產量,多養活8000萬人口

袁隆平的兩個夢,早已廣為人知。“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用中國的力量養活世界。

第一個夢想2017年已經實現了,第二個夢想88歲袁隆平還在努力著。

農業界:社會長者給新農人的一些忠告

【堅持不懈】

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先生是我國“智慧農業”領域的先行者和權威,也是首屆“智慧農業”國際研討會的發起人、會議主席和主旨報告人

汪懋華,1932年出生於廣東省興寧市,1956年6月畢業於原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農業機械系,1962年6月獲前蘇聯技術科學(電氣自動化)副博士學位後回到母校電氣化系(現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任教至今。現任教育部現代精細農業系統集成研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農業界:社會長者給新農人的一些忠告

汪懋華:細推起來,“智慧農業”一詞是在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新一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背景下提出的引領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

同時,汪懋華根據國際農業科技發展形勢和新技術革命浪潮,提出了和國際農業工程學科發展與高等教育儘快實現接軌的改革目標,強調學校的發展戰略應該突出工程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指導思想。

農業界:社會長者給新農人的一些忠告

面對食品安全,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指出,食品綠色生產、加工、安全保障及居民健康協調發展問題已成為我國食品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問題,智慧農業可以助力解決食品安全和綠色等問題。

最近,汪懋華表示“我相信我們未來的農學家,一定是從青年時代關注土地,關注農作物,願意到地裡去看,願意到農村裡去看。這些將來成為偉大的農學家、偉大的農業科學家的青年一定是這樣的。”

85歲汪懋華依然還活躍在智慧農業的各個論壇,用他的眼界和智慧幫助智慧農業吶喊、助威!

農業界:社會長者給新農人的一些忠告

【奮鬥】

玉米育種專家,李登海,被稱為最不像企業家的企業家,今年69歲。

印象李登海,有人裝傻,有人裝逼,李登海確裝窮。初中畢業的他,自學育種知識選育玉米高產品種,成立並培育了一家上市公司,成為我國科學家首富,但他卻喜歡忙活在玉米田裡。

農業界:社會長者給新農人的一些忠告

“我始終站在田間,我沒有離開科研一步。”1972年春,他立志要把“開創中國玉米高產道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作為自己人生的奮鬥目標,在玉米雜交育種的方向上,為此他奮鬥了一生。1974年,都不懂怎麼種地他,硬是用一年的時間自學完成了四年的課程。

“我雖然沒有大學的文憑,但有大學以上的知識儲備,邊學邊想邊幹。我們一生奮鬥的事業符合黨的利益,符合國家的利益,符合人民的利益。我一聲的奮鬥符合這三個需要,把國家的需要融入到我們自己的奮鬥中。”

農業界:社會長者給新農人的一些忠告

四十多年來,李登海先後主持育成通過審定的緊湊型玉米雜交種90多個。利用自主創新的緊湊型玉米雜交種,他先後7次創造全國夏玉米高產紀錄,2次創造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被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

作為企業家,他認為還要有奮鬥精神、擔當精神。這位跟新中國同齡的人,依然保持了高昂的激情奮戰在玉米育種的第一線,還將帶來一個又一個驚喜。

農業界:社會長者給新農人的一些忠告

或許,不論是做農業還是哪行哪業都得靠這幾個詞:永不言棄、夢想、堅持不懈、奮鬥

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今天,試問誰的的心還能心靜如水。通過在田間地頭對農民的拜訪,真心為那些走在農業改革前沿的先行者感動驕傲,正因為有他們的摸索探索,我們未來的農業才有希望。

安心100 | 田間到舌尖,食以安為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