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我國古代最早“國家檔案館”如何佈局和防衛嗎?

上世紀80年代出土6萬枚骨籤的未央宮3號建築遺址是未央宮的大型宮殿建築之一,在皇宮中它究竟承擔著何種功能,是個什麼性質的宮廷機構。對此,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顧問李毓芳表示,從骨簽出土的位置和內容,從該建築遺址的佈局、規模和結構來看,3號建築遺址是具有官署性質的機構,它應屬於中央政府或皇室管轄有關郡國工官的官署,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國家檔案館”,並不是某些人說的是“兵器庫”。


想知道我國古代最早“國家檔案館”如何佈局和防衛嗎?


未央宮遺址3號建築遺址(即中央官署建築遺址)地面復原展示區(局部)。

想知道我國古代最早“國家檔案館”如何佈局和防衛嗎?


在漢長安城遺址未央宮遺址的3號建築遺址地面復原展示區,李毓芳介紹骨籤的出土情形。

今年76歲的李毓芳1967年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後,與同學劉慶柱一起來到陝西,從事田野考古發掘,曾任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考古隊隊長、阿房宮考古隊隊長。2003年5月退休,現返聘,承擔和主持中國社科院重點課題——“漢長安城骨籤考古發現與研究”。

近日,該書主編、著名考古學家劉慶柱接受採訪時稱,3號遺址中的房屋排列整齊,形制相近,除了“門房”、“傳達室”一類建築外,其它房屋面積都比較大。最大的房屋室內面積215.04平方米,最小的109.2平方米,顯然不是人們的居室。“後來我們在院子四周和房門口附近發現了一些鐵蒺藜、戟、鎧甲等兵器,證明這是個守衛森嚴的地方。也就是說,未央宮3號建築遺址不是屬於生活起居的建築遺址,而是官署建築遺址。”


想知道我國古代最早“國家檔案館”如何佈局和防衛嗎?


劉慶柱、李毓芳夫婦在發掘現場研究問題。(資料照片)

李毓芳說,發掘出土的骨籤主要用牛骨製成,完整的長5.1-7.4釐米,寬1.3-3.8釐米,厚0.2-0.6釐米。從骨簽上所刻的文字內容來看,大體分為兩種:第一種多為物品代號、編號、數量、名稱、規格等。一般為一行字,少的一個字,多的十幾個字。這種骨籤主要屬於弓弩箭簇等兵器和器物編號兩大類。第二種為年代、工官或官署名稱、各級官吏和工匠的名字。

西漢時代的工官是管理手工業的官署,工官產品主要是供皇室、政府和軍隊使用,主要產品是兵器。該遺址出土的大量骨籤應是設在地方的工官向皇室和中央上繳各種產品的記錄。數以萬計的骨籤,從其紀年來看,自西漢初期延續到西漢晚期,基本與西漢王朝相始終。


想知道我國古代最早“國家檔案館”如何佈局和防衛嗎?


李毓芳在發掘一線工作。(資料照片)

想知道我國古代最早“國家檔案館”如何佈局和防衛嗎?


李毓芳與考古隊員在發掘一線分析判斷。(資料照片)

李毓芳分析說:“它們是被中央政府有意收藏的檔案材料,而不是器物的‘標籤’或‘標牌’。總之,該遺址出土的大量骨籤應該是西漢王朝中央政府備查的重要文字資料,屬於中央檔案。就骨籤文字內容而言,一方面便於中央主管部門掌握各地有關工官和中央某些屬官向中央‘供進之器’情況,另一方面作為質量跟蹤的憑證。”


想知道我國古代最早“國家檔案館”如何佈局和防衛嗎?


李毓芳研究員在田野考古一線。(資料照片)

數萬枚骨籤長期埋在地下,土中的鈣被水溶解後,附著在骨籤表面,骨籤之上刻寫的文字就被厚厚的鈣化物遮蓋了。考古人員用醋酸溶解處理骨籤表面的鈣化物。這個看上去簡單,其實做起來很難,因為要想去鈣,醋酸濃度大了,字就腐爛了;濃度小了,鈣又去不了,骨簽上的刻文還是看不到。“清洗骨籤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發現刻字骨籤多達57644枚,近46萬字。根據刻字內容與保存情況推斷,這批骨籤是目前考古發現時代最早的具有保存、備查、使用功能的國家級‘檔案’,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國防工辦的檔案,或者說國家軍工生產檔案。”劉慶柱說。(圖片來源: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及文匯報駐陝記者韓宏)

(圖文轉自:文匯網)

文章來源:韓宏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