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安置的方式多样化,全纳融合是基本趋势与要求

世界各国在不同时期内对特殊儿童的安置方式是多样化的:有隔离式的由专门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的特殊教育,如专门的盲校、聋哑学校、养护学校;也有形式多样、程度不一的融合式特殊教育,如在普通的中小学中设置特殊教育班和完全融入的随班就读式特殊教育。不同的安置方式均既有其学术理由,也有其现实原因,但从真正意义上的反歧视的平等参与而言,全纳融合式安置是基本要求。

特殊儿童安置的方式多样化,全纳融合是基本趋势与要求

社会学取向的特殊教育以平等参与为基本目标,“一体化”“回归主流”等特殊教育实践都是这一教育目标的基本体现。就“平等参与”而言,全纳教育不仅意味着改善那些曾经被主流学校排斥的特殊儿童的处境,实现每个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同时,全纳教育意味着学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使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成功。

特殊儿童安置的方式多样化,全纳融合是基本趋势与要求

《联合国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条例》指出:残疾者个人遇到的限制不但与环境的设计和结构密切相关,而且也与人们的态度密切相关,全纳和参与是体现人类尊严、享受与实施人权的基础。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并签署了《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指出过去二十年来,社会政策的趋势一直是促进融合与参与,反对隔离。这一点反映在教育领域里,就是推行寻求真正机会平等的战略。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少年的一体化,能够在面向社会全体儿童的全纳学校里得到最好的实现。

特殊儿童安置的方式多样化,全纳融合是基本趋势与要求

只有在这种条件下,那些有特殊需要者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教育上的进步和社会上的融合。而全纳学校的基本原则是: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全体儿童应在一起学习,无论他们有何种困难或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了《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为“全纳教育:未来之路”,再次呼吁,希望国际教育系统能够认识到,现存社会和教育体制仍存在多种形式的排斥现象,希望能进行切实变革,从而建立全纳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