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背後的真相引人“譁然”

你是一位合格的教育者嗎?

細心,耐心,善於發現善於思考...

遇見“熊孩子”也能正確引導和教育嗎?

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背後的真相引人“譁然”

最近網絡幾乎被這個12歲少年霸屏,12歲正值豆蔻年華,卻因衝動失手犯下滔天罪行,殺害親生母親,令人扼腕。

而當他接受採訪時,所表露出的不屑一顧,甚至說出“我殺的不是別人,是我媽”的忤逆之言,又讓無數看官欲懲之而後快。

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背後的真相引人“譁然”

如何嚴懲這個“不肖之子”

就在人們討論如何嚴懲這個不肖之子時,

吳某毫髮無傷的被釋放了。

......


益陽教育部門表示,吳某沒滿14歲,不能進行拘留或進少管所,所以被警方釋放,由家長接回監管。

令人意外的是,他還要重返學校,

這引發了學校其他家長們的恐慌和強烈反對!

面對一個弒母后,仍可以逍遙法外的未成年,其他家長心中不由揣測,往後的學習生活中,自己的孩子,會不會不經意間激怒了這個殺人無需負責的未成年。

THINK

這背後隱藏了多少教育深坑,埋藏了多少缺少父母關愛的積怨,才讓一個少年如此淡薄親情。

中國有句古話:“棍棒底下出孝子!”“一天不打,上房揭瓦!”面對讓你幾乎肺泡氣炸的孩子,似乎只有一個字——打。

用心看見那個

有點 “任性”的孩子

作家劉繼榮在《白色風信子》中講過一個小故事。

媽媽有天去幼兒園接女兒,老師提及女兒近些天用餐的時候控制不住食量,常常吃到胃痛還要求添飯,當著那麼多家長的面,她有點尷尬,有點憤怒。

回到家後,原本身體就有些不舒服的媽媽躺在床上休息。

女兒一會兒開門進來想說些什麼,後來什麼也沒說就出去了,過一會兒又推門進來,門吱吱呀呀地響著,惹得心煩氣燥的媽媽朝女兒大吼:

「滾出去,我不想看見你」。

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背後的真相引人“譁然”

原來,那個看起來不斷惹媽媽生氣的孩子,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媽媽的愛。

後來才知道,女兒開門是因為不小心劃傷了手,想找媽媽包紮。

而劃傷手又是因為知道媽媽最愛吃蘋果,想給生病的媽媽削蘋果吃。

再後來,媽媽得知,女兒拼命多吃飯是為了讓自己不生病,快快長大,幫媽媽做家務。

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背後的真相引人“譁然”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

當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見的時候,它就會變成好的,比如熱情和愛;當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見,就會變成黑色的,比如憤怒、攻擊,是破壞性的。

用心看見那個有點任性、有點淘氣的孩子,那些不太可愛的舉動背後,或許是一份你不曾看到的溫暖和愛。

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背後的真相引人“譁然”

孩子天生就愛模仿

就連許多動物的幼崽

也會不自覺地模仿成年動物的一舉一動。

這是一隻小貓在模仿貓媽媽洗臉,它和貓媽媽的動作就像模子裡刻出來一樣,幾乎可以算是整齊劃一。而我們的孩子,只能更厲害啊!

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背後的真相引人“譁然”

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孩子看到一種行為的時候,腦海中會留下記憶,然後自然而然地就會去模仿。

一旦有機會就會表現出同樣的舉動。

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背後的真相引人“譁然”

河南麗樺教育集團總裁吳欣樺女士與您分享:

早在1963年,Albert Bandura等人就進行了一項研究攻擊性社會行為的實驗。66個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被分成三組看同一個視頻,視頻裡一個成年人在對一個充氣娃娃拳打腳踢。

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背後的真相引人“譁然”

三組孩子分別看到了這個行為帶來的不同結果:

第1組孩子看到這個成年人因為攻擊性行為得到了獎賞;

第2組孩子看到這個成年人因為攻擊性行為被另外一個成年人斥責;

第3組孩子看到這個成年人沒有因為攻擊性行為得到任何獎勵或懲罰。


之後,第1組和第3組孩子便開始出現了攻擊性行為。

對於這個結果,想必大家都很好理解,所以研究人員想要繼續瞭解,第2組的孩子在什麼情況下就會“動搖”?

他們又做了進一步實驗:這三組兒童隨後被告知,只要他們再現視頻中的行為,就能夠獲得獎勵。

結果無一例外的,三組孩子全部都完整地模仿了視頻裡的攻擊性行為。

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背後的真相引人“譁然”

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背後的真相引人“譁然”

就連小女孩都表現出了讓人膽顫的暴力舉動。

這說明了什麼?當攻擊性行為受到了肯定,天性好模仿的孩子,就會表現出很強的攻擊性。

如果大人動手打孩子,就相當於給孩子做出了一個不良的行為示範,讓孩子以為這樣的做法是合理的,是可以被接受的,是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

就連小女孩都表現出了讓人膽顫的暴力舉動。

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背後的真相引人“譁然”

再回頭想想那個12歲的少年,

雖罪行無可饒恕,

但是誰造成他變的這麼暴力衝動,

想必各位老師及家長心裡都有了相同的答案!

願每一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願每一個爸爸媽媽都能看見自己的孩子,給他足夠的自由,也給他足夠的耐心,為他的人生譜寫一層溫暖的底色。

願我們的孩子,長大後依然會願意跟你分享喜怒哀樂,依然保有一份為你報憂的勇氣和底氣。


當孩子對你的話置若罔聞

甚至頂嘴的時候

你是怎麼處理的,

和同行的我們一起說說你的看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