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藩鎮中,為什麼有的叫某某軍節度使,有的叫某某鎮節度使,他們之間有區別嗎?

歷史中簡堂羚羊飛渡


不知道唐朝中後期的節度使,基本就難以瞭解安史之亂後以至於唐末的唐朝歷史,唐玄宗初設節度使,最初不過十個,都分佈在邊防重地,到唐末,節度使的設置已經蔓延到全國,無處不設節度使。

一、節度使的由來

唐朝初年,其行政體制不過中央、州(郡)、縣三級,到了安史之亂後,逐步發展為中央、藩鎮、州、縣四級。說起來,節度使初期設立時,不過是臨時官職,光看使這個名字就知道了。唐朝中後期,許多專使成為常備官職,而且權力極大,其中的節度使,成為了一鎮(元和年間,全國分成四十八鎮,大概可以想象他們的土地大小)的軍政首腦,有些地方甚至類同於割據的王國(譬如河北三鎮)。

二、節度使叫法的差異

不管怎麼複雜,各節度使其實不外乎兩種叫法,一種是以他這一鎮管理的土地的原始名稱叫(多半以其核心州的名字),譬如澤潞節度使(今山西東南部,就是把澤州、潞州連在一起叫),另一種是以皇帝賜給這一鎮的軍號(其實相當於節度使的專用名稱)叫,譬如上面的澤潞節度使,被賜號昭義軍,因此也叫昭義節度使。某某軍,就是昭義軍(以軍號稱),其實也是昭義鎮,也叫澤潞鎮(以核心州來稱)。

三、還得注意這些軍的遷移及土地的改動

軍號、土地不是死的,而是活的,隨著時間、形勢的變動,多有改動。譬如上面說了昭義軍,安史之亂後,降將薛嵩當了第一任昭義節度使,其實他的核心地帶在相州、衛州,而不在澤潞,因此他其實是相衛節度使(那時候昭義在相衛),但後來呢,昭義軍的核心地帶遷徙到了澤潞。再譬如平盧節度使(軍號),是從東北一帶遷徙到了山東,距離更遠。還有為政治目的而改名的,譬如說朱溫的基地宣武節度使(也叫汴宋節度使),因此朱溫創立的後梁被後唐滅了,因此被改名歸德節度使(當然這是在五代十國了)。

四、一些主要的節度使的雙名甚至三名

盧龍軍節度使、范陽節度使、幽州節度使(安祿山的基地,後為河北三鎮之一,通常簡稱為燕)

宣武節度使、汴宋節度使(朱溫基地,簡稱為汴)

河東節度使(實際統轄大同軍、天兵軍等多軍,太原為基地,乃李淵興起之地,後成為李克用老巢,簡稱為晉)

成德節度使、鎮冀節度使(河北三鎮之一,簡稱為趙)

天雄節度使、魏博節度使(河北三鎮之一,簡稱為魏)

河中節度使(簡稱為蒲)

鳳翔節度使(簡稱為岐)

西川節度使(簡稱為蜀)

其它道理類同,不列了。


星火辰


區別不是很大。

當時有的鎮設有軍號,有的沒有。有軍號的鎮地位稍稍高那麼一點點。

打比方瓜州設歸義軍,可以稱呼歸義軍節度使或瓜州節度使。沒有軍號的地方就只能稱某鎮節度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