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狂草代表了當代書法的“高貴”|20世紀書法史論

何謂書法的“高貴”?從歷史發展進程看,書法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形態,也是中華文化的閃亮名片。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書法是寶貴的財富;對於中華文化來說,書法是高貴的藝術。翻開20世紀中國書法史,有這樣一位曾被“沉寂”的書家,他畢生致力於引碑入草探索,造就獨樹一幟的狂草書風,後以深厚的書法造詣為人們所熟知,與沈尹默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與林散之並稱“南林北李”。他的狂草代表了當代書法的“高貴”,日益受到書法理論界的關注和推崇。

李志敏狂草代表了當代書法的“高貴”|20世紀書法史論

李志敏題畫精品(1978年),張興根畫竹並詩,張辛題名,張振國書跋,王浩雷撰跋

書法的“高貴”,首先在於格調。格調即書法的風格、意境,是鑑賞書法的首要標準。書法格調以“古”為尊,而彰顯高古的格調,正是李志敏狂草的一大特色。他取法漢唐,引碑入草,多年來他對所處時代能見到的歷代經典碑帖,無不博觀約取,心摹手追,物我兩忘,從而造就了古意與樸拙相融的高貴狂草書格。中國書法家協會原主席沈鵬在致信李志敏談到現代書法藝術作品集時曾評價:“足下所書極佳,此格為全書第一流作品。”瞭解李志敏的人知道,他在臨習古帖上用力極深,臨習方法也十分獨特,從目前見到的臨習遺蹟研判,其在臨懷素《大草千字文》時採用的是“對臨法”,力求與原作形神兼似;而在臨《自敘帖》時,則將張旭《斷碑千字文》的筆法與懷素《自敘帖》的結體融為一體,即“用顛張之筆法寫狂素之結體”,這樣的臨習方法匠心獨具,前無古人。當然,這種獨特的狂草書格也自然會帶來“難認讀”、不“大眾化”等特點,故缺乏高深書法藝術修養,不精通草書語言符號,就難以真正理解和看懂他的狂草。即使像趙樸初這樣德高望重的書法名家也曾感慨地說:“我是先見李志敏其書,後見其人。最初看到他的草書時,覺得實在難以認讀,並略顯生澀。可放在一邊,偶然再來觀時卻感佩其點畫老辣蒼勁,不乏神來之筆。故仔細端賞,甚感神品也!”正所謂,外行看讀懂,內行品不夠,這是由狂草這種書體的自身特點所決定的,切不能以“標準草書”或“小草草法”來作為評判狂草草法的尺子,否則就相當於拿著小學生的尺子去量大樓的高度。

李志敏狂草代表了當代書法的“高貴”|20世紀書法史論

李志敏:欲返不盡,相期與來。明漪絕底,奇花初胎。青春鸚鵡,楊柳樓臺。碧山人來,清酒深杯。生氣

書法的“高貴”,還見於心性。古人常說,書者,心畫也。李志敏也指出,“能移人情,乃為書之至極”。意思都是說,書法的至高境界需彰顯書家的心性,與心徘徊,曲盡於心,正所謂“書如怒放之心花,雖無花而勝似花者也”。李志敏盡得“高士”之風,是一位有真性情的書家,其作狂草,滿懷激情,提筆之前,佇立審視案上的幅紙,連連吸菸,一旦意象在胸,便將全部心神傾注於毫端,迅速揮掃,一氣呵成,之後,把筆一投,欣然微笑。但不少人卻不知道,其實李志敏的生活是不幸的。1957年,他在《工人日報》工作的妻子孟昭蓉老師,因心直口快而在反右運動中被打成了右派。他也受到了牽連,雖仍在北大工作,但孟老師卻被髮配回河北唐山。他屢經坎坷,生活拮据,長期住在北大為單身教師安排的筒子樓裡。1976年,他的兩個心愛的女兒,竟葬身唐山大地震。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書畫協會會長張辛曾多次提及李先生這段不幸的經歷,他說:“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李先生書法為什麼多少有些恣肆,有些急迫,甚或有些剛狠。書法是情感因素與形式美的直接結合,只有能把自己獨特的情性表現在作品裡的人,才稱得上書法家,藝術家。李先生無疑是拔乎其類的饒有個性的書法藝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早年致信李志敏時也專門評價:“李老書法之蒼茫,氣勢之狂放,結體之奇異,章法之險峻,完全突破了世俗的審美觀,是與古人通息又展示現代精神的神品!率真!熱烈!氣勢浩然!”可以說,李志敏是真正將生命融入書法之中的大家,也許只有在狂草創作中,才能找到情感的歸屬和人生的寄託。

李志敏狂草代表了當代書法的“高貴”|20世紀書法史論

李志敏題劉小剛楓葉圖,張辛題名並書聯

書法的“高貴”,也源於學養。歷史上沒有任何學問淺薄者可以成為書法大家,狂草尤重書家的學養和修為。李志敏就是這樣一位有深厚學養的大家,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解放前就讀於武昌藝專學習山水畫,期間還從事過“地下工作”,後改學法律,常年授業北京大學。他既是學問大家、法學泰斗,精通英、法、德、俄四國外語,參與上世紀60年代《民法》、80年代《婚姻法》和《公司法》的調研及起草;更是書法大家、引碑入草開創者及書法理論家,篆隸楷行草五體皆能,尤擅魏碑和狂草,著有《書論-三春堂學書筆記》和《草論-三春堂狂草》,撰有《論書法的神韻》、《論魏碑的臨習》、《書法的氣格》、《書法與詩》等論文,並培養了一大批書法人才,至今仍為當今書壇的中堅力量。特別要提到的是,在北大校園題寫匾額最多的,不是老校長蔡元培、胡適、馬寅初,也不是沈尹默、馮友蘭、季羨林,而是李志敏。這些匾額主要有原寫在大飯廳前的校訓(學風)“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德、才、均、備、才”五齋,南、北閣,各院系所和研究生院等單位的老匾牌,鐫刻在原法學院逸夫樓前的“建樓銘”及各公寓的樓號等。可以想見的是,北大是一個“文人相輕”的圈子,大師雲集、能人眾多,沒有眾望所歸的影響力,如此多的匾額根本就不可能都請他一人題寫,因為文人往往最看重青史留名。

李志敏狂草代表了當代書法的“高貴”|20世紀書法史論

李志敏對聯

書法的“高貴”,更取決於造詣。一位書法家能否濃墨重彩鐫刻在書法史上,最終還要“靠作品說話”。縱觀20世紀書壇,以草書名世者,不過於右任、林散之、李志敏及毛體草書而已。而於右任草書和林散之草書均屬小草範疇,並未進入狂草境界,毛體草書雖有狂草格局,卻夾雜了較多的行楷書結體,也非純粹的狂草。真正開創現當代狂草書風的則是李志敏,他的狂草特別是引碑入草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書法史意義和學術價值,填補了20世紀狂草史空白。其“枯筆連綿”的技法,歷代書家鮮有觸及;其狂草“散點書”,猶如“點”的散步,每個線段都有“縮線變點”的趨勢,整體看一幅作品就像是點的舞蹈,這在中國草書史上也絕無僅有,具有開創性。法籍華裔藝術理論家熊秉明曾評價:“當代書法要從碑帖結合上找出路,狂草就應該像李志敏先生這樣寫,引碑入草價值不容低估”。資深書法家啟功也說過:“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籬。而李志敏先生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正是基於這樣超凡的書法造詣,李先生可謂創造了當代草書的一個高峰,真正推動了書法史的發展。

李志敏狂草代表了當代書法的“高貴”|20世紀書法史論

李志敏: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選擇了狂草,就選擇了寂寞。狂草曲高和寡,卻是揭示書家內心世界的“密電碼”,當為書法領域的“耶路撒泠聖殿”。狂草本質上屬於“小眾”藝術、“精英”文化,是“注重藝術性、遠離實用性”的藝術語言,即雖難辨識,卻可從筆法、結體、章法感受的線條藝術。李志敏生前說過:“我不在乎現在,在乎三百年後”。他還說過:“生不留名,死留名”。令人欣慰的是,當今書法界已開始愈發重視這位具有重要書法學術價值的書家,甚至就連北京大學這樣的最高學府,都專門成立了“李志敏書法藝術研究會”,由中宣部老部長王忍之、中組部老部長張全景、北京大學老校長周其鳳等擔任顧問,聚集張辛、王嶽川、張振國(翁圖)、鞏獻田、寇克讓、王浩雷、劉小剛、高譯、郭志全等一批書法家及藝術理論學者,系統研究和大力弘揚他的書詣。(中央“馬工程”課題組主要成員、藝術評論家王浩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