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中的黄维?

大不列颠的帝王


1948年8月,为与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的解放军相抗衡,避免国民党部队再被整师整军全歼,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召开会议,决定调整军队编配,组建兵团,第12兵团应运而生。该兵团是国民党部队的主力兵团之一,隶属华中剿总指挥,辖有第18军、第10军、第14军、第85军和第4快速纵队,兵力12余万人,战斗力不俗。



由于国民党部队派系林立,由谁出任兵团司令是个棘手问题。12兵团的骨干部队是第18军,应该说军长胡琏是兵团司令的不二人选。陈诚也一度推荐胡琏出任,而时任代理参谋总长林蔚则认为:由于12兵团由华中剿总指挥,而白崇禧向来与陈诚、胡琏不睦;如果胡琏出任军事主官,曾早于胡琏担任第18军军长的罗广文也会一肚子怨气。如此这般,胡琏夹在中间,不利于工作开展。陈诚于是退而求其次,推荐黄维出任兵团司令。所以说,黄维的出任是派系妥协的结果,自始至终磕磕绊绊。

黄维也是陈诚的一员爱将。他是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生,是桂永清的同学兼同乡。早年师范学校毕业,曾任小学教员。1924年,经方志敏牵线,由江西地下省委负责人赵醒依介绍,进入黄埔军校,与陈赓成为同班同学。毕业后留校任三期生总队中尉区队长。后随教导团、第1军参与东征北伐。曾任第9军(军长顾祝同)、第11师团长。

1929年,黄维进入北平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重回11师。黄维为人严谨认真,做事一丝不苟,深受时任18军军长陈诚赞识,被提升为旅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维参与了第4、5次“围剿”等战斗,1933年3月升任第11师副师长,7月,升任第11师师长。全面抗战爆发前夕,黄维被派往德国学习军事,因抗战爆发,中断学习,提前回国。

1937年9月,黄维回到上海就任18军67师师长,参与淞沪会战。在罗店之战中,黄维率部不畏日军猛烈火力,坚守阵地7天,部队损失惨重。罗店一战,黄维率部浴血苦战,被国防部赞为忠勇可嘉,但黄维也被诟病为指挥死板教条,“书呆子黄维”之称不胫而走。战后,黄部转战皖南山区。


1938年,黄维晋升第18军军长。黄维赴任之际,蒋介石在南京召见,并以蒋的照片相贈,上书“培我将军存念”。黄维本号“悟我”,自此改号“培我”,对蒋更是忠心赤胆,感念知遇。

武汉会战中,黄维部第11师、第67师驻防九江至德安。9月1日,日军第9师团一部进犯马回岭。黄维率部在马回岭一带与日军交战,粉碎了敌人迂回德安的企图。

1939年,日军集结于滇越边境,觊觎我国西南。黄维调任第54军军长,驻防滇越边境。54军系中央军精锐,隶属于关麟征的第九集团军。关麟征在11师时被陈诚排挤,气得关大骂“陈矮子”,而黄维又是陈诚忠诚爱将,黄维此人刚正不阿,宁折不弯,从不拍马溜须,与关麟征的关系可想可知。而时任参谋总长何应钦一直与陈诚是对头。于是何应钦、关麟征为打压陈诚,借故将黄维撤职,改任军委会中将高参。黄维痛恨军界的尔虞我诈,不愿同流合污,辞职返乡。

1944年,黄维复出任“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副总监。在任期间,黄维严格要求学员,军纪严明,军容严整,培训学员近六千人。

抗战胜利后,黄维任第31军军长。1947年春任国防部联勤总部副总司令。秋,黄维赴武汉筹办新制军官学校,培养国民党军事人才。

1948年8月,黄维出任12兵团司令。淮海战役打响后,黄维兵团奉命由驻马店驰援徐州,经蒙城、宿县开赴徐州。在蒙城,黄维兵团被解放军阻击。黄维原想立足蒙城,构建工事,与解放军作战。因黄百韬兵团在碾庄被围,蒋介石命令黄维兵团向宿县进发,黄维不得已弃守蒙城。

11月23日,黄维兵团进攻南坪集。中野4纵诱敌深入,主动放弃阵地。次日,黄维兵团先头部队渡过浍河,进入中野的“口袋阵”。后黄维发觉不妙,令部队回撤。18军军长杨伯涛建议部队向东南转进,向固镇转移,与李延年部会合。此时,黄维不敢临机专断,丧失了转移的宝贵时机。在转移中,防御布署尚未完成时,解放军发动攻击,被围困于双堆集。

顾祝同命黄部向解放军兵力薄弱的东南面突围。在突围中,第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起义,突围失败,蒋令黄维兵团固守待援。

12月6日,解放军发起全面攻击。13日,解放军发出《促黄维立即投降书》,黄维拒绝放下武器,并决定突围。是役,兵团副司令胡琏逃脱,黄维、副司令吴绍周、军长杨伯涛等人被俘。黄维兵团除少数人突围外,绝大部被歼。

黄维被俘后,一直拒绝改造,思想顽固。在战犯管理所,一直倾心研究永动机,特赦之后,亦醉心于此,其思想教条僵化、不善变通可见一斑。

1975年,黄维被特赦,他是最后一批被特赦的人员。后任全国政协委员,1989年3月,黄维在京病逝,终年85岁。


岁月是一条河流


很多人说黄维轴,一根筋。但是事情要分两面看。王耀武,廖耀湘等积极改造,早日出来,结果遇到运动,被批斗折磨致死。黄维顽固不化,结果功德林成了避风港,躲过一劫。大家说一根筋的个性好不好?这个没法说的。(1975年黄维特赦出来,那时候已经没什么冲击了)



所以有人说黄维鸡贼,人家是科学家,当然要优待(研究永动机),发明永动机比带12兵团难度大多了,这是造福人类的工程,当然,没成功也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不得不让我想起,削藩的时候,装疯卖傻大热天捂着棉被的永乐大帝朱棣。



我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和曾经的管教聊天,(现已七八十岁)他当年看管黄维,说黄维此人很讲感情,后来出狱后还和他通信件。另外不知黄维和廖运周重逢时有何感慨,有没有谁知道情况的?会不会说:“小廖,你不仗义,走的时候带上我,今天我还是你上司。”





黄在抗战时期表现不错,同时也是国军里面少有行的端,做的正,一身正气的将领。解放战争时输了被俘,当他知道与自己对阵的是他的老同学陈赓时,他竟说:“败在陈赓手上不算冤枉,陈赓是我的同班同学,在学校里我就比不过他!黄维的“直”可见一斑…打仗重视书本,生活也是墨守陈规。



客观来讲,黄维指挥部队不错,基本功扎实,指挥战斗如何呢?后期黄离开一线部队太久。但是黄维指挥兵团行动,从渡河作业来看,很不错的指挥官。(黄维兵团四天渡过三条大河,从管理部队的角度,很出色了)虽然说黄书呆子,但黄维如果打仗不行,就不会在抗战头一年升任十八军军长了…




李三万的三万里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三:新制.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本文从纯军事角度看待黄维在淮海战争中的表现:

1948年9月,国军以整编18军为基础组建第12兵团,是当时三大主力兵团之一。白崇禧不同意18军军长胡琏出任兵团司令,蒋介石作了让步,以黄维出任司令长官。

黄维,字悟我,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生。是18军的老军长、新制陆军军校校长。蒋介石的眼里的“忠臣良将”:听话、执行命令不打折扣,对蒋校长知恩图报。

黄维学识渊博,有儒将风范。为人正直,孤傲、倔强,做事爱认死理。动不动就是“兵法云”,是国军中有名的书呆子。黄维不善搞人际关系、爱用私人。他的到任直接影响12兵团士气。

黄维是个纸上谈兵的人,直接导致了第12兵团的覆没。18军军长杨百涛在台湾临死前说:黄维是个外行。看来性格决定命运,古来如此。



黄维上任后即遇到一堆棘手的人事问题,但呆板、固执的他不会处理,为战败埋下了祸根。

以胡琏整18军为基础组建的第12兵团,辖第10、14、18、85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共12万人马。其中第10军、14军都是被全歼后,由胡琏重建的部队,按理说胡琏是最合适的兵团司令官人选。

12兵团在华中剿总战斗序列。白崇禧认为胡琏不会听命自己,就反对胡琏出任。蒋介石还指望华东决战要桂系出力,于是做了让步:双方都同意黄维出任司令官,胡琏、吴绍周为副司令官。

黄维是军事理论家,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缅甸反攻等,是18军老军长。这样的资历表面看毫无问题,但黄维性格古板固执,不会搞人际关系,一到任问题接踵而至。

第一:胡琏对担任副司令官非常不满,黄维当然知道胡琏在军中影响力,一到任即告诉胡琏:自己是来过渡的,半年后司令官还是胡琏。最终胡琏找个借口回家去了,兵团少了主心骨。

第二:第12兵团参谋长是萧鋭,作战指挥经验丰富。但黄维上任时从军校带了一批教官来,其中韦镇福、刘文修出任副参谋长,这两位仁兄都是书呆子,没有实际作战经验。

第三:吴绍周85军并不想编入12兵团,没有实际加入兵团序列。黄维想动员自己关系好的28军加入兵团,方便指挥,最终没有成功。直到战前85军才磨蹭归建、整个兵团有2个师没有到位。

猪将军刘峙连看门都不会,没有下令各兵团向徐州靠拢,黄维兵团还在大山里兜圈圈。导致黄百韬兵团碾庄被围。

1948年8月,参谋本部制定徐蚌会战计划。蒋介石派人征询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意见,杜聿明提出请蒋介石命刘峙执收拢徐州周围各兵团的部队,然后去东北指挥葫芦岛作战去了。

徐州剿总司令长官刘峙忙于敛财,没有下令各部向徐州靠拢,黄维12兵团远在河南驻马店、漯河一带。面对徐州国军分散状态,粟裕抓住战机,准备吃掉孤立在新安镇的黄百滔第7兵团。

由于第三绥靖区何、张起义,华野部队迅速南下。黄百滔第7兵团猝不及防,撤退中损失巨大。本应在曹八集掩护第7兵团撤退的李弥兵团,先行转到徐州北布防,以至第7兵团被围碾庄。

东北回来的杜聿明听闻黄百韬兵团被围,立即组织邱清泉、李祢两兵团救援黄百滔,又命孙元良兵团守徐州、黄维第12兵团迅速向宿县攻击前进,加入徐蚌会战。


图为12兵团副司令官胡琏

黄维第12兵团受命支援徐州,一路向宿县攻击前进,逐步进入中野口袋阵。

1948年11月8日,黄维接到驰援徐州命令后,立即下令兵团各军(缺2个师)各自出发,在阜阳集结。第18军行动迅速,15日抵达阜阳,即发动攻击北渡颍河、西肥河,18日夜强渡涡河。

20日兵团主力第10军攻占蒙城。黄维的作战计划是,以蒙城为补给基地,一路沿蒙宿公路攻击前进,遵照蒋介石和刘峙的命令攻占宿县。

而他的对手陈赓,按照黄维好钻牛角尖的脾气,在涡河、南平集、徐家桥逐次抵抗,步步将黄维引到浍河口袋阵。在中野部队逐次放弃阻击阵地后撤。部下规劝可能是圈套时,黄维不以为然。

黄维固执的认为,第12兵团连续突破中野阵地,是18军强大战力所致。在辽沈战役后,国军上下认为大势已去,士气低落,战斗力一落千丈。黄维不知道局势变化,轻敌冒进,是失败之源。

第十八军是陈诚土木系主力军。


解放军合围之前,黄维本可以率兵团脱离包围,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汇合,获得援兵和补给。

第18军攻占涡河、南坪集,其他部队陆续跟进。此时各路侦查情报显示中野部队都在向12兵团靠拢,蒙城被解放军重新占领(后路被断)。11月24日黄维召开兵团紧急会议。

黄维只提了攻占宿县的目标不变,就不再讲话,问计于副司令官吴绍周、第18军军长杨伯涛。吴绍周刚归建,不熟悉情况,杨伯涛报告了蒙城被解放军重新占领、退路和补给被截断的情况。

杨百涛提出东南方向没有发现解放军,兵团应连夜向东南方向固镇转移,只有40公里路程,一个急行军可以赶到,即可与李延年兵团汇合并获得补给,再沿津浦线北进,可立于不败之地。

黄维同意了这个方案,当晚下令24日由第85、14军掩护第10、18军,兵团向固镇方向转进。然而24日早晨黄维又改变了主意,仍命各军北渡浍河,向宿县方向攻击前进。


第16兵团司令官孙元良,外号飞将军。

黄维一夜间改变主意,以参谋失踪为由停止转进固镇。下令兵团强渡浍河,攻击解放军阻击阵地,浪费最宝贵的撤退时间。

第12兵团一大早就迅速渡过浍河,立即发动攻击。这时杨百涛急冲冲赶来兵团部,责问黄维为何改变主意,黄维以传达改变行军路线的参谋失踪、有可能计划泄露为由搪塞。

不知黄维为何改变南进,但孤军深入、退路被断是兵家大忌。唯一选择就是趁合围未形成迅速转进,向友军靠拢。这是任何将领都能做出的决定,黄维身为军校校长,连军事常识都不懂。

如与李延年汇合,加上赶来的刘汝明兵团,3个兵团20多万人马,最不济也可自保。李延年、刘汝明虽是杂牌,战斗力不强,但是掩护侧翼、防守阵地还是有很大作战能力的。





黄维用人不当,喜欢任用私人。参谋长住院后,两个副参谋长居然是第一次上阵,胡乱指挥、贻误战机。

黄维在担任18军军长时,用人喜欢任用私人,而不是凭能力战功提拔军官,让部下心寒。担任兵团司令后,黄维带来一批军校教官,其中韦镇福、刘文修被任命为副参谋长。

战前兵团参谋长萧锐因阑尾炎被送往汉口治疗,韦镇福、文修均都是第一次上阵,没有任何指挥作战经验,兵团顿失作战指挥栋梁。作为精锐主力兵团初战即指挥混乱不堪。

如24日晚制定往固镇转移时,参谋部制定的行军是第85军、14军掩护第10、第18军转进。而2个主力军战斗力强大,无需掩护,反倒第14、85军慌忙跨越、转移阵地,才进入掩护态势。

12兵团将领对黄维指挥能力非常不满,说:如果胡老头(胡琏)在,我们怎么会到这个地步。不得已黄维只好向蒋介石求助,请求务必让胡琏回归12兵团指挥作战。



25日下午黄维如梦初醒,下令执行固镇转进计划。但为时已晚,第12兵团被围双堆集。

解放军顽强阻击下,第12兵团各军攻势受阻,下午四点黄维接到各种不利战报,这才如梦初醒,下令各军往固镇转进,白白浪费了11个小时,东南方向的缺口已经被解放军堵上。

中野各部向后撤的国军发起猛攻,幸亏第10军和18军看情势不妙提早撤退。在中野发动攻击前展开部队,以数百辆汽车为屏障在双堆集建立防御阵地,掩护第14、85军后撤才站住了脚跟。

11月26日,黄维第12兵团4个军、一个快速纵队,被中野包围在双堆集东西长10公里、南北5公里的狭长区域内。救援的部队现在自己也需要救援了,令人大跌眼镜。

此后为了救援黄维兵团,不但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死伤数万、宋希濂兵团一个军被全歼,甚至杜聿明为了救援12兵团,把徐州三个主力兵团也搭了进去。
华中


剿总司令官白崇禧,见死不救。

徐州杜聿明曾制定作战方案:暂时不救黄百滔了,集中邱清泉、李祢、孙元良三个兵团,加上黄维、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全力攻击中野,然后再调头解黄百滔之围。这个计划被蒋介石否定,至此淮海战役胜负已分国民党败局已定。


黄维组织第一次突围失败,束手无策。胡琏也来到双堆集打气,蒋介石更是下令要黄维兵团继续向宿县攻击前进。

第12兵团被围后,黄维召开兵团会议商议对策,决定27夜乘解放军包围未稳,以4个师齐头并进的战法突围,第110师师长廖运周自告奋勇担任先锋,说已找到包围漏洞。

不料廖运周早已是地下党员,突围时在阵前起义。解放军放过110师,又迅速关闭出口,对国军后续部队猛烈开火。黄维见状,只好下令兵团各部放弃突围。

以中野的数量、火力,能围住黄维兵团已属相当不易,要快速歼灭第12兵团还有很大困难。黄维日子还算好过,控制几十平方公里范围,有简易机场。唯独缺乏粮弹补给,空投也是杯水车薪。

胡琏也乘飞机到了双堆集,给12兵团官兵打气,并调整了防守战术,逐村争斗,反突击抢夺粮食。蒋介石和杜聿明更是把黄维兵团当做重要的棋子,希望黄维靠自身力量往北攻击前进。


淮海作战总指挥官、参谋总长顾祝同。

黄维没有依靠12兵团的战斗力,向固镇攻击突围,靠拢友军,仍然执行蒋介石命令,幻想攻击宿县。

第12兵团特别是18军是国军装备最好的部队,配置数十辆坦克和数百辆汽车、轻重武器8万多件。北进和固守都是死路,唯一机会是往东南方向与李延年汇合,依靠其战斗力是可行的。

而固镇方向的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虽然共有10万人,但主要是地方杂牌军,中野已派出2个纵队阻击。要依靠李、刘兵团解围是行不通了,黄维应该不惜一切向两兵团主动靠拢。

兵团近10万大军的粮食弹药补给是巨大的问题,时间越久越困难。对蒋介石攻击宿县的命令,黄维不敢反驳,提出正确的战法,一味的唯唯诺诺,不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道理。

最终在华野的协助下,黄维兵败身俘,第12兵团全军覆没。即使到了最后决战关头,黄维也不能组织部队有效突围,而是下了个各自突围的命令(实际就是各自逃命),真是可悲亦可笑。

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徐州剿总司令刘峙。



黄维第12兵团的下场,大背景是国民党政权的失败,从军事角度讲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蒋介石徐蚌会战不合实际,每战干预前线指挥。在国军节节情况下,蒋介石早有兵退江淮的打算,但迟迟没有行动,更是制定了不合实际的徐蚌作战。又使用蠢将刘峙,一阵胡搞。

蒋介石干预前线指挥,朝令夕改。每一个被围的部队都想救,赔进去更多部队。舍不得黄百滔兵团,赔进去一个黄维兵团;又舍不得黄维兵团,再赔进去杜聿明的3个兵团。

蒋命杜聿明救黄维兵团,杜聿明提出兵力不够,救黄维至少要增派5个军,否则就不能打,蒋应诺了又抽不出兵力,统帅无能累死三军。

第二,决战时国军依然上演派系之争。国军派系相斗,解放军华野中野配合作战。国军华中、华东却互相拆台。白崇禧制约不了黄维,却扣下了已经在武汉上船增援徐蚌战场的宋希廉兵团。气得蒋和白崇禧电话里对骂又无可奈何。白崇禧只考虑桂系利益,见死不救,只望早点战败可以逼蒋下野,桂系掌权。

第三,主帅先求自保。杜聿明在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根本不想救援黄维兵团。而是希望黄维兵团能吸引住解放军主力,好让自己3个兵团能南撤。杜聿明严禁黄维突围作战:12兵团如果突围成功,在没有接应部队的情况下,部队突围后也会溃散,还不如留原地拖住解放军。

四,最重要的还是黄维自身能力和性格原因。黄维只会照搬兵法和理论,不知军事常识、不知战场变化、用人不当、不会团结将领,只听上级命令听不进下级计谋。黄维可能是个适合搞教育、搞技术,带兵打仗不行,算得上是个纸上谈兵之人。

  1.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


黄维和第12兵团覆没,再次印证了“性格决定命运”千古不变的哲理。

从军事角度说,淮海所歼灭国军是野战主力,特别是黄维第12兵团和邱清泉第2兵团,是国军最后的精锐野战兵团。淮海之后国军再无能力组织像样的兵团级野战。

黄维如推脱不加入淮海战场,白崇禧必加以保全;没有黄维兵团的增援,蒋介石和杜聿明就会放弃黄百滔,将徐州主力南撤江淮;如黄维不唠叨兵法,能听进部下建议,不至于被围。

黄维如独断专行,在东南方向突围与李延年汇合,能保全部队不被歼灭。国共决战的命运,就压在这个性格有缺陷的书生身上,只说明一个道理:性格决定命运,自古如此。


烟酒阁大学士


黄维,出生于江西贵溪的一农民家庭,黄埔一期毕业生,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战役,为抗日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淮海战役被解放军俘虏,1975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1989年3月20因病逝世。



说到黄维将军,我就会想起他的那句话“为什么我们要劳动,而日本人不劳动,难道我们犯的罪有日本人重?”这是他在战犯管理所说的。

黄维将军性格秉承了儒家的君子之道,使他为人处事光明磊落,不失君子风度,所以他在国民党中是一股清流“宁可辞官,也不同流合污。”


他的秉性也有固执的一面,固执并非好品行,但表现在他身上给人的却是刚正不阿、不屈不挠。

作为军人,他与文人梁漱溟性格想通,他们给人共同的印象——固执!曾经在战犯管理所研究永动机,被赦后仍继续研究!

黄维将军曾是小学教师,格守儒家之道,他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在军校教学,因此在他身上透着一股书生气,加上他固执的那一面,被人们称为“书呆子气”。


黄维将军很忠,可以说算得上“愚忠”了,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他践行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蒋介石有需要他的地方,他就会出现并且前往。

被俘虏后,没有说过一句蒋介石坏话,胡子也不刮,说那是在国民党那边留的,不剃。

晚年的黄将军致力于军史研究和两岸和平统一,他曾给在台湾的老同学写信:“祈求祖国统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统一早日实现,我当亲赴台湾和你们把酒言欢!”


说黄维将军固执也好、“书呆子气”也罢,总之他是抗日英雄,其人格我们很多人都不能企及!


史里有料



淮海战役,如果国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官不是黄维中将,交于用兵狡诈的胡琏中将,恐怕战场形势对解放军会困难许多 ,这是蒋的劫。

以十八军、十四军、八十五军等土木系骨干部队组成的第十二兵团附辖快速纵队,共装备精良的12万大军 ,是陈诚的老本,淮海战役打响后由华中来援。在国共双方战场兵力比较接近的情况下,用好十二兵团这支生力军,是几乎可以左右战场形势的。兵团组建时司令官人选也以十八军军长胡琏呼声最高。

可惜由于国民党内部的人事倾轧,以及何应钦白崇禧故意给陈诚捣乱,以胡琏(黄埔三期)资历不足为由,撺掇蒋介石调陆军武汉新制军官学校校长黄维(黄埔一期)出任司令官而以胡琏为副,胡琏一气之下撂了挑子,跑路上海。

于是被在军中被戏称为“书呆子”的黄司令官率领十二万大军,盲人瞎马般浩浩荡荡奔着淮海战场而来。中野派来修理他的,是黄埔同班陈赓大将,陈赓对黄维非常了解,三下五除二就把黄维兵团骗到双堆集,由中野和华野增援部队共同完成了战术包围。这确实是蒋军的失着,胡琏率部一直与解放军在中原周旋,了解对手,经验丰富,而黄维根本不具备这些。

十二兵团最后被全歼,被俘的黄维听说败与陈赓,居然说不算冤枉因为在校期间就不如陈赓,令人菀尔。

黄维是学者型将军,号称儒将 ,最大的愿望就是办学,培养军事人才。为人处事光明磊落,不失君子之风,正直刚烈,不嫖不賭,在当时风气败坏的国民党军中是难得的,这也是陈诚欣赏他揽为土木系重将的原因之一,但同时缺点也非常明显,用兵墨守成规,遇事固执已见,作战死打硬拼,最终葬送了陈诚的起家老本。

黄维是抗日英雄,曾经赴德深造,淞沪会战中号称“血肉磨坊”的罗店之战就是黄维指挥的,时任18军67师师长,手下三个团长一死两重伤。1938年升任土木系标杆十八军军长,武汉会战作风顽强,在南浔线重创日军第九师团。39年率五十四军急赴滇越边境,成功遏止了占领越南的日军从南向觊觎昆明的企图。后因书呆子症发作,与顶头上司关麟征对喷,被蒋调回重庆,负责训练正在组建的青年军。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国家把青年学生都组织成军上战场,可见当时的抗战形势多么危急,兵源几近枯竭。不过学生兵文化水平高,很多成为驻印军骨干,也在缅甸手握美式武器大败日军。

一个纯粹的军人,一个并不高明的将军,一个在民族战争中竭尽全力的汉子,一个信仰之战的失败者。


度度狼gg


蒋介石的黄埔爱将,陈诚土木系的骨干成员,和陈庚大将是黄埔一期的同班同学。其参加过东征北伐,在打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和北伐直系大将孙传芳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从而得到了国民党“小委员长”陈诚的厚爱,成为了陈诚派系的一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其出任十八军六十七师师长,奔赴淞沪战场,而在罗店之战中,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黄维所部坚守阵地一个星期,全师伤亡超过三分之二,也因此战黄维闻名于世。不过事后,因为黄维的固守不变通,国民党将领中留传出了“书呆子”黄维的名声。



在1938年的时候成为了陈诚看家部队十八军的军长,蒋介石亲自召见了黄维,而在这之后,黄维又参加了武汉会战、反攻缅甸等重大战役,可以说他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在随后爆发的解放战争中,这位抗击日寇的名将却成为了俘虏。



在国民党于东北失利后,接着战场转向了淮海地区,而此时的黄维临危受命,被任命为第十二兵团司令,后被陈粟大军包围于双堆集,在经过二十多天的战斗后除副司令胡琏逃跑外,第十二兵团被歼灭,司令黄维被俘。在被俘虏之后,黄维被押入功德林改造,因为其态度不好,拒绝接受改造,直到1975年才被特赦,后成为国家文史专员。

黄维做为一名儒将,他对自身要求严格,他更像一个读书人,但在抗日战场上他又铁骨铮铮,不畏生死,他对于民族的功劳我们应该铭记。


历史之绝唱


有人说黄维是书呆子,有人说黄维是刚正不阿的儒将君子,还有的说黄维就是固执,但说他固执的人同时又都承认他的固执不那么让人鄙视,因他的固执里有刚毅,有不屈不挠,有一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正”的东西。

黄维是江西横峰人,黄埔一期生,蒋介石的嫡系。老蒋的黄埔嫡系大多在东征、北伐中有极亮眼的表现,黄维与之相比要弱一些,他亮眼的地方是书面的军事造诣。从黄埔毕业,在北伐中赢得老蒋的认可后,28年他就进了陆军大学深造,之后又被老蒋选去德国考察学习军事,期间发表的很多文章很得老蒋的赏识。

黄维去德国深造军事原计划是一年,因抗战全面爆发,1937年他被提前召回了国内,任18军第67师师长,参加淞沪会战。

送沪会战之罗店之战是黄维的成名之战。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黄维的固执或者说坚毅展现的淋漓尽致,总之是坚守不退,部队打到了什么程度呢?战后清点人数,活着的人连一个团都凑不上。

为此,有人说黄维是书呆子打死仗,但不可否认,当时的抗战前线需要他这样的坚毅、不屈不挠。

正因为如此,虽然有杂音,但战后老蒋还是将年仅34岁的黄维提成了18军的军长,18军也是陈诚的家底子,这样,黄维顺理成章地也就成了陈诚“土木系”的核心干将。

按理说,手握国军五大主力之一,黄维在随后的抗战中应该有一番大作为,遗憾地是因性格太刚直,跟上司搞不好,1939年后他就被调离了前线,在老家赋闲一段时间后,他又干起了擅长的老本行,搞军事培训。

1948年9月,老蒋重编军队,胡琏本是第12兵团司令最理想的人员,但因为派系之争,胡琏被白崇禧搞了下去,黄维被搞了上来。

在对决的关键时间,让长期脱离战场的“书呆子”统领足能影响整个战局的12万精锐人马,不说是愚蠢,但足是不明智的表现。

内斗害死人呀!

在随后的淮海战场上,黄维的表现难圈难点,一句话让老同学陈赓收拾的那叫一个听话,让朝口袋里钻就朝口袋里钻。

关于黄维在此战中的死脑袋,一根筋,毫无机变咱们在这里就不细谈了,因为此人在即将战败以及战败被俘后的表现更具看点,更能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

眼见突围无望、全兵团行将覆灭,固执变成了穷凶极恶的顽固,这时候黄维下令:“把全兵团所有毒瓦斯,向四面八方的敌人释放。”完了接着叫嚷:“敌人已经四面临近,我军无法发挥炮火的威力了。使用毒瓦斯,毒死他十万八万人,然后我们集体自杀!”

当然,这一切是没用的。

就在被俘前几分钟,黄维依旧还是那个黄维,他佩戴好中将肩章和老蒋授予他的几枚勋章,肃立面向南京,准备自杀成仁。

晚一步,这个固执的人真就成仁,成老蒋的烈士了。

枪被夺下后,他依旧不依不饶,连连愤怒质问指挥所立的随从官兵,你们为什么不跟他们拼,军人投降,是最可耻的!难道你们愿做可耻的叛军吗?”

想死没死成,黄维的前半生到此结束。

比起固执效忠的前半生,黄维后半生依旧值得一说,在国军被俘将领中,他是最顽固的那一个。

很长一段时间,任凭谁找他谈话,他不分人,始终如一的又臭又硬。在他看来,两军交战,各为其主。我不消灭你,你就要消灭我。有什么罪不罪的。

让认罪没门,要杀要刮随便。

另外就是不服气。他有一番话曾被很多相关电视剧拿来演绎过,他说,我们被打败,只是战略上的失误,不是你们有必胜的条件。要是让我来全盘指挥,肯定能战胜。不相信的话,根据当时的敌我态势,双方军队各退30里,重新打过,我黄维打不赢的话,就真认输!

好一个不服输的书呆子!

更让人不知该敬佩还是该摇头的是,无论怎么改造,提及老蒋的时候,他打死不称“蒋匪”,也不直呼“蒋介石”,还是称老蒋为“蒋总统”或者“蒋校长”。

遇到有人批评他,他要么闭目养神不予理睬,要么在别人发表批评意见的时候猛放屁。

你要厉声责问他:“你这是什么态度?你迟不放屁,早不放屁,一定要等人家的话刚刚说完,你的屁就来了。”

他一准地给你怼回去:“我放屁是生理上的关系,谁也控制不住它,你硬要把放屁和你发言联系起来,那我也没有办法。”

但即便如此,又臭又硬的家伙最终还是被感化了,据说政府为了感化改造这个家伙,前前后后花了三十万。

可被改造后,这家伙总还是让人觉得有些异样,他一头栽进了永动机的研制中,就跟一头栽进荒诞的理想国是的——


黑句本


国民党的军官和将领中,才华横溢者比比皆是,但是却多数有才无德,贪污腐败,以邻为壑,“死道友不死贫道者”为数众多,这大概也是占据绝对优势的蒋介石失败的原因之一吧。但是无论哪个团体,都有出淤泥而不染者,黄维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个。

黄维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第一,德才兼备,人品无可指摘。黄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人光明磊落,颇有君子之风。廉洁自律的黄维,在贪污腐败、奢靡享受的国民党高官中如凤毛麟角。黄维的坚持在很多人看来,甚至可以称得上固执。

有一次,黄维负责清点从野人山率残部回国的杜聿明部。杜聿明无论是官职还是实际权力都大于黄维,杜聿明宴请黄维,希望他手下留情,少报点损失,不要使自己太过难堪。但是,黄维没有给杜聿明这个蒋介石面前的“红人”一点面子,对于杜聿明这个同僚兼同学,他执法如山,如实点检。

第二,对蒋介石极为忠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黄维,自从认定了三民主义是救国之良方后,从此对于国民党领袖蒋介石日忠贞不二,堪称忠臣良将的模范。

黄维对蒋介石的忠诚几乎到了迂腐的地步。淮海战役时,本不愿参与内战的黄维,此时正在武汉担任军校校长,但是急需用人的蒋介石利用黄维的忠诚,将黄维派往12兵团担任司令,被赶鸭子上架的黄维最终在双堆集被解放军包围,最终全军覆没,本人也被俘虏。

国民党被俘的高官为数众多,经过改造后也大多能够服从共产党领导,并被先后特赦。黄维可以称得上战犯管理所最为固执,最难以“改造”的对象了。

而且,黄维逃避改造的理由也极为有趣,他居然在狱中研究永动机。不知道这个半生戎马生涯的将军,是如何脑洞大开,想起做永动机研究的。黄维被特赦的时间也很晚,直到1975年,才被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特赦,被释放后黄维担了任文史专员。

第三,抗日英雄。作为天子门生的黄埔一期,黄维一直是蒋介石的嫡系亲信。1938年,作为国民党嫡系主力第18军第67师师长的黄维率部参与了淞沪会战,并在罗店保卫战中,率部与日寇激战,虽然伤亡极为惨重,但黄维依然坚守阵地。然后升任第18军军长的黄维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等多场战役,取得优异战果,给日寇以极大杀伤。



鸢飞九天2018


黄维:(1904年-1989年),字悟我,出生于江西贵溪一农户家庭。

黄埔一期毕业之后在东征陈炯明和北伐战斗中均有出色表现,也因此才能参加在1929年举办的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1932年毕业后得到当时有小委员长之称的陈诚的厚爱,被提升为第31旅旅长。

成为陈诚“土木系”的一位重要将领,陈诚大家都知道的,是蒋介石最信任的人之一,随着陈诚的升迁,黄维将军也跟着做车,到抗日战争开始的第二年,年仅三十四岁的黄维将军就成为陈诚的起家部队18军的军长。

(陈诚)

黄维将军颇有将才,心高气傲,20岁当团长,24岁当旅长,34岁当军长,44岁当十二兵团司令,在他戎马倥偬的一生中,自有辉煌的一页。

1937年时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的黄维将军,率军参加淞沪会战。他在有“绞肉机”之称的罗店争夺战中,表现英勇。当时,日军拥有舰炮和飞机支援,火力相当强悍。黄维将军毫不畏惧,亲临前线查看地形,还在战斗间隙教教导士兵正确的射击姿势。谈到罗店之战,黄维将军说:

我当时担任18军67师师长,在罗店死守一周,打到最后,手下3个团长,1个战死,2个重伤。师部除了一个电报员,连文书、炊事员都拿枪上阵去了。战后整编,活着的连一个团都凑不上,非常惨烈!” 此战使黄维将军一战成名!黄维将军也因此受到蒋介石召见。

1938年,黄维将军率领第18军参加了武汉会战,堵截日军第九师团一部,使日军迂回德安的企图彻底破产。1939年冬率54军参加缅甸反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率第52军随后进入滇南后,第54军归关指挥。因关与陈诚早年不睦,这时便有意给黄维将军为难。黄维将军被挤兑,便赋闲养家。

1944年,受命担任军事人才的青训员,黄维将军在主持工作一年多,培训学员达五六千人之多。日本投降后,青年军编编为3个军。

淮海战役时蒋介石调陆军武汉新制军官学校校长黄维将军任司令官率以陈诚的老本第14军、18军、85军等土木系骨干部队组成的第12兵团附辖快速纵队,共装备精良的12万大军由华中来援。

1948年12月15日,44岁的黄维将军在双堆集被

廖运周设计打乱黄维将军原四军共同突围布署被俘。第12兵团除副司令胡琏等人逃脱外,整个兵团彻底覆灭。

黄维将军是个书呆子,但是,他在腐败的国民党中,属于出淤泥而不染的“另类”。黄维将军为人做事“清正廉洁”,治军军纪严明,体恤士兵。

抗战时黄维将军出任54军军长。当时克扣粮饷,吃空饷是国军的“优良传统”。黄维将军发现士兵伙食不好,军粮供应的质量太差,黄维将军大火,于是他擅自把士兵的口粮和军饷提高,每次运粮食的人来黄维将军都要仔细查看,何应钦本来想栽赃黄维将军,杀鸡给猴看。 但是,黄维将军一向以清正廉洁自诩,根本不怕何应钦派人查他。这件事闹到蒋介石哪里。蒋介石自然知道这里面的小九九,但是也不想得罪何应钦介石为了平息众怒,把黄维将军调任其他军区。

黄维将军负责清点从野人山率残部回国的杜聿明部。杜聿明无论是官职还是实际权力都大于黄维将军,杜聿明宴请黄维将军,希望他手下留情,少报点损失,不要使自己太过难堪。但是结果黄维将军一点也不领情,当场就走了,他执法如山,如实点检。

黄维将军将军很忠,可以说算得上“愚忠”了,被俘虏后,没有说过一句蒋介石坏话,胡子也不刮,说那是在国民党那边留的,不剃。

国民党被俘的高官为数众多,经过改造后也大多能够服从共产党领导,并被先后特赦。黄维将军可以称得上战犯管理所最为固执,最难以“改造”的对象了。“为什么我们要劳动,而日本人不劳动,难道我们犯的罪有日本人重?”这是他在战犯管理所说的。

黄维将军直到1975年,才被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特赦,被释放后黄维将军担了任文史专员。1989年3月20因病逝世。

黄维将军女儿黄慧南回忆,黄维将军被特赦以后,经常帮原来的国军写证明、说明他们的番号位置等情况,是否参加抗战,是否在内战中参加过起义。

晚年的黄将军致力于军史研究和两岸和平统一,他曾给在台湾的老同学写信:“祈求祖国统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统一早日实现,我当亲赴台湾和你们把酒言欢!”

黄将军固执也好、“书呆子气”也罢,总之他是抗日英雄,其人格我们很多人都不能企及!


美丽青春您真痘


黄维将军早年属于是名不见经传的人,在黄埔的时候,他只是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陈赓将军活跃多了,之后他们一起参军,黄维一直是国民党的团长,在上海,越南等一代抗日立功无数,之后黄维被蒋介石任命为兵团司令。

作为蒋介石非常倚重的大将之一,黄维可谓是忠心耿耿,但是大战这个事情,讲究的是灵活多变,这一点黄维似乎很呆。


在淮海战役的时候,黄维将军被陈赓所部围困,他和各个军长商议后决定突围,而且以四个军的兵力作为突围的主力,齐头并进,如果这设想实现的话,那么以我中原野战军的兵力部署和武器弹药是无法挡住黄维的机械化兵团的。担任18军主力师的廖运周提议由三个重装集团齐头并进,司令部在中间,廖运周率领最精锐的坦克纵队和炮兵纵队殿后。黄维居然很高兴的答应了。但是不久后,三个主力部队没有打通前进的道路,由于大炮和坦克都被廖运周所留在原地,所以黄维他们一起被俘获,廖运周本来就是我们的人,此战中他成功起义。


被俘获的黄维一直不服气,他声称自己没有罪,最是打了败仗而已,没有必要每天写请罪检讨,在起义的国民党将军中,黄维是最固执的一个,他一生都不承认自己有罪,但是他在被改造的过程中,对永动机的研究很感兴趣,于是他提出申请,要求拨给他经费和和实验室研究永动机,局限于那个时候,所以一直没有条件答应,直到后来答应给他四个工作人员和机器,结果永动机造出来只能转几圈。之后他把这个研究课题的重任交给他的儿子。


有关黄维的呆子气还是有几件事的,杜聿明和黄维同属于是黄埔一期,杜聿明兵败野人山,回国后,黄维奉命对杜聿明的部队进行统计,看看他的部队战损多少,一次来定罪,杜聿明知道他的这个同学是一本正经,于是宴请他吃饭,洗完能够少报点损失,结果黄维一点也不领情,当场就走了,还有一件事,在他担任军长的时候,他发现自己部队中领取的口粮总是缺斤少两的,而且还大部分都是有砂石,黄维大火,于是他尚自把士兵的口粮提高,而且军饷也提高,每次运粮食的人来黄维都要仔细查看,此时闹到蒋介石那里去,很多人建议查黄维的罪名,蒋介石说,他有什么罪呀。闹事的人立马不说,黄维一身清正廉洁,自己的老父亲都是吃糠的,这样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查不出有什么罪名的。

蒋介石为了平息众怒,把黄维调任其他军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