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騰訊的超級“購物車” 投資併購頻頻出手

浙江在線3月1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祝梅)當不少企業苦惱於看不懂或看不清未來時,阿里和騰訊正在為未來加碼下注,它們的投資偏好、未來佈局,無疑隱藏著眾多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耐人尋味的信息。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騰訊的投資事件數量達到160起,阿里巴巴則有135起。尤其是阿里,2018年上半年的總投資額逼近其2017年全年投資總和,增速大大加快。

那麼,在2018年,阿里、騰訊這兩大巨頭都把什麼放進了自己的超級“購物車”?它們的“購物清單”有哪些異同?其中又藏著哪些未來中國經濟新動能、新產業的發展邏輯?

你追我趕

阿里和騰訊都買了啥?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過去一年,阿里、騰訊都沒有放緩自己的投資步伐,它們的投資活躍度紛紛創出了自己近5年來的歷史新高。

雙方在投資偏好上各有側重,也與自己的主營業務範圍有所契合。根據互聯網商業信息服務提供商IT桔子梳理的投資版圖,2018年,騰訊投資最關注的是文化娛樂行業,出手次數達55次。其次則是企業服務領域,出手22次,遊戲、電子商務和教育也是騰訊去年投資較多的行業領域。

最近,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在騰訊投資年會暨IF大會上首次秀出了騰訊的投資成績單:11年間,騰訊總計投資700餘家企業,其中63家已經上市,122家成為獨角獸(估值或市值超10億美元的企業),在剛過去的2018年,更有16家公司實現IPO,創出新高。

比如,刷新了中國互聯網企業上市紀錄的拼多多,它的D輪融資就由騰訊領投。去年10月,拼多多入駐微信錢包,微信用戶可直接搜索和訪問它的小程序,這為拼多多帶來了新的購物流量和新增客群。

社交流量無疑是騰訊的強項。去年11月上市的蘑菇街曾提及,2018財年微信小程序對蘑菇街總GMV(一定時間段內成交總額)的貢獻率達到17.8%。到2019年財年上半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了31.1%。而騰訊正是蘑菇街的單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達18%。

再看阿里。3月11日,申通快遞發佈公告稱,阿里將投資46.65億元,入股其控股股東上海德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截至目前,阿里已完成對圓通、中通、申通等4家快遞公司的戰略投資。這意味著阿里在新零售戰略的推進下正加快對物流行業的投資。而據IT桔子的統計,2018年,阿里在本地生活、企業服務、汽車交通和金融行業相對均勻用力,電子商務、物流和文化娛樂領域是它的投資重點。在電子商務領域,阿里投資了定位於城鄉一體化的綜合電商服務平臺趕街網,一手抓電商下鄉,另一手緊密佈局“出海”。

以東南亞最大的電商平臺Lazada為例。從2016年斥資10億美元收購其51%的股份,到2017年斥資約10億美元將持股比例增至83%,2018年2月又追投20億美元,並派出彭蕾擔任Lazada首席執行官。不斷追加的大手筆彰顯出阿里對東南亞市場的期待和信心:阿里巴巴既看好Lazada持續耕耘東南亞市場的能力,也看好這一新興市場持續高增長的潛力。

在騰訊更擅長和側重的文化娛樂領域,阿里也在持續發力。去年12月,阿里影業以每股1.25港元向阿里巴巴集團發行10億股新股,通過這次股票發行籌集總額達12.5億港元。交易完成後,阿里持有阿里影業的股份從49%上升至50.92%。今年電影春節檔,《流浪地球》等5部影片背後都有阿里影業的支持,本屆奧斯卡贏家《綠皮書》也由阿里影業聯合出品。

此外,阿里去年還投資了萬達影視、萬達電影以及專注於綜藝節目製作的燦星文化、華人文化集團CMC等。

“愛”的交集

“二馬”在哪些領域相逢?

儘管投資各有側重,阿里和騰訊在不少領域還是相遇了。

以華人文化集團CMC為例,去年7月它所獲得的近100億元A輪融資就由萬科集團和兩家創始股東阿里、騰訊一同領投。CMC具備內容優勢,例如其旗下的“正午陽光”近年來接連打造《琅琊榜》《大江大河》等影視爆款。它自己也做資本投資,由它所孵化的短視頻資訊平臺梨視頻去年獲得了騰訊、百度的A輪融資,而它投資的香港Young Lion公司則是香港“無線電視廣播TVB”的最大股東。

投資場上沒有絕對的對手,又或者說,能同時獲得阿里、騰訊青睞的企業,一定有其市場成長性或獨特魅力。比如“小紅書”,同樣植根於社交電商領域,小紅書走的是明星、網紅“種草”帶動流量變現的路子。這種通過優質內容分享引導至交易的模式帶來的往往是需求增量,對於需要直接觸達消費者、引領內容變現的阿里和需要商業品牌植入的騰訊而言都能各取所需,而小紅書上聚集的年輕用戶群體更是互聯網巨頭們競相爭逐的“未來之光”。

除了搶灘社交電商這個“香餑餑”,雙方更“短兵相接”的交鋒或許是在線下市場的爭奪上。有趣的是,這種競合關係其實也在共同做大新零售市場。

從電商公司成長為橫跨商業、物流、金融、雲計算、娛樂等領域的數字經濟體,阿里的諸多資本佈局都與自身業務或戰略強關聯。2018年,阿里發力本地生活領域,最引人矚目的,是由口碑和餓了麼合併成立的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將“到家”和“到店”兩個場景相關聯,阿里要做生活服務市場的數字化、互聯網化升級。

這與阿里自身的新零售戰略緊密相關,更是線上線下商業融合變革的縮影。阿里去年的投資清單上,還包括便利店連鎖品牌喜士多、自動售貨機技術開發商雲柱科技、互聯網餐廳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美味不用等以及即時配送物流服務商點我達等。

再看騰訊,除了美團點評,過去一年,它的投資清單上還有湖南步步高、京東物流、萬達商業地產、海瀾之家,加上2017年12月投資的永輝超市,跟阿里此前佈局的銀泰、三江購物、高鑫零售以及去年戰略投資的居然新零售、逸刻新零售等形成了各自的新零售線下矩陣。

雙方也不約而同瞄準了海外市場,交匯點集中在東南亞地區。比如,在印度,騰訊投資了外賣點餐速遞平臺Swiggy,阿里則投了當地一家集餐飲搜索、點評、社交分享服務於一體的企業Zomato,聽起來有點像印度版的“大眾點評”。

電商無疑是阿里押注東南亞的核心法寶,除了提供配送服務的印度生鮮食品與日用雜貨電商平臺Bigbasket,印尼版“淘寶”Tokopedia也獲得了阿里的戰略投資。阿里還在東南亞市場做了移動支付領域的佈局:在印度,它戰略投資了當地最大的移動支付和商務平臺Paytm,在印尼戰略投資了孟加拉國最大的移動支付公司BKash。

騰訊也不甘示弱。2017年它投資了有“印度亞馬遜”之稱的Flipkart,去年在菲律賓投資了數字支付解決方案提供商Voyager Innovations,還投了印尼共享出行服務商Go-Jek。

投資邏輯

是什麼讓他們押注未來?

從投資清單來看,汽車交通領域和企業服務領域是去年阿里、騰訊聚焦的投資熱點。2018年,阿里先後投資商湯科技SenseTime、Video++、曠視科技Face++等知名AI企業,重金佈局企業服務領域,騰訊也明確了要把to C能力與to B能力緊密結合、做產業互聯網的投資邏輯。

此前,阿里巴巴戰略投資部資深總監謝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阿里戰略投資的核心是賦能、共贏。電商平臺、本地生活服務、移動支付、物流……細看過去一年阿里在東南亞市場的投資佈局,彷彿能看到阿里在國內市場成長的印記,再加之eWTP首個海外試驗區落地馬來西亞,阿里正加速構建完善整個東南亞市場的底層商業基礎設施。

如果形象地比喻,阿里的投資佈局就像一個不斷拓展半徑的圓,其核心正是“做生意”。謝鷹曾表示,阿里做決策的依據中最重要的是要看到這家公司和阿里業務的結合點,而在線上線下融合的商業模式已經跑通的2018年,阿里根據業務需求加快了投資步伐和規模,以實現更大範圍的價值協同。

阿里也會做一些前瞻性的賽道佈局。謝鷹表示,前瞻性的戰略投資不一定代表阿里接下去會重點拓展的業務邊界,但技術和商業場景的結合,讓人工智能、芯片、智能出行等領域的前瞻性投資也帶上了戰略屬性。

騰訊則在海內外市場加速鞏固自己的優勢領域。以遊戲行業為例,2018年,它領投了印度運動遊戲平臺Dream11,並戰略投資BlueHole Studio(韓國)和Ubisoft育碧(法國)兩家知名遊戲開發商。

相較阿里,騰訊的投資範圍更廣,除東南亞市場,美國、加拿大、巴西、韓國去年騰訊都有動作。劉熾平用“有所為,有所不為”來形容騰訊的投資風格,他表示,投資作為騰訊的核心戰略,讓騰訊可以選擇去做最重要的事,同時把一些不是自己能做好的事交給被投公司。

開放和公平是騰訊為自己的投資戰略選中的關鍵詞。劉熾平認為,騰訊要做強平臺和服務這些“軟實力”,會把被投公司而非自身利益作為中心。這讓騰訊有機會通過被投公司進入很多新領域、獲取一些新機會,更能讓騰訊和合作夥伴之間形成有機互補。

這是一個比拼服務軟實力,更比拼戰略儲備的時代。與阿里、騰訊都合作密切的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曾表示:互聯網的上半場是“互聯網+”,下半場則是“+互聯網”,各行各業包括傳統產業正在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實現產業升級和轉型。

在數字經濟的賽道上,阿里、騰訊抓住了互聯網特別是消費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機會和趨勢,而這些趨勢和機會仍在不斷湧現。頻繁的“買買買”背後,盈利不是它們當下的主要目的,雙方謹慎又大手筆地押注自己的未來賽道,每一條賽道都意味著新機會。

強勁的中國經濟新動能既是阿里、騰訊一路成長至今的重要力量,也已成為它們通過資本佈局加速擴張優勢版圖的信心之源。他們對市場有足夠了解,也願意分享經驗和資源幫助更多創新企業實現夢想,共同承接中國乃至全球的經濟轉型市場機遇。

從阿里入股B站到入股中金,2019年伊始,雙方的資本佈局又開始交錯。在資本這盤棋局裡,它們都比之前更看重戰略投資,更明瞭自己要什麼。對創業者而言,這亦是方向性的啟發,更考察他們對機遇的洞察力和決策力。

心中有明月,“二馬”齊驅,無意減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