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內幕:中式住宅的“解藥”在這裡


你不知道的內幕:中式住宅的“解藥”在這裡



01.

10月29日,融創的大日子。

當天,融創中國公告,對萬達文旅完成併購交割。

總耗資超500億元,用時15個月。

坊間有評論說,“中國房地產權力格局由此改寫”。

與資本市場的高調相比,在產品上融創要內斂得多。

比如,6年前融創的中式豪宅“蘇州桃花源”面世時,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孫宏斌說:

“這樣的項目咱也就做這麼一次”。

6年後,融創“食言”了。

10月29日,上海電影博物館,

融創中國2018中式產品發佈會”上。

面對全國300多家媒體,它一口氣發佈了3條中式住宅產品線

以古樸見長,取材於明清住宅風範的桃花源系;以精雅宋式藝術美學為研發範本的雅頌繫;以“傳統精神,當代表達”為內核的現代中式----宜和系



你不知道的內幕:中式住宅的“解藥”在這裡

▲“總有心意傳中國”發佈會現場



這次的主講是孫宏斌的搭檔、融創行政總裁汪孟德。

財務背景出身、素來低調的汪孟德,很不“低調”地宣佈:

產品,才是房企的根本。做最好的中式產品,實現中國人的居住理想是融創的產品戰略,也是融創的社會責任。”


沒有研發的積累沉澱,沒有成功的案例背書,是不敢這樣放話的。

融創敢,是因為“這樣的項目”已有廣泛佈局:

從2012年始於蘇州,6年時間,融創以40多個作品,在30多個城市形成了完整的中式產品譜系。

在中式領域,這家房企開始表露它樹立行業標杆的“野心”。


你不知道的內幕:中式住宅的“解藥”在這裡



02.

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勿謂土狹,勿謂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


這是白居易在《池上篇》中表達的居住理想。

但那些“最美的中式建築”,現在多隻能在詩詞書畫裡找尋。

在現代都市,這種理想,多隻是夢想。

托斯卡納、地中海、阿呆可、巴洛克、新古典等等西式建築風格,成為刺激中國購房者需求的利器。

20年來,全國住宅千城一面主流歐美風。

國人內心深處的中式心結,究竟有沒有“解藥”?

有!

但在住宅中,難度最大的也是中式。

每年新增的住宅中,形神兼具的中式房子,寥寥無幾。

這些年,國內拿得出手的中式作品,幾乎都是由三四家頭部房企完成的。


你不知道的內幕:中式住宅的“解藥”在這裡

▲融創上海桃花源實景



03.

不是房企不想做,是不好做。

×

第一難,難在速度

中式建築最大的門檻,是“守得住寂寞”。

本質上考驗的是開發者的耐心。

融創中國副總裁時宇說: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澱,不應該也無法用快餐速度來對待。文化的背後,是潛移默化的美學流變,是絲絲入扣的時代變遷,是生活方式的演進和精神價值的沉澱,從來就不可能一蹴而就。”


這話乍聽起來有點虛,但時宇在發佈會現場有一段解釋。

他以屋頂的研發為例,披露了融創在“形成現代中式產品系研發邏輯時走過的心路歷程”。


你不知道的內幕:中式住宅的“解藥”在這裡

▲現代中式研發圖譜


傳統建築的屋頂形態大致由四大要素決定:簷口、舉折比例、屋脊、瓦面。融創圍繞這些要素進行了繁複的增減變化。如簷口是否起翹;舉折是三段、兩段還是直線;屋脊是正脊、垂脊還是戧脊等。在推得五種典型屋頂形態後,再繼續推演屋身和屋架。它們相互組合後,再經過提煉,才能得到一系列典型的現代中式建築原模。再由模式原型創作出一系列產品原型。然後,才能根據不同的地域環境,考慮客戶審美和實用需求落地。

……


這些,需要沉下心來研究每個朝代的中式宅院,並將每一種建築制式和構建元素在項目的樣板中進行實踐、糾錯和再提煉……

在金融成本巨大的地產開發領域,慢下來,需要極高的風險承受能力

你不知道的內幕:中式住宅的“解藥”在這裡

▲“總有心意傳中國”發佈會現場


從故宮、恭王府到雍和宮,從頤和園、拙政園到殘粒園、鋤經園,從《千里江山圖》、《漢宮春曉圖》到《江山秋色圖》……

這些年,融創深入考察了21座宮殿王府、33座南北古典園林、87幅宋代山水畫;用了近100次頂層設計會、650餘張手繪推導、1380次材料試樣、6740餘人需求調研,其中的一個產品線----九府系才基本成型。

報紙哥參加過多次中式產品發佈會。

但如此係統地聽到產品研發的詳細路徑,第一次。

×

第二難,難在素材

除了模式原型的推演,營造上的創作素材,也需要從浩瀚的中式基因庫中提取。

中國建築在上千年的歲月裡,留下了《營造法式》、《園冶》等為數不多的營造學著作。


你不知道的內幕:中式住宅的“解藥”在這裡

▲中式建築的取材文獻


更多的建築技藝沒有文字,多為口耳相傳和散見於建築中的實物細節。

取材,對設計者的體力和心力,都是巨大的耗費。

如,《營造法式》裡記載的長窗樣式多已流失,融創尋遍國內園林,拍得上千張長窗圖片,“蘇州桃花源”項目才有了純正精美的長窗。

又如,中式住宅中的大量原構件,都是設計師在拙政園、留園等經典園林裡取樣拍照,然後向古建廠商定製樣品,一一與古法對應,才有了瓦頂飛簷、青門鶯窗、廊下掛落、疊山理水、曲欄流觴……


你不知道的內幕:中式住宅的“解藥”在這裡

▲飛簷戧角,融創南京桃花源實景


中式建築難。其中宋式風格建築,業界公認難上加難。

原因是宋代建築實體遺存太少

但融創宋式產品線“雅頌繫”做到了。

500幅宋畫、近千首詩詞,幾十輪方案的推敲……通過長時期、大容量的走訪和研究,真正讀懂了宋式,融創才敢下手對宋式建築進行傳承再造。

時宇在現場提到了一個極其細節的案例:

從屋簷向外伸出的一段木板,用於遮陽及將簷部雨水引入院內。相當於是屋簷的延伸,造型上比屋簷輕靈,功能上增加了簷下空間……


你不知道的內幕:中式住宅的“解藥”在這裡

▲版引簷示意圖


這些對細節的極致表達,在報紙哥看來,有的已超出了商業範疇。

因為它的後面有太大的研發代價,並存在最終呈現的不可預知性。

最終,一個個看似簡單的絞角造欄杆、一個個優雅彎曲的鵝頸柱、一個個精美的懸魚紋飾……才能穿越時空而來。

每一處技藝細節,皆是連接文化的路徑”。

時宇在發佈會上,用不到五秒念出的這句,背後是融創超過500人的中式研發團隊6年的文化苦旅。

×

第三難,難在匠人

傳統工匠的技藝和心法,有歲月的沉澱。

中式建築的傳承,匠人是載體,也是實施者。

江南木工巧匠皆出於香山。

從明朝至今,香山幫匠人已傳承幾十代。其營造技藝是中式巔峰建築工藝的代表之一。

在“桃花源”產品中,有20年以上經驗的香山幫非遺技藝傳承人廣泛的參與。

花如此的代價,融創的理解是,不僅為了保證建造施工質量,更是以市場的認可,對傳統營造技藝進行搶救和保護。

這不是吹牛。

很多中式構件的打造無法藉助機器,只能手工雕琢。

傳統工藝中,泥水、漆匠、堆灰、雕塑、疊山、彩繪等數十個工種,沒有傳統匠人的手工參與,完成不了。

如,飛簷起翹的每一個戧角,都是這些匠人一點點手工完成。

但國內目前能做戧脊的傳統工匠,全部攏在一起,也不過區區數百人。


你不知道的內幕:中式住宅的“解藥”在這裡

▲花街鋪地


又如,花街鋪地。

在中式園林中這是較具代表性的古法鋪裝。

所用的卵石粒嚴格控制在長約3釐米,寬1~2釐米之間,並經過特級拋光,定製加工。

這個工法,每2位匠人拼出1個平方,得用時3天。

一座中式方亭的寶頂,需要至少2名匠人花費一週時間才能完成。

×

第四難,難在自然

東西方的建築哲學最本質差異,是對待自然的態度。

所以,中式產品的地域屬性極強。

南方的拙政園和北方的承德避暑山莊,天壤之別。

全國100個代表性的古院落,你找不到兩所雷同的。

倒不是古人有意“防撞衫”,而是中式建築講究“天人合一”。

它將人與自然和諧的考量列在首位


你不知道的內幕:中式住宅的“解藥”在這裡

▲融創南京桃花源實景


具體來說,就是尊重最本真的環境、氣候、地形、生態,去順勢而為,去因勢利導。

中式產品線如果沒有適應性思維,最後就會鬧出笑話。

比如,“把愛琴海的房子複製到武漢湯遜湖畔”就屬此類。

融創的應對是3個字:自然觀。

即所謂“尊重地域風貌,創造建築與自然和諧共生”。

它的中式不搞產品線的單一複製。

時宇對此的解釋是一句反問:你在乾冷的中國北方,拷貝南方對付溼熱的庭院和窗戶制式,再美,能住嗎?


你不知道的內幕:中式住宅的“解藥”在這裡

▲融創南京桃花源實景


自然,是中式營造的原點,也是標尺

小到門窗開間朝向,大到景觀園林、風水格局,從規劃佈局開始,就得嵌入對當地自然的珍視和融合。

否則,“讓建築從自然中生長出來”就是空話,居者也享受不到中式建築的四時晨昏之妙。

自然觀,使融創的中式產品得以在全國開枝散葉,並最終發展為完整中式譜系。

04.

1945年,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築史》裡說:

“我們不必削足適履,將生活來將就歐美的部署,我們要創造適合於自己的建築”。

1972年,梁思成帶著對中式建築傳承的慘痛絕望離世。


你不知道的內幕:中式住宅的“解藥”在這裡

▲ 梁思成手稿


40多年後,中國商人對人居建築開始深刻自省。

於是,融創將一場產品發佈會,定調為“總有心意傳中國”,並幾乎開成了關於中式住宅文化復興的宣講會。

它旗幟鮮明地表態:

“我們會不斷去努力、去投入。不是一年兩年,而是在未來五年、十年、二十年,都會持續去做。做‘適合於我們自己的建築’。未來,融創低密度部分的項目,絕大部分都可能選擇中式產品形制。”


報紙哥注意到,發佈會上,汪孟德一身西裝,在舞臺上被潑墨山水畫合圍。毫不違和。

這個畫風有點像融創的商道:務實,也要走心。


你不知道的內幕:中式住宅的“解藥”在這裡

▲“總有心意傳中國”發佈會現場



-END-


本文圖片由融創中國提供

照片為融創項目實景

等多平臺同步推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