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梁庄》——近一个世纪后的《故乡》

每次看到类似“鲁迅退出中学课本”这样的文章,总会免不了点击阅读,读完内心总觉得伤感。被称为“民族脊梁”的鲁迅,他的文章,中学学习时感觉晦涩难懂,非常不喜。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鲁迅,才知其中味。今天,小编推荐一部描写“边缘”农村的非虚构作品,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它有关故乡,却无关乡愁。

《中国在梁庄》以近似纪实的手法揭开社会的温情面纱,揭示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留守儿童,教育,养老,环境等等。2010年,该书获“人民文学奖”。

在书中,“我”以一个归来者的身份回到梁庄,看着宽阔的柏油马路,想到的是以前颠簸的小路和沿路的风景。然而,回忆被眼前的马路取代。这现代化的标志,对于农村来说,依然遥远。路上驶过的轿车,不过是加深了村民“他者”的身份,因为道路规划,让曾经的邻里更加遥远。

在梁庄,帮子女带娃的五奶奶,孙子调皮,和伙伴去河里玩,结果因挖沙产生的漩涡被淹死了。

以前教学质量优异的梁庄小学,在人口流动和村级管理中,被变成养猪场。“读书无用论”被农村孩子广泛认可,村庄文化的消失……以前的“梁庄小学,教书育人”变成现在的“梁庄猪场,教书育人”。

少年时代的好朋友菊秀,因为理想主义,创业失败,婚姻失败。作为一个半知识分子,她的理想与现实是那么格格不入。

被人欺负、诬陷导致神经错乱的清立,在追杀老支书后,刀不离身。

住在墓地的昆生,享受国家的政策补助,却被村民排除在正常的道德体系和生存体系之外。

在乡村政治中,尽管国家对农村进行无数次改革,但乡村政治腐败,官民不信任,政治无关论等依然存在。

四十二岁的焕嫂子,生了六个女儿,却一直想要个儿子,用她的话讲,不是因为观念落后,只是想要。对于一个农村女性,生孩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生一个是生,生七八个也是生。

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国家一直关注,但问题依然还是存在。夫妻分离,父母与子女分离是所谓的生存常态,子女攀比着让父母帮助自己抚养孩子,谁不给父母留个孩子谁就吃亏;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越来越淡泊,家庭教育缺失,孩子性格不完整、农村失学率越来越高……农村,这个国家政策的重点,却处在这样一个混杂的状态中,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乡村进行着博弈,他们力量的悬殊显而易见。而农民,他们处在一个模糊地带,不愿回农村,但城市又没有真正收容他们。他们不需要记住身份,他们只能在城市的边缘挣扎。

梁鸿笔下的梁庄,是几年前的梁庄,也是几年前的中国农村。我们不可否认如今的中国农村可能不再像以前的梁庄,农村和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也不能忽略仍然存在的问题,像农村老人的抚养问题,留守儿童,农村空洞化等。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相信以后的农村问题会一个个得到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