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是如何教會我們行走江湖的


綠皮書是如何教會我們行走江湖的



昨天看完了最近大熱的201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

導演是所謂把廁所幽默玩的出神入化的美國著名喜劇導演 彼得·法拉利。


綠皮書是如何教會我們行走江湖的



奧斯卡的佳作中,對於種族衝突以及對社會矛盾揭露的作品特別獲得青睞。

如:

《為奴十二載》

《撞車》

《被解放的姜戈》

《荒野獵人》


綠皮書是如何教會我們行走江湖的


對於這樣的題材是非常難以駕馭的。

太搞笑會顯得不深刻,

但太承重又不符合大眾的娛樂訴求。

導演深入淺出,

用了一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敘事手法,

加上兩位大咖的出色表演,

平鋪直敘的將種族爭端、堂的迷茫、“大嘴”的粗魯義氣表達的非常清晰和意味非凡。

綠皮書是如何教會我們行走江湖的


進而再添入一點點公路片風格,將當時美國南方形形色色的渣貨加入進來。

電影顯得靈動,充滿新鮮感。

不得不說基於這樣的題材,

導演將這個度拿捏的恰到好處,

是非常令人欽佩的。

再來說說兩位優秀的演員,

這部劇,全靠兩人撐起來。


鋼琴師 堂

嚴格來說,堂這個角色一開始認為自己是有著黑色膚色的上流人。

甚至說在某種程度上,

他自己都看不起大街上的黑人,

不願意與他們活動,

不願意接觸他們的文化。

他舉止優雅,高高在上,

但是在夜晚人靜時,寂寞難耐,

用威士忌麻木自己。

憑藉著自己的高超琴藝,

生活在音樂廳的象牙塔裡。


綠皮書是如何教會我們行走江湖的



嚴格來說他不是一個社會上的人,

而是一個被白人世界所供養的

“音樂盒”

他歧視別人,也歧視自己。

這是一個特別糾結痛苦和矛盾的角色。

一種被隔離,被撕裂的痛苦。


綠皮書是如何教會我們行走江湖的



特別是開篇在堂居所的一幕。

一眼掃過:印度的僕人,巨大的象牙,各種來自東方和非洲的器物,以及堂坐的那個高高在上的“王座”。

場景師用了許多的“神秘”元素,強化了在“普通人的家中絕逼所見不到”的細節。

導演有意營造了一種不真實的夢幻感。


司機 託尼·大嘴

而“大嘴”呢,

出生在一個普通的美國小鎮,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對自己有非常高的文化認同:

意大利人的後裔,

娶著意大利的妻子,

吃著意大利的食物,

甚至在某種程度從事著意大利人所“特有”

“黑手黨”的工作。


綠皮書是如何教會我們行走江湖的



他接受,並安然自得,

似乎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特別是他的絕活:吹牛。

為了讓觀眾能感受到大嘴的感染力,本人認為演員維果·莫特森有意識的在表演上模仿了意大利黑手黨電影《教父2》中飾演一代教父的羅伯特德尼羅。



綠皮書是如何教會我們行走江湖的




不得不說,這兩個人都不簡單。

行走江湖,一個靠手,一個也靠手。

不同的是,堂是一雙巧手,大嘴是一對拳頭。

彼此形成了完美的互補。

但是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的簡約而不簡單,處處蘊藏著反轉。

在非常淺顯的細節中,發現導演把我們都“涮了”一把。

比如:

1)大嘴在劇中可以說服任何人,唯獨說服不了堂。


綠皮書是如何教會我們行走江湖的



2)大嘴說背後藏著手槍,也不是他吹的牛皮,確實在後面將槍掏出發射。

還是“砰!砰!!”兩槍。

3)舉止優雅,凡事隱忍,連炸雞都不碰的堂,卻是一個同性戀者,午夜私會牛郎。


綠皮書是如何教會我們行走江湖的



4)最後一場的白人酒店演出,因不滿不公平的對待,結果堂去了黑人酒吧,開心灑脫了一把。


綠皮書是如何教會我們行走江湖的



5)警察攔下車輛是為了找堂麻煩,卻實際上是告知他們的車爆了胎。

6)以為是大嘴通宵開車回到了故鄉,結果是堂開的車。

全片不斷的通過這樣的反轉,最後將電影推向高潮。


這是一部不裝逼的電影,有血有肉。

沒有爾虞我詐,哪怕是那些白人至上邪教般存在的南方財主。

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中,對於這樣的意識隔閡,

竟然發生在所謂“最發達”的國家!

僅僅只是相隔我們50年,

還有熟悉的凱迪拉克和肯德基。

值得反思,叫人害怕。


綠皮書是如何教會我們行走江湖的



我們自問,打破隔閡的原動力到底是什麼?

也許,這個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意識形態的距離。

綠皮書是如何教會我們行走江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