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射洪寺廟以何為生?

舊時射洪寺廟以何為生?


文字 | 文小灰 拍攝 | 方輿射洪


古佛寺在解放前是射洪比較有代表性的寺廟,毗鄰射洪、蓬溪交界處,由於地處偏遠,龐大的民國建築得以保存至今。


視頻

古佛寺及古佛街道


現在射洪很多的寺廟裡都沒有僧人,大都是虔誠的信眾以此為家。偌大的古佛寺也不例外。


不過,歷史上很多寺廟都是香火鼎盛之地,以古佛寺是為例,常年住有30名僧人,是當時全縣僧人最多的寺廟。



舊時射洪寺廟以何為生?


古佛寺


重修後的4個月裡,這裡曾有130多名僧人受戒,開戒的時候政府還要出兵保護。


那麼,以前如此龐大的僧人群體靠什麼維持呢?


據《射洪文史資料》記載,解放前這些寺廟的生活經費來源一般有以下幾種:


第一,經營農業,廟上僱請長工經營農業,比如柳樹的饒益寺有種棉花的土地,經常僱請長工兩人。東山寺有田產,常年僱請長工五人。
第二,經營商業,比如位於鹽產區的洋溪義清寺、白流寺經營有鹽灶。
第三,手工業,天機宮,兜率寺的紡織業。總貞觀、佛子巖的掛麵制粉條等。

舊時射洪寺廟以何為生?


佛子巖
第四,收地、房租。如大覺寺、古佛寺、清果寺收地租。天上宮,天機宮,兜率寺以收房租為收入。此外,就是最為普遍的募捐、化緣。




1935年,古佛寺僧人離欲行腳成都,為川軍師長範紹增(樊哈兒)治好了槍傷,範紹增為了感謝離欲,捐資10萬銀元,在射洪東南部仿新都寶光寺興修古佛寺,該寺完好地保存至今。


古佛寺與大多數寺廟不同的是它的建築風格,現存建築修建於民國末年,融合了近代與傳統寺院的風格,是特定時代下的建築產物。除了古佛寺之外,洋溪的教堂也呈現出了明顯的中西合璧的風貌。



舊時射洪寺廟以何為生?


射洪洋溪教堂


寺廟運營的方式、建築的風貌往往代表著那個時代的社會特質,是歷史發展中的“活化石”,比如與之相關的農耕、手工業、商業發展,也曾滲透到這些遍佈在射洪各個角落的寺廟裡。

以井鹽、紡織為代表的射洪近代經濟,當時是最為普遍的生產方式,很多地方產鹽,很多人家以紡為生,這樣的方式曾深刻影響這裡的人們。


知道了這些,對於我們進一步認識和理解百年前的射洪經濟社會發展脈絡,有清晰的輔助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