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兒女‖如何理解賈樟柯的「江湖」

《江湖兒女》劇情用一句話概括說——一聲槍響終結江湖愛情,但不終結江湖。

看科長的電影,是會壓抑的,這點對我而言,無疑。

江湖兒女‖如何理解賈樟柯的“江湖”

昨晚看的《江湖兒女》

聽完導演的詮釋和創作這部電影的一些初衷,加深了我對電影的好感,有些觀影過程中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的細節,被導演的幾番話翻找出來,便有了“知其所以然”之感。

導演在探討“江湖”時說自己自小有江湖夢,但有些人後來會進入到社會秩序裡,有些會留在江湖裡,也會消失不見。科長要拍的,是生活中的江湖,不是其他地方、其他電影裡的江湖,而是日常生活裡真的存在著的一種狀態,是人情世道,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中國人方法。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說的,是所有人。

江湖兒女‖如何理解賈樟柯的“江湖”

另外,他談到自己唸書時喜歡武俠片,曾經想要寫主題是胡金銓電影與政治的論文,因為他認為胡的電影都是政治電影,在武俠世界的背後都是朝廷激盪變革的世界觀照。

有些故事,看起來是江湖,實則卻是大時代投射在江湖上的一道波紋。

科長想要拍出這種感覺,拍一箇中國人的江湖,所以有了這部無論是時間跨度還是空間跨度都超越之前作品的《江湖兒女》。(觀影時可注意鏡頭、畫幅、畫質的改變,導演有運用6種攝像機,通過攝影技術的變革,不著痕跡地體現大時代的變革軌跡。)

“說人情變了,世道變了,其實是挺難捕捉的,它太籠統了,但確實我們在生活中又能感覺到這些東西,對我們的情感世界影響非常大,它需要很細心地慢慢地去感受。人情世道是什麼,它什麼地方變了,是促成我拍的這個電影。”

由此,也可見拍片二十載,科長呈現出的一種“野心”。

江湖兒女‖如何理解賈樟柯的“江湖”

這部《江湖兒女》雖然仍是段落式的結構,但追索的人物始終聚焦在女主巧巧的身上,觀感上比《山河故人》更連續更強烈,其表現的主題也更為現實。廖凡的表演那也是十分精彩的了,但到底還是襯了一把趙濤。影片裡數次響起的掌聲,爆出的笑聲,皆是因為巧巧,也能說明問題。

至於電影集結了科長此前諸多電影的重要意象,是致敬也好,是回顧也罷,只要影片單拎出來依舊分量沉沉,經得起推敲就好。對於沒有看過科長太多影片的觀眾,依舊能看得來,不失興味。

話說回來,趙濤始終是很多人(包括我)看科長電影時一道不吐不快的“槽”,可《江湖兒女》是部“大女主”電影,女主在電影中呈現出更多層次與更多成長,趙濤的表現是可圈可點沒毛病啊……

這個方面,科長提到,他此前其實算不得將趙濤作為女主角來拍,因為他之前電影的核心人物都是男性,而《江湖兒女》是他作為男性的反思,是真正意義上有女主角的電影。

在談到男性與女性在江湖中的選擇時,科長反思,男性更偏重金錢與權力,故而人情世故,在現實的金權世界拜高踩低幾多反覆,五湖四海里的兄弟情看似情深意重,卻比紙還薄。反而是女性重情義,危難時做出的選擇可叫人歎服,更有生在涼薄世間護住一口熱氣的決斷和勇氣。

於是影片中的男女,人心與人情,相形見絀。

影片最後,當斌斌恢復健康,再次離開時,巧巧的舉止間透著一股“隨你的便吧”的灑脫,即便不免透出落寞無奈,她左不過是斜靠著牆,立住了。

“你已經不在江湖,江湖的事,你不懂。”

說這話的時候,巧巧完成了江湖角色的最終轉換,她對自己也已經有了講究。

套用科長的一句話:巧巧最後其實是超乎情的,她是更自由的。

她已經超越了情感對她的影響,有情也是一段舊情,當下有的更多是道義,不再受情字的波及,大致如雁過寒潭而不留影。

因為內心始終有道義的堅守,面對變數也就從容了。

守住的人,更自由。

江湖兒女囿於江湖,做的是江湖的囚徒,而非走狗。

江湖兒女‖如何理解賈樟柯的“江湖”

現場互動的時候,有個觀眾問題問得很利索,就問影片採用電子樂的理由是什麼。

這個科長回答得也蠻有意思,他說他個人很喜歡電子樂,電子樂有抽象感。

他的電影配樂一直是與林強合作的,林強為電影作的電子樂配樂,與劇情之間是一種互相凝望的關係,而不是對劇情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看電影的時候,這種配樂的存在感是很直觀的,甚至不免會有些突兀,尤其是在幾個過渡片段。但也正是這種帶一點抽離的觀影體驗,蠻契合科長所說的那種“一言難盡,五味雜陳”之感。

世事烈火燒一燒。

剩下火山灰。

才是最乾淨的。

江湖兒女‖如何理解賈樟柯的“江湖”

PS:

電影本身還是文藝,感覺受眾相對有限,前半部比後半部好。

好在比之前作,沒那麼多壓抑與抽象表達,值得看一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