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悼天王名實相符嗎?冉閔頭上的四種說法談

坐古談今:代發而已

本文為“巴山夜雨涮鍋”請本號代發。因其在國外操作不便,昨夜發來,為保持原汁原味,本號未對內容進行任何修改。只是對其標題“我來剝一剝冉閔的皮”認為不妥,因此,自己給改了。若“巴山夜雨涮鍋”不認同,那就只好刪了。因為標題太容易引起無聊地爭論。對內容之所以沒有進行修改,主要是2016年我還在出版社做編輯時,就對他的相關時代的圖書作品進行過把關。看了下內容沒有出圈兒的內容,細節我也就不糾纏了。

若有讀者對其文章有批評建議,請直接聯繫“巴山夜雨涮鍋”,當然,我也可以代轉或代答。

正文

對一個歷史人物,用到“剝皮”這種字眼其實挺沒意思,畢竟皮都是後人加的。但冉閔情況比較特殊,因為他已經成為極端(偽)民族主義分子肆意捏造歪曲的一個形象,這既於我們的民族無益,也對冉閔本人不尊重。

關於冉閔的文章,其實很早就打算寫。但要寫好並不容易。所以在這裡不打算事無鉅細地介紹冉閔生平,而僅僅針對現在網上流傳最多、最荒謬的謠言,引用史料進行逐一批駁。

引用的史料主要是《晉書》和《資治通鑑》。《資治通鑑》的地位和司馬光的風骨不問可知。《晉書》有“穢史”的帽子,但在記錄五胡亂華時期還是算相對的標杆,說他穢史是和三國志等對比著看。從其中對五胡諸國的描繪來說,也找不到晉書硬要捧誰的理由。再說,討論晉朝時候的問題,用晉書總比用網上噴子們拍腦袋編造的神話要合理吧。

至於那些嚷嚷“若沒有武悼天王,你祖宗早被殺了”的無腦噴,提前醒醒吧。

開始闢謠之前,先要說幾點冉閔的史實。此人的勇猛在當世可以算屈指可數,軍事戰場指揮能力也很強,多次以少勝多擊敗敵軍。其次,此人在石虎死後,確實曾頒佈殺胡令,號召漢人團結在他的周圍殺胡人,雖然這事兒從動機到結果都沒那麼熱血沸騰。最後,此人力戰被俘後,表現得倒也算非常有骨氣,是個漢子。

武悼天王名實相符嗎?冉閔頭上的四種說法談

謠言一:冉閔的時代,北方的漢人遭到胡人不斷屠殺,快要亡國滅種。

冉閔的時代,北方漢人確實在遭到不斷屠殺。實際上這個屠殺源自戰亂和分裂從3世紀末的八王之亂開始,一直到7世紀隋唐統一,前後持續了300多年。如果算到冉閔死為止,那麼包括八王之亂、匈奴漢國劉氏崛起、後趙石石氏崛起,這些戰爭以及伴隨的災荒是造成民眾死去的罪魁禍首。漢人殺漢人,漢人殺胡人,胡人殺漢人,胡人殺胡人,殺戮不休,並不單純是“漢人遭到胡人屠殺”。

作為戰亂殺戮的開端,八王之亂完全摧毀了西晉帝國的國防力,不少胡人只是來給野心王爺們打工的僱傭兵。相反,北方最亂的時候,是鮮卑族的慕容氏在東北地區安撫民眾,保留了一塊淨土樂園。

在羯族人建立的後趙國統治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漢人百姓確實遭受了部分歧視。在後趙末年,更因為石虎的殘暴,造成無辜死難。但這些殺戮並非是為了“種族滅絕”,而是暴君對臣民的無差別刻毒。事實上石虎殺得最狠的是他自己的親生兒子們。

同時漢族民眾也遠未到“亡國滅種”的地步。這裡我們可以用人口數來推導下。按照史料記載,晉武帝司馬炎統治的太康年間,全國人口是1600萬左右,這基本上可以看做前後二百年的人口巔峰時期。其中位於北方的人應該在1000-1200萬左右。那麼這1000萬出頭的人口,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混戰,還剩多少呢?在259年,前燕皇帝慕容俊打算統一天下,於是在全國大舉徵兵,計劃每戶只留一個男子其他全部抽調,徵集步兵150萬。

戶留一丁,餘悉發為兵,欲使步卒滿一百五十萬。

此後慕容俊接受勸告,改成五丁抽三,四丁抽二。這麼估算下來,前燕全國壯丁數量在200萬上下,那麼總人口在500-600萬左右。注意,這裡說的是步族滿150萬,沒算騎兵(當然,騎兵主要是胡人)。當時中國是前秦、前燕、東晉三分天下,中間還有羌族姚氏的騎牆獨立集團。前燕實力最多也就略強於前秦。那麼整個北方人口依然有一千萬左右。

武悼天王名實相符嗎?冉閔頭上的四種說法談

後來前秦苻堅要進攻東晉,“民每十丁遣一兵”拼湊了百萬大軍。假設前秦原有50萬部隊(包括大批少數民族),之後十丁抽一又增加了五六十萬,那麼前秦的壯丁人數至少在500萬以上,總人口超過1000萬。基本上,和西晉時代沒有數量級的差距。

冉閔本人其實也證明了所謂的“殺滅”並不存在。他是漢人,同時又是後趙的重要將領,還是後趙皇帝石虎的養孫。他在頒佈殺胡令之後,單是從鄴城附近地區,就能夠召集三十多萬漢人軍隊,這意味著鄴城周圍的漢人人口至少在百萬以上。

謠言二:冉閔為了拯救漢人而頒佈殺胡令。

真相是冉閔本來就是後趙國的重要將領,是後趙皇帝石虎的幹孫子。他在石虎死後,參與到後趙貴族們的爭權奪利鬥爭中。為了壯大自己一系的力量,對抗那些真正的羯族將領,他利用自己本是漢人的優勢,他才頒佈了滅胡令。在此之前,他賣力地為後趙作戰,他的同黨李農,甚至多次與晉軍作戰,截殺想要投靠晉國的趙地漢人。

下面看看相關史料記載:

初,趙主遵之發李城也,謂武興公閔曰:“努力!事成,以爾為太子。”既而立太子衍。閔恃功。欲專朝政,遵不聽。閔素驍勇,屢立戰功,夷、夏宿將皆憚之。既為都督,總內外兵權……中書令孟準、左衛將軍王鸞勸遵稍奪閔兵權,閔益恨望,準等鹹勸誅之。

(1)冉閔原本幫助石遵奪權,希望給石遵當皇太子,結果沒有得逞,這才憤恨。

十一月,遵召義陽王鑑、樂平王苞、汝陽王琨、淮南王昭等入議於鄭太后前,曰:“閔不臣之跡漸著,今欲誅之,如何?”鑑等皆曰:“宜然!”鄭氏曰:“李城還兵,無棘奴,豈有今日!小驕縱之,何可遽殺!”鑑出,遣宦者楊環馳以告閔。閔遂劫李農及右衛將軍王基密謀廢遵……殺之於琨華殿,並殺鄭太后、張後、太子衍、孟準、王鸞及上光祿張斐。鑑即位,大赦。以武興公閔為大將軍,封武德王,司空李農為大司馬,並錄尚書事。郎闓為司空,秦州刺史劉群為尚書左僕射,侍中盧諶為中書監。

武悼天王名實相符嗎?冉閔頭上的四種說法談

在政治鬥爭中,石虎轉手殺了自己的“皇爹”石遵,連曾經替他求情的鄭太后也沒放過。

……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前河東太守石暉謀誅閔、農;閔、農皆殺之。龍驤將軍孫伏都、劉銖等帥羯士三千伏於胡天,亦欲誅閔、農。鑑在中臺,伏都帥三十餘人將升臺挾鑑以攻之。……閔、農攻斬伏都等,自鳳陽至琨華,橫屍相枕,流血成渠。宣令內外六夷,敢稱兵仗者斬。胡人或斬關、或逾城而出者,不可勝數。……下令城中曰:“近日孫、劉構逆,支黨伏誅,良善一無預也。今日已後,與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門不復相禁。”於是趙人百里內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門。閔知胡之不為己用,班令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門。”一日之中,斬首數萬。閔親帥趙人以誅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屍諸城外,悉為野犬豺狼所食。其屯戍四方者,閔皆以書命趙人為將帥者誅之,或高鼻多須濫死者半。

冉閔與一批敵對的後趙大臣鬥爭,為了壯大己方實力,才拉攏鄴城附近的漢人。

謠言三:冉閔殺死大批胡人,改變了北方人口對比,使得漢人不至於在北方滅絕。

冉閔確實殺死了大批胡人(主要是羯族人和匈奴人),但他發動的諸多戰爭也造成了大批漢人死亡。而在冉閔被慕容恪禽殺之後,取而代之的是鮮卑族慕容氏的前燕政權。前燕雖然是鮮卑族血統,但實行的是華夏的禮法文化。

在西晉末年的亂世中曾經保衛東北的安寧,在建立國家之後實行的政策也有利於休養生息。河北被前燕佔領後,其政局並不比冉閔時代差,也不比同時期的東晉差。同期,佔據西北的氐族前秦政權,同樣是一個傾向華夏的政權。

武悼天王名實相符嗎?冉閔頭上的四種說法談

因此,即使沒有冉閔,北方漢人也不會“滅絕”。實際上冉閔殺死百萬胡人,並沒有改變北方民族的根本對比(因為北方胡人數量最多的鮮卑族,並沒有被冉閔波及),更對所謂北方漢人的存續沒有什麼意義。

謠言四:鮮卑人吃掉了鄴城的五萬名漢人少女(用於表明胡人的殘暴和冉閔的功績)

實際上,這可憐的五萬名少女,本來是後趙皇帝石虎的宮女。他們並不是被鮮卑人吃掉的,而是在鮮卑人圍困鄴城期間,被冉閔的部下吃掉的——那時候冉閔本人已經被慕容恪生擒了。雖然這五萬少女之死,是戰亂造成的,不能說其中沒有鮮卑人的責任。但汙衊鮮卑人吃掉了五萬少女,把冉閔集團的直接罪行算到慕容氏頭上,是赤裸裸的造謠。

魏蔣幹及太子智閉城拒守。城外皆降於燕……鄴中大飢,人相食,故趙時宮人被食略盡。

武悼天王名實相符嗎?冉閔頭上的四種說法談

所謂民族英雄,首先應該是為本民族的生存、發展,或者展現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氣節做出貢獻。冉閔之殺胡,本是後趙帝國內部爭權奪利下的內訌,而他的戰爭在殺死不少胡人的同時也殺死了不少漢人,整體而言就是讓漢人和胡人雙方受到慘重傷亡。因此,評他為民族英雄,毫無意義。

唯一要說冉閔的貢獻,大概是他在後趙帝國內部的這一頓亂殺,完全把強大的後趙帝國殺成了空殼子,為接下來鮮卑族慕容氏的南下削弱了障礙,使得慕容俊迅速建立起一個民眾安寧的國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