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捅了的馬蜂窩:核心內容被爆造假,175億估值或崩塌

被捅了的馬蜂窩:核心內容被爆造假,175億估值或崩塌

就在宣佈將與B站戰略合作、獲得騰訊投資的當口,馬蜂窩CEO陳罡背後突遭一棒,某自媒體爆出馬蜂窩社區論壇內容大規模造假、抄襲,其中點評數據造假佔比高達85%。

對一家靠內容為生的旅遊企業,這樣的比例顯然是致命的,“數據部分有問題,但只佔總數量的2.91%”,本著認錯就是好孩子的態度,馬蜂窩在官方回應中,試圖減小數據造假對當下合作及融資的影響。

被捅了的馬蜂窩:核心內容被爆造假,175億估值或崩塌

01、內容激增用戶

“內容是一門好生意”,2010年,在其他旅遊類網站複製“渠道為王”的成功經驗,搶奪酒店、客棧、餐廳等B端用戶,打破自由行中游客與商家信息的不對稱,試圖在細分領域建立另一個攜程時。

依靠過去四年靠論壇積累下10萬用戶的運營經驗,陳罡將馬蜂窩定位在內容,通過旅遊攻略分享、商家點評等信息,作為平臺的最大賣點。

“用戶不算多,但都非常活躍”,在內容上不被人重視的當時,馬蜂窩頗具眼光,不論是完善論壇,組建團隊製作旅遊雜誌,還是後來轉戰UGC內容輸出——通過上傳內容,獲得積分來兌換獎品,如索尼相機等,靠著不定期的激勵刺激制度,馬蜂窩上游記、攻略數量不斷上傳。

為此,馬蜂窩也逐漸得到資本市場重視,先後於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獲得500萬美元、1500萬美元、一億多美元、1.33 億美元的四輪融資。

被捅了的馬蜂窩:核心內容被爆造假,175億估值或崩塌

“先有客,再有貨”,陳罡總結馬蜂窩的發展路徑,攻略、遊記、商家點評信息,吸引著用戶的眼球,正如世界盃期間的廣告一樣,“旅遊之前,上馬蜂窩”。資本加持,再加上旅遊用戶消費行為的改變——市場缺乏的不是旅遊產品服務的購買渠道,而是對旅遊目的地的選擇。

“用戶可能會根據細小的事物選擇目的地,比如一種美食”

,而馬蜂窩內用戶上傳的體驗、攻略內容,則恰好符合用戶需求。押對寶的馬蜂窩用戶量開始激增,2011年用戶突破百萬、2018年用戶達到1.2億,這樣的用戶規模,顯然已經已經進入國內互聯網行業第二梯隊。

用戶達到億級,馬蜂窩嘗試商業化,2015年,馬蜂窩上線交易業務,用戶即可以瀏覽旅遊攻略、商家點評、旅行故事,也可以在線預定機票、酒店等信息,“交易是最賺錢的”,某分析師表示。

被捅了的馬蜂窩:核心內容被爆造假,175億估值或崩塌

02、工廠生產、抄襲評論

其實不光是馬蜂窩,實際上中國大半的互聯網企業都在強調內容,如阿里、京東在APP內部推廣頭條以及直播電商。早在2014年,天貓更是將自己定位為內容電商平臺,張勇曾對媒體公開表示,將全力轉型,加強內容電商的補貼,來加強UGC。

對於內容的渴望,來源於新時代的用戶特徵,在互聯網打破渠道信息不透明後,購買、展示渠道已經極大的透明、公開化,用戶欠缺的不是去哪買,而是該買什麼?這時內容的價值就凸顯出來。

“信息爆炸了,用戶需要的是快速決策”,依靠社區起家的陳罡,自然明白內容所帶來的高質量人群。目前馬蜂窩擁有2100萬條點評,涉及酒店、餐飲以及旅遊遊記、攻略,龐大的內容庫就像是馬蜂窩的地基,支撐著其旅遊在線交易業務以及175億的估值。

但與早期用戶基於興趣自發上傳相比,隨著用戶規模的增大,馬蜂窩平臺本身也被眾多商家看到的了商機,演變成商家—代寫機構—推廣機構掙錢的平臺。據瞭解,甚至那些讓我們感動的旅遊故事、旅行遊記都是出自代寫之手。

有媒體以商家身份暗訪,在各大代寫QQ群中,像遊記代寫報價是千字兩百,“用戶在生活場景中相遇,植入商家的同時,憧憬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像抖音的美顏效果一樣,一篇篇充滿留戀、懷念的故事,被宅在屋子裡、面對屏幕的代寫者一字字敲出來。

同時,代寫公司還提供點贊、置頂、收藏、評論等服務,按條收費,當然這些完全是機器操控。

除了這種商家造假,據該自媒體報道,馬蜂窩平臺本身也存在造假行為,其酒店、餐廳的評論主要靠抄襲、搬運為主,經數據統計,馬蜂窩平臺有7454個抄襲賬號,攜程、 藝龍、美團、Agoda、Yelp是點評信息的主要來源,點評抄襲造假率佔到85%。

“優質的內容產出非常昂貴,而且效率較低”,多名資深媒體人向一視財經表示,雖然現在已經進入到內容獲客的時代,但內容產出並不容易。與今日頭條這種用戶高頻、能夠接廣告的UGC平臺不同,馬蜂窩使用低頻的定位,缺乏內容的持續供應,“只能靠搬運或是商家找寫手上傳。”

被捅了的馬蜂窩:核心內容被爆造假,175億估值或崩塌

03、難做的內容

“雖然單純的內容是不掙錢的,但平臺可以由內容切入到交易領域”,某分析師表示,內容的價值在於吸引高價值用戶,確實,體驗、技能、攻略類等這類具有指導性、實用性的內容,成為目前創業最好的切入口,“內容+交易”,成為互聯網紅海後的突擊口。

而對於互聯網巨頭來說,如阿里、京東,經歷了跑馬圈地的擴張,內容已經成為巨頭們留住存量用戶的護城河,“不讓用戶流失,流向競品”,在整個數據指標中,平臺活躍用戶規模早已不是考評的唯一指標,人均使用時長、用戶流失率變得越來越重要。

“互聯網是生意,如果用戶不願付費交易,就一點價值都沒有”,對創業者以及巨頭來說,內容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實,內容生產的效費比非常低,以UGC的小紅書為例,由於內容質量缺乏指導性,所以其作者上傳的文章內容閱讀量並不高,前臺數據多數為幾百。

都想要優質內容,不論是UGC還是PGC,但其實,傳統互聯網巨頭們的內容之路,並不好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