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当时李渊皇帝应该权力比李世民大啊?

火山口烤肉300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在历代开国皇帝中,唐高祖李渊是一个出类拔萃、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并不是民间传说的那样,是一个非常平庸之辈。隋朝末期,天下战乱不断,地方军阀拥兵自重,各种起义势力也顺应历史潮流,高举反暴大旗而蠢蠢欲动。在众多势力中,唯有李渊起步较晚,但是李渊其人低调沉稳,含蓄而不张扬。以至于李渊在短时间内锋芒毕露,力克长安城,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在古代历史上,众所周知的汉高祖刘邦开辟汉朝,足足用了七年的时间。而三国时期的刘备扎根西蜀之地,确整整用了三十三年的时间。在看后赵政权石勒立足中原,花费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得以复兴故国,用了十一年的时间。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图霸草原,用了十年的时间。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开辟西北大业,用了六年的时间。元太祖铁木真北方崛起,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而明太祖朱元璋,横扫天下,开辟明朝,前后用了十六年的时间。在看唐高祖李渊自晋阳起兵,到开辟大唐帝国,登基称帝,仅仅也就用了一年的时间。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兵变,当上了皇帝,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可以说,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未来是个未知数。后世人在说到玄武门之变,都会对李世民篡位杀兄弟这段历史真相一窥究竟。也有人会质疑,作为当时唐朝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李渊为什么不阻止这场手足相残的历史悲剧呢?而是最终选择了默认的方式,让位于李世民。因为,李渊年迈还患有老年忧郁症,无法掌控事态的发生。


众所周知,李渊其人十是一位颇有能力的帝国君王。李渊既有政治手腕,又有军事谋略。为什么面对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兵变,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呢?一句话来说,李渊已年老体迈,已经无法驾驭文臣武将,已经无法掌控政局的发展了。

李世民公然发动玄武门兵变,堂而皇之逼迫李渊下台。因为李世民知道,李渊的权利基本已经被架空了。我们都知道唐朝的这段历史,大唐开辟之后,由于局势不稳,各地还有大小军阀拥兵自重,伺机叛乱。怎么办呢?

于是,李渊就将兵权下派了。以至于,李世民等人的权利越来越大。所以,唐朝出现了两个山头,一个是秦王李世民为首的实力派,一派是李建成、李元吉为首的太子党。所以说这个期间,李渊年老体迈,长期贪欲享乐,不理政务。导致唐朝的文臣武将都分分自主站队,而不在听从李渊的支配。


还有一点,就是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的时候,李渊即使事先知道了,调动不了军队的话,他也就无能为了。

再有,玄武门兵变的计划,事先仅有秦王派几个核心重要人物知道,李渊并不知情。再有,由于李渊优柔寡断的性格【加上经常犯糊涂,用当下医学名词来说,李渊可能是“患有老年痴呆或者老年忧郁症”,】以至于在太子人选问题是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人之间飘忽不定。在玄武门兵变发生之后,经历丧子之痛的李渊不想在失去李世民,所以也就不想再追究了,于是自然而然地就让位于李世民了。


赵刘果儿


皇帝确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并不代表权力长在了皇帝身上,在某一特殊情况下,皇帝的权力也会处于真空状态。这种特殊情况通常就是受到一种武力胁迫,历史上这样的例了并不少见。比如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是何等的雄才伟略,当时他把一个积贫积弱的赵国变为一个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大国家,甚至一度都有消灭秦国的实力和雄心壮志。但是晚年陷入子嗣之争,被困于沙丘宫,最后吃光了老鼠、掏光了鸟窝而活活饿死。惨不忍睹,让人唏嘘。
(唐太宗李世民)

同样,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皇帝仓慌出逃,当走到马嵬驿时,部将陈玄礼发动了兵变,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并且逼杀了玄宗皇帝的爱妃杨玉环。当时玄宗皇帝老泪纵横,心如刀绞,但是如果他不同意,士兵很可能出现过激行为,为了自己的安危,玄宗皇帝只能妥协退步。所以,并不权力大小的问题,在特定的条件下,平时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也会受制于人,反而变得与常人没什么两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一个极端,从入另一个极端。
(李渊剧照)

李世民逼李渊下台,完全是有预谋的、一步一步实施了自己的计划。

唐朝统一之后,浴血奋战7年、立下赫赫战功的李世民不甘心屈尊人后,处处坦露出想当太子的心思,所以引起了大哥的李建成的警觉。早在唐朝建立之初,李渊就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如果不出意外,未来的皇帝继承人只能是李建成。此时的李建成已经为继皇帝位也“彩排”多年,完全进入了坐皇帝位的状态,如果让位于兄弟,实在是心有不甘。因此,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双方明争暗斗、互不让步,最终兄弟俩矛盾还越来越深。

后来,李建成还拉拢了四弟李元吉加入自己阵营,一起对抗李世民。李世民针锋相对,暗中积蓄武力。

武德九年,突厥人入侵,原本带兵出征的是李世民,李建成却奏请李渊让四弟李元吉出征,并且要求把李世民手下的悍将全将带上战场。其实,李建成就是想借出征之名,将李世民及同党一网打尽。就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太子还让太史令奕傅向李渊凑请“太白经天,秦王当有天下”,用意就是说秦王李世民要造反,为自己将来诛杀李世民做铺垫、找说辞。

(李世民与李建成剧照)

李世民通过眼线,获知了李建成的这一险恶用心,于是开始制定自己的计划。

一、李世民借父亲质问其“太白经天”一事的时候,反告李建成和李元吉行为放纵,淫乱后宫。做为父亲的李渊怎么能允许自己的儿子如此的大逆不道,于是传命两儿子第二天朝堂对质。李世民不动声色,实施了引蛇出洞之计,因为他早就想好了玄武门设埋,诛杀大哥和四弟。

二、李世民连夜策划,第二天一早,就等候在上朝的必经之路玄武门。当李建成出现的一刹那,李世民出奇不竟,一箭射死李建成。李元吉见势不妙,连发三箭做掩护,拨马便跑。尉迟敬德拍马上前,结过了李元吉的性命,然后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登上城楼,向闻风而来的东宫兵马出示人头,并大声喊话。东宫兵马见太子已死,吓得如鸟兽散。


(李世民剧照)

三、李世民为了防止局势有变,派尉迟敬德武力挟持李渊。当时李渊正和大臣等候三个儿子前来对质,手持长矛、浑身是血的尉迟敬德突然闯入。李渊忙问:“外面何人作乱?”尉迟敬德回答:“作乱谋反者太子与齐王,已被秦王诛杀,并派臣前来护驾”。李渊马上就什么都明白了,于是问左右大臣如何是好。于是有人建议让李世民当太子,李渊只能顺梯子往下爬,说:“这也是我长久的心愿啊!”

四、尉迟敬德还不罢休,要求李渊交出军权,让东宫兵马听命于李世民指挥,李渊一一应允。于是李世民很快控制了局势,将太子党骨干一一抓获,并派兵将太府及齐王府围困,然后将10个侄子控制。第二天,李世民下令处死10个侄子,李渊无可奈何,眼见无辜的亲孙子落难,因为他已经缴械投降,没有了权力。

五,两个月之后,玄武门之变善后工作结束,李渊也没有心思在这个有名无实的皇位上呆下去了。有可能他也担心夜长梦多,说不准李世民对他也会下狠手,于是李渊很识相的做了一个顺水人情,将皇位让了出来。从此李渊成了太上皇,去安享晚年,大唐皇帝成为了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

总结:李渊身为皇帝,权力是比李世民大,但是被李世民控制后,他就成了任由摆布的无用之人。所以,李世民之所以能将父亲赶下台,就是他出奇制胜,杀了大哥和四弟,然后将李渊控制,逼迫父亲交出权力。既然大权在握,李渊下台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只有早,没有晚。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玄武门之变一直是史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原因就是李世民登基后,篡改了大量历史事实,导致后人解读困难。但无论他怎么篡改,还是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史学家们就是通过这些零星的证据,试图复原历史原貌。

玄武门之变两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宣布禅位,李世民正式登基即位。很明显,李渊是在某种压力之下,做出的不得已选择。那么一个皇帝,为什么竟然被儿子逼下台呢?玄武之变后,李渊为什么没有惩治李世民,反而受制于李世民呢?答案只有一个,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就已经控制了部分禁军,政变中,他以武力挟持了李渊,逼李渊交出了实权。政变后的两个月,只是父子间故意演给后人看的一出温馨戏!

玄武门之变的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无疑是玄武门截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事先收买了,玄武门当天值班的中郎将常何。毫不知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圈套后发现上当了,想逃也来不及了,结果双双被杀。虽然太子府和齐王府兵士两千多人救援,但为时已晚,面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瞬间瓦解。

这段故事,在史书中有记载,细节描写虽然被倾向性地“美化”了一些,但原貌不难复原。不过,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完成了政变的一少部分,假如李渊介入,李世民还得束手就擒,其结果无非是两败俱伤,这显然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所以,挟持李渊才是关键一步!只要挟持了李渊,即使在玄武门不能得手,李世民还有翻盘的机会,政变的双保险。那么李世民挟持了李渊吗?《资治通鉴》记载: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李渊此时正在泛舟,尉迟敬德威风凛凛地走过来,说太子和齐王作乱,我奉命来保护你!这段故事很诡异,其一,外面杀得昏天黑地,李渊毫不知情,直到尉迟敬德出现;其二,李渊身边有禁军护卫,你一个秦王天策府的将军,随便跑到皇家禁地,算怎么回事?

很显然,这是一段经过精心“修饰”的故事!尉迟敬德的使命很清晰,就是负责武力挟持李渊的!李渊也不可能到现在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实上,政变是两个战场同时进行的,李世民的手下,一路在玄武门截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另一路直接攻入海池,劫持了李渊!

受到劫持的李渊,无奈之下,向身边的大臣求策,早已投靠了李世民的萧瑀和陈叔达立刻表示:太子和齐王于国无功,还嫉妒陷害秦王,早就该死,秦王功大,天下归心,陛下应该册立秦王为太子!李渊只好答应了。接着尉迟敬德胁迫李渊写下一道诏书,令所有的军队听从李世民调遣。李世民这才出现,扑倒在李渊的怀里,假惺惺地痛哭起来。

至此,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的胜利告终!

李世民为什么能顺利控制住李渊

玄门之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幕后主要策划人应该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将李渊和李建成、李元吉引入圈套的事件编排,就非常巧妙。李世民向李渊控告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惊愕之下的李渊表示第二天一早让兄弟三人当场对质。

很明显,所谓淫乱之事肯定是无中生有,李世民需要一个,能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诱骗入宫的理由。这个理由的妙就妙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会紧张,没做过这事啊,去就去,一点防备没有二人就踏上了死亡之途。

第二个妙处就是,李渊对这种事不好声张,毕竟是皇家见不得人的事,必须悄悄处理,不宜大肆宣传。所以,李渊身边只有几位信得过的大臣,海池泛舟也不需要多少护卫。这就给李世民突袭劫持李渊创造了条件。

其实,李世民还早就收买了部分禁军将领,玄武门当值中郎将常何就是其一,负责海池护卫的禁军就没有李世民的人?不可能的!以李世民集团的谋划能力,肯定算无遗策!有史学家分析,李世民甚至已经做好了政变失败的打算,他事先已经派张亮、温大雅、屈突通去了洛阳,一旦长安有失,李世民会立刻逃往洛阳,并以洛阳为基地,武装攻伐长安!

这就是李世民集团的高明之处,政变没开始,早早地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相对于李世民的精明,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完全被牵着鼻子走,连自己身边有多少人被策反了都不知道,焉能不败?


寻根拜祖


公元626年,发生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政变的结果以秦王李世民诛杀了兄长李建成、三弟李元吉取得胜利而告终。


事情发生后,按理来说唐高祖身为建成、元吉的父亲,他该对二人之死痛心疾首,并好好惩治次子世民一番。

但是事情的结果却截然相反,他不仅对此事不闻不问,反而三天后就改立秦王为太子,把国家军政大权都交到了他的手上,自己则“偷闲”去了。

史书对这一段的记载也是极为简略: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诏立秦王为皇太子,继统万机,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诏传位于皇太子。尊帝为太上皇,徙居弘义宫,改名太安宫。—《旧唐书》

以上足可见《旧唐书》对玄武门之变以及太宗李世民“逼宫”之事诸多隐晦,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为何一国之君的唐高祖会被儿子赶下台呢?

秦王早有谋划

李世民按照史书记载,是太子和齐王率先动手,自己被迫动的手。而事实上,李世民早有布置,一方面在外屡立战功,建立了崇高的威望,在朝中的地位也凌驾于诸王之上,仅次于皇帝和太子,另一方面收服一众人心,文官谋士:房玄龄,杜如诲,武将李靖、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都甘效死命,这些人都在事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正是秦王的老谋深算,让父皇也不得不考虑,到底是让位还是不让,假如不让的话很有可能会引发兵变,加之李世民威望极高,振臂一呼,大唐江山就很有可能坐不稳了,到时候丢掉的就不只是两个儿子这么简单了。

于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唐高祖也很有可能一咬牙一跺脚就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

不忍心

即使唐高祖权力大,并且也有这个能力制服秦王,怕也很难下处理他的这个决心。毕竟刚刚死了两个儿子,再失去一个很有可能承受不来,而且秦王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老话说得好,虎毒不食子啊。

秦王确实是个合适人选

李世民的能力父皇都看在眼里,反隋平叛的时候,他败段达、破薛举、还消灭了刘武周、王世充等军阀势力,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所展现出来的军事才能不是建成、元吉这两个草包可比,把江山交给他,唐高祖也能稍感欣慰。


晓史才能明事


就是这样一样文韬武略,雄心壮志的帝王,死后也不免被史学家诟病,而这一切还要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逼父说起。


说起唐朝的建立,李渊是幸运的,而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有几个十分优秀的儿子可以分担自己的压力,而不幸的是他对这几个儿子又拿捏不定,最终酿成了悲剧。

当年在举起“反隋”的大旗后,李渊两个最优秀的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一个负责内政,保障军队的后勤,一个则驰骋疆场,为大唐建功立业。而李渊居中指挥,坐镇中枢,调度有方。他们共同组成了一台“开荒”的机器。

可以说,在战争年代,李渊稍微偏向一点李世民,和平年代之后,他就转过头来开始偏向李建成。一方有武将支撑,一方有文臣相助,为了获得最高权力,兄弟俩开始明争暗斗,最终导致骨肉相残。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派尉迟恭带领兵士入宫向李渊奏报了此事,并且逼迫李渊交出了兵权,没过多久,李渊就“心甘情愿”的把皇位让给了李世民,难道作为皇帝的李渊就如此不堪一击,将皇位拱手相让吗?

其实这里不得不佩服李世民的果敢和凶残,对李渊和李建成来说,“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突发事件,而对李世民来说,这是一场早有预谋的连环计。

李建成虽然在建国以后备受李渊的偏爱,实力也渐渐超过李世民,但是兄弟俩为了皇位都对对方心知肚明,李建成的想法是稳固住太子的地位,等到李渊去世,自己就是胜利者,他完全没有必要在当太子的时候置李世民于死地,就算有这个心思,那也是登上皇位之后的事情。

而李渊那天在干嘛,在和妃子们以及亲信泛舟于湖上,享受天伦之乐,对此事也毫无防备。

李世民则不同,对他来说,自己只有两个命运,要么夺取政权,要么成为别人的刀下之鬼,他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与其坐等不如放手一搏。


李世民确实也有这个实力,当年打天下的许多武将都是他的账下之臣,而且李渊为了搞平衡把许多权力分给了弟兄俩,想再观察观察,看谁更适合做上太子之位。

谁知尉迟恭带着兵器的突然出现,彻底打破了李渊的美梦,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两头骑墙,不明确一位真正的继承人最终给自己乃至家族带来了大祸。但事已至此,他又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其一,尉迟恭不是带着鲜花来的,而是拿着一把血淋淋的屠刀觐见皇帝的。自己的两个亲儿子都被杀了,谁又能保证李世民不会杀自己?况且历史上弑父夺权的案例并不少见。

其二,此时李建成宫中的卫兵和京城内的御林军也都被李世民控制了,李渊真的想治李世民的罪,恐怕也找不到刽子手,对李世民来说,杀李建成只是第一步,最终当上皇帝才是他的终极目标,皇帝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一切都是空谈。


其三,李渊一生虽然有22个儿子,但“玄武门之变”时,除了被杀死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当时最大的儿子李元景也不过只有8岁。可以说,在那个情形下,李世民是唯一的继位候选人。难道非要和李世民拼个鱼死网破导致大唐后继无人吗?

因此,李渊听到李建成被杀后,为了大唐也好,为了自己也好,他都只能默默的接受这个现实,立李世民为太子。至于后来的禅位也就当是顺水推舟的人情了,毕竟皇位早晚是李世民的,自己也没什么权力了,还不如当个太上皇安享晚年,以求自保呢!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李世民是历史上评价非常高的皇帝,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开创了非常有名的“贞观之治”。虽然他在政治上的成就非常卓越,但是“玄武门之变”却始终让他背上弑兄逼父的罪名。

当初在玄武门事件中,李世民为何可以逼唐高祖李渊下台?难道他的实力比当时的父皇还要大?其实这一切看似事发突然,但却符合常理。

李渊创建大唐皇朝以后,有一个事让他非常头疼,那就是立储君的问题。立储君一直是历代君王的难题,当时的李渊非常看重太子李建成,但是在能力方面李世民又的确有过人之处。

从李渊的处理方式来看,他是希望李建成能够成为下一任的君王,而李世民则是辅促自己的哥哥治理江山。因此在权力和财力的调配方面,这两个儿子都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李世民被长期派驻外面打仗,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还给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赏赐——“天策将军“,并因此拥有了自己的势力集团;李建成则是以储君的身份,一直受到了李渊额外的帮助,不但拥有大量的人脉和将才,还给予了一定的财力支持。

从父亲的角度来说,李渊的做法是公平公正的,两个都是自己的儿子,一直以来长子都会有特别优待,而李世民能力非凡,也得到了相应的赏赐。但从皇帝的角度来说,李渊的做法就是给后来的”玄武门事件“埋下伏笔。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件是早有预谋的,虽然正史上说他是临时决定,但从整个事件的人员调试、情报人员的安排、玄武门将的收买来看,这绝对不是一场临时的皇位争夺战。只是在李渊和李建成看来,李世民这一举动完全超出他们的预料之外,因此才会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一个被杀,一个被逼退位。

李渊是当时的正牌皇帝,如果从实力上来看,李世民是不可能这么轻松从父亲手里得到皇位的。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太子李建成已被他除掉,而李渊又已经年迈,不管是从未来皇位继承人,还是从实力上考虑,李世民无疑是最佳的下一任人选。所以李渊退位虽然无奈,但也只能接受这一现实。


水煮汗青


皇帝的权利,当然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军权,不幸的是,当时李世民就掌握着唐朝最强大、最庞大的军权。

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到底控制着多少兵力?

李渊能够建立唐朝,当然不是一无是处,但是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李渊的儿子们、甚至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唐朝的江山有一半是李秀宁的娘子军打下来的,另一半是天策上将李世民打下来的。这句话虽然有一点夸张,但是也不是空穴来风,揭示了当时唐朝的形势。

所以唐高祖李渊虽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是手里的兵权并不多,大部分开国名将都在李世民麾下。

李世民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多少功劳?

唐朝建立以后,因为秦王李世民真的功劳太大了,已经封无可封,唐高祖李渊专门创造了一个“天策上将”,嘉奖秦王李世民的功绩。

所谓天策上将,其他的李世民都不在乎,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许自置官属”。就是凭借着天策上将的职权,秦王李世民才能够与太子李建成争锋。

当然,在李世民登基以后,天策府就被废除,唐朝再也没有出现过天策上将。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获得胜利。

不管是不是李渊真的答应了封李世民为太子,还是李世民因为自己功高盖世看不起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都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争夺皇位的一场政变。

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唐高祖李渊的优柔寡断,李建成的步步紧逼,也有李世民的野心勃勃,但是最重要的是,玄武门之变的结局是李建成、李元吉战死,李世民获得了胜利。

不管唐高祖李渊是真的心灰意冷,还是已经无法掌控局势,李渊的退位就已经说明了问题,李渊手里的兵力远远不如李世民强大。

李渊退位以后,并没有受到什么虐待,虽然不经常出席集体活动,但是在一些重要的宴会上,李渊还是能够出席的。

并且李渊60岁以后的晚年生活,在已经成为了太上皇后,还为李世民添了30几个弟弟妹妹,可见活的很潇洒。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当时李渊的权力虽然比李世民大,但是到了武德9年也只是一个虚君而已。根据新旧两唐书的记载。到了武德9年,朝廷之中,所有的文臣武将都成了李世民的心腹。武将如,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李靖,徐世绩,屈突通。他们有的是秦王府的旧人,有的是投靠秦王降臣这些人把持了大唐的军权。而当时李渊所信得过的武将,大多都已老迈。

再来看文臣,文臣把持着大唐治国的政权。这些新起的文臣,如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王珪等他们要么也是秦王府的旧城,要么也是归顺了秦王,成为了秦王的心腹。

秦王的势力占据了大唐帝国的整个中枢,无论是军权还是政权。基本上都落到了秦王李世民手里,作为一个历经隋唐两朝的老政治家李渊岂看不清事实?与其做一个统而不治的虚君,倒不如做一个清闲自在的太上皇。所以李世民能够把李渊敢上台,一是靠实力,二靠他老爹的情义,他不想与自己的儿子争权夺利,落到个随文帝的下场,所以李世民愿意上位,李渊愿意退位。才没有造成政变一般的腥风血雨。


旧事旧人历史说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皇帝的权力在封建社会是至高无上的大,那么一个普通人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机会把皇帝拉下马呢?李世民又是怎么把他的老爹皇帝逼下皇位的呢?

李渊坐上皇位后,册封大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因为他是长子。按古制立长不立幼。但他同时册封二儿子李世民为秦王,并且允许他开府天策,合法合理的掌握军权。这麻烦就大了。

李渊:


李建成身为太子,文官又尊崇古制,是为文官集团首领。李世民带领一帮能征善战的猛将打天下,在军中拥有绝对的权威,是为武将集团首领。

李建成:

两派人马互相明争暗斗,而皇帝老爹李渊却坐视不理。致使李元吉多次向李建成提议,诛杀李世民。一次夜间,李建成宴请李世民,却在酒中下毒,李世民中毒后侥幸不死,在天策府众人的劝说下,李世民决定策划发动流血政变。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带领百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待李建成和李元吉到来时,伏兵众出,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迟恭射死。史称玄武门流血政变。

李世民:

战事结束后,李世民按照原先定下的计划,派尉迟恭担任皇宫警卫,控制皇宫。

当时李渊正在宫内的湖上划船,看到浑身浴血的尉迟恭,手执长矛,身披铠甲,直冲过来。李渊吓得大惊失色,问:“今天在宫内作乱的是谁?你到这里来干嘛?”尉迟恭回答:“作乱的是太子和李元吉,现在他们已经被秦王诛杀了。臣是秦王派来担任皇宫警卫的。”

玄武门之变:

李渊看到眼神犀利,紧握长矛的盯着自己的尉迟恭,生怕反应迟钝些都会被这个猛将,在身上戳上几个窟窿。忙问左右陪侍的裴寂等人,怎么办?

裴寂那几个人也是识时务者,连忙说:“秦王南征北战,劳苦功高,却屡屡被太子一党陷害,现在好了,太子伏诛,理应让秦王继承太子之位才对。”李渊赶忙说:好,本来就想让他当太子的。

六月初七日,在清理了太子一党及众多兄弟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世民把他的老爹赶下台,自己登上皇位,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继位:

那么问题来了,他李世民只是一个秦王,如何能逼得在皇位上的李渊下台呢?众所周知,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一言九鼎。怎么会被自己儿子赶下皇位?

一,事发突然,毫无准备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及其手下精心策划过的,李渊又没有收到密信知道此事。当玄武门流血事件发生后,李渊根本就是一头雾水,连是谁在作乱都还要问尉迟恭,根本无从准备,就被尉迟恭控制了。

尉迟恭:

二,身被劫持,无从施展

当整个皇宫被尉迟恭控制了后,李渊就被架空了他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人能出皇宫去给忠于他的军队送信,甚至他都不知道哪支军队忠诚于他。而身陷皇宫,没有军队的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小兵都能将他干掉。

三,本无威望,又无军权

玄武门流血事件发生之前,皇帝李渊,太子东宫府,天策府,三个权力机构发出的政令,手下的部门,竟然是按政令的先来后到顺序办事的,可谓荒唐之极。皇帝的威信全无。无法做到一言九鼎。而且李渊他允许李世民开天策府,拥有军权。他自己却指挥不动那些骄兵猛将。

唐军:

四,兄弟尽死,秦王继位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仅清理太子和李元吉一党,还把太子家眷和亲戚,李元吉家眷和亲戚,通通处死。而且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他其他幼小的兄弟们尽数杀害。如此一来,李渊的皇位,就剩下李世民一人来继承了。李家的江山始终还是在李家的手里,李世民身上还是留着他李渊的血,心灰意懒的李渊遂顺了李世民的意,把皇位禅让给了他。自己做个太上皇。

唐太宗:

所以说,皇帝虽然拥有莫大的权力,可是被控制住了以后,依然是砧板上的鱼肉,任由宰割了。敢把皇帝拉下马,是在这种条件下才行。李世民就是这样把皇帝李渊给赶下皇位的。顺便提一下,曹丕篡汉之前,也是把汉献帝控得死死的。

你的观点跟我同不同?请在下方留言。


刚日读史


李世民的“敢”既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又是运筹帷幄,谋定后动。

我们知道,“玄武门之变”之前的李世民非常处境尴尬,老子不疼,兄弟算计,李世民何去何从?

“千古一帝”的风范初露峥嵘:天命在我!

李世民从起兵打仗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他的雄才大略,凡事谋定而后动,不打无把握的仗,“玄武门之变”也是如此。“玄武门之变”的成功凭借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力。

一、非凡的政治头脑。乱世打的是金戈铁马,而治世面对的将是尔虞我诈,一种没有硝烟却更加残酷的政治斗争。 天下大定后,李世民迅速转变角色,从军事家进入政治家状态。天生的政治感召力和数年的南征北战,李世民麾下群贤毕至,在笼络李世積、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一帮武将的同时,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一帮文士陆续归附,后来成为著名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与武将们共同组成了李世民的政治班底,开始谋划天下。非凡的头脑加非凡的精英,不仅赢了一场军事政变,更缔造了盛世大唐。

二、卓越的军事才能。中学历史上写到:公元618年,李渊在太原称帝,大唐开国。但是,教材上没写的是,在那一年,中华版图是这样的:越王杨侗在洛阳(杨广虽然死了,但隋朝还没完,后来王世充篡位),李密在瓦岗,刘武周在马邑,梁师都在朔方,窦建德在河北(夏),萧铣在江陵(梁),薛举在陇西(秦),李轨在河西(凉),东南还有一个大楚……总之一锅粥。这一切在公元622年的时候被结束,除了萧铣之外,所有的终结者都是一个名字:李世民。带兵打仗,不仅整个大唐,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少出其右者。在他面前,江山都不是问题,更何况打仗经验少得可怜的建成、元吉。

三、强大的群众基础。李世民是一个天才,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多年的东征西讨,几乎以一人之力定鼎大唐江山,在他的头上产生了一种神一般的光环。他胸怀似海,上到文武诸将,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其顶礼膜拜。最典型的当属尉迟敬德,作为一个降将,所有人都把他认定为危险和不稳定因素,只有李世民不仅引为肱骨,还同吃同睡,没有丝毫怀疑和偏见。信任的回报是丰厚的:尉迟敬德的忠诚李建成用几别黄金都没有买到,而且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射死了李元吉,并囚禁李渊,为李世民上位立下不世之功。李世民强大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个人口碑,不仅保证了政变的成功,而且他的夺位行为也没有受到当时和后世的过多苛责。

而政变过后,建成、元吉死于非命,李世民手拿“枪杆子”掌握了帝国的权力中心。李渊虽然名为皇帝,但实际上已形同软禁。而且,手心手背都是肉,死去的也不能复生,李渊只能强颜欢笑,牙齿和血往肚子里咽,承认了这个既定事实。于是: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

六月九日,李渊册封李世民为太子;

八月八日,李渊下诏传位太子李世民;

八月九日,李世民登基,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时代——贞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