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良自媒體要對“垮掉”的“90後”負責

自今年年初以來,關於青年的網絡熱門話題不斷湧現,“佛系青年”“懸浮青年”“90後脫髮”“90後養生”……“90後”“養生”“佛系”“青年”,這些在傳統意義上有著強烈反差的詞語組合在一起,在網絡媒體的助推下成為了一個又一個貼在當代年輕人身上的標籤。這些標籤與以往文學作品中人們刻畫出的青年形象不同,他們似乎不再朝氣蓬勃,不再樂觀向上,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難以掌握自主權。

無良自媒體要對“垮掉”的“90後”負責

生活壓力讓這屆青年感覺有點“難”

根據美世諮詢今年發佈的《2018生活成本排名》中的數據顯示,在全球範圍內,人均生活成本地區排名香港位列第一,彙集了大量年輕人的北京、上海也都在前十名內。今年7月,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房租激增,在網上引起熱議,“生育稅”和“單身稅”也讓很多人為自己的錢袋子又捏了一把汗。雖然最後是虛驚一場,可還是讓很多人的錢包猝不及防地痛了一回。《“90後”月入幾萬才有安全感?》《“90後”危機:成年人一邊焦慮,一邊直麵人生》等等被大量轉發的文章似乎切中了他們痛點,引起強烈的共鳴。

無良自媒體要對“垮掉”的“90後”負責

過度關注的壓力也讓這屆青年顯得有點難

“80後”“90後”是在聚光燈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其中“90後”尤甚。他們自帶熱搜體質,小時候就被評價自私,自我;到了進入職場的年紀,“95後”工作7個月就辭職的話題又引發熱議;處在適婚年齡的他們為結婚率逐年下降,離婚率逐年上升“買單”,相伴隨的生育問題又接踵而來。“00後”看“90後”是老阿姨,“80後”“70”後看“90後”怎麼如此叛逆。焦慮的情緒似乎一直縈繞在他們的周圍,幽默的“佛系青年”們用“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態度”來對高壓的工作狀態和快節奏生活進行消解,卻仍要被點名說消極態度不可取。《“90後”是垮掉的一代》《“90後”是史上最愛辭職的一代人》《“90後”到底是怎樣的一種人類》《“90後”可能是最“無用”的一代人》《“90後”,抓緊吃“青春飯”了》《90後的日常:單身、沒錢、奔三了》《“90後”的100個離婚理由》《“90後”,你為什麼不生孩子?》,這些文章裡面看似有對“90後”生存現狀的總結,是部分“90後”生活片段的剪影,甚至是對“90後”思想狀態做的第三方描寫,這屆青年想被認可真是有點難。

無良自媒體要對“垮掉”的“90後”負責

我們確實不能否認當下的年輕人在工作和生活方面,正在面對諸多難題。觀察自媒體上關於“90後”的文章標題,也都對應了上述“90後”的心結所在。但這種焦慮的情緒如此凸顯,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一些自媒體為了利益,對大眾焦慮的情緒加以渲染導致的。

無論你是讀者還是自媒體人都需知道,一味的販賣情緒是毫無意義的,每一代年輕人都有著自己的歷史使命,也需要面對不同的矛盾和問題,青年群體的優勢勝在體力和創造力,正是因為青年人身上存在著無數可能性,才會帶來無限的希望,自媒體的發展不應該只關注眼前的利益,比起煽動情緒,積極引導才更具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