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书到用书,会读书的人这样做

提到蒋介石你最先想到什么?

我的第一反应是曾国藩。

蒋介石是曾国藩的小迷弟,从生活习惯到组建军队,处处都留有曾国藩的影子。

蒋介石非常推崇《曾胡治兵语录》,甚至在后面加入“治心”一章,凑成一本《增补曾胡治兵语录》,这本书后来成为黄埔军较建校后历届沿用的教材。

从曾国藩的湘军到蒋介石的黄埔军校,可见爱豆的力量是巨大的。

一本好书带来的影响,远大于爱豆。因为读了某一本书,所以选择走上某一条路,可能一瞬间就会改变人生道路。也有时人们不知道读过的书会给自己带来怎么样的影响,但变化却在悄悄发生。

比方说乔布斯非常喜欢《一个瑜伽行者的自述》,据说这是他iPad 中唯一的电子书,这本书是乔布斯禅修的引路人;卡耐基将《富兰克林自传》选为人生之书,并一生奉行富兰克林的人生原则;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人生之书是《法国革命论》,这也是她政策的来源。

读书具有非常戏剧性的效果。

如何选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如何使用这本书?日本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因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的《皇帝新脑》而走上脑科学研究之路,对此他有发言权。在新书《如何用阅读改变大脑》中茂木健一郎给出了答案。

1、一专多精触类旁通。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3、读书,用才是根本。
从选书到用书,会读书的人这样做


一、一专多精触类旁通

大脑中有一个叫做顎叶的细胞,它主要掌管我们的记忆、听觉和视觉,可以说是储存我们经历的硬盘。

这个硬盘不仅存储空间大,还能扩容。只可惜,人生一世不过匆匆几十载,能经历的十分有限,加之思维、认知、地域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局限,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书籍如同哆啦A梦的任意门,不仅可以打破地域与时间的局限,还能改变认知提升思维能力,让我们随时随地与任意一位喜欢的哲人聊天。

这种聊天不同于“吃了吗?”、“今天天气真好”的敷衍,而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面对如此诱惑,如果将自己封闭在固定的领域,岂不是太傻了?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最常读的书是《唐·吉坷德》,而哲学大家苏格拉底最喜欢的是《伊索寓言》。

这看似与他们的身份不符,但谁又能说不是童话给了他们灵感呢?

知识是相通的,没有好用与不好用、专业与非专业之分。丘吉尔的人生之书是《罗马帝国衰亡史》,林肯的人生之书则是《几何原本》。正所谓“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所以在选书时要尽量多给自己一些选择,既要建立自己的主场思维,又要尊重客场思维。选择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书籍,期待他们碰撞出新的火花。

从选书到用书,会读书的人这样做


二、选书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成年人读书不外乎有三个目的:消遣、获取信息、做出判断。消遣类阅读怎么开心怎么选书,我们主要讨论另外两类获取信息和做出判断。

工作生活学习,成年人的时间没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因此在选书上尤其需要谨慎。对此茂木健一郎给出了三点建议。

1、读各个领域“冠军”的著作

一个领域内专家可能有很多个,但冠军只有一个。作家写书,为的分享经验青史留名,他会毫无保留的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学识。

在茂木健一郎心中,外国文学的冠军是俄国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至今读来,发人深省。

在科学领域内物理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是领军人物,他的《自私的基因》将进化学与基因学相结合,解释了人类无意识行为背后的故事,读罢让人茅塞顿开。

对我们而言,难点在于如何找到这位冠军,我的经验是从微弱的联系下手。想要了解一个领域,首选的方法是主题阅读,在主题阅读的4~5本书中,去找被引用次数最多的那个人或者那本书。通常情况下,他就是该领域的冠军。

2、读可以讲出来的书

这里提到的讲出来并不单指输出,更多的指的是聊天欲。一本好书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聊天欲和想象力。

原理类似于,有好东西就想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这是感性脑决定的,理性脑鞭长莫及。

比方说奥巴马对《三体》如痴如醉,为提前阅读《三体3》使用了总统特权,从印刷厂直接要去了原稿。在《三体》完结后,他买了几箱送给亲朋好友。

前几天我买了本《642件可写的事》,玩了三天逢人就安利,还自己买了几本送给朋友,相约2020年跨年时互换,看看对方的脑洞。

3、将经典书籍的替换成现代背景来读

读书对我们有帮助的原因之一是可以学以致用。老祖宗总说要熟读历史,读历史不是为了听故事好玩,而是为了以史为鉴。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是一部政治预言小说。在书中他虚构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统治者“老大哥”监督着所有人的一言一行。在这个国家“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将这部小说的背景替换到明朝,与厂卫制度下的民众非常贴合。再替换至西周,会惊叹乔治·奥威尔一定是穿越到周厉王时期了。

无论是虚构类书籍还是非虚构类书籍,将背景置换为现代背景之下,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读书方式。

从选书到用书,会读书的人这样做


三、读书,用才是根本

读再多的书,如果不能学以致用,也只是纸上谈兵,没什么意思。尤其是实用性书籍,都是经验技巧的分享,不用过几天就会忘记。

将书中内容与自己的情况对标,找出差距,设置目标,细化目标,制定行动方案,执行方案,反思修改,达成目标,才是一个健康的阅读闭环。

这个闭环,也是找出人生之书的关键所在。

具体到操作层面,设置目标时要准守SMART原则,做到具体、可预见、可达到、实际、有期限五个要点。

从选书到用书,会读书的人这样做

如果不知道该设置什么样的目标,可是试试经济学中的5W1H提问法。从原因(WHY)、对象(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人员(WHO)、方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从选书到用书,会读书的人这样做

在制定好目标之后,先不要着急执行,思考一下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细化目标。将目标划分成一个个小的行动方案,再一一执行,逐个击破。

每实现一个小目标都会带来成就感,成就感是最好的外部激励,这样我们会斗志昂扬,直到实现终极目标。

如此反复阅读与实践,会出现一本书在这个过程中被反复提及,甚至反复翻开。这本书就是我们的人生之书。

找到人生之书着实不易,它可能是一本小说、一本童话或者一本专业书籍,放下偏见,遵从内心。

在执行人生之书时,需时刻谨记孟子的教诲:“尽信书,不如无书”。蒋介石熟读历史,终日研究兵法,却落了个败走麦城。追本溯源,他的读书大都流于表面,只学到了皮毛,如每日坚持写日记,却忘记了在日记中反复自省。

读书贵在学习思维和心法,唯有如此,才能触类旁通,指导人生。《如何用阅读改变大脑》中分别介绍了如何选择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及如何将书籍与现实联系起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才是自己的哈姆雷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