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背後的農民工流向

中國的出口製造業正在面臨艱難的轉型期,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飆升的勞工成本和環保成本,加上高企的人民幣匯率不斷蠶食著出口商的利潤。近來的貿易糾紛,進一步加快了生產鏈的外移。經濟學家和業界人士預測2019年春節後會有不少出口型製造業關廠,這個也觸發對就業問題的擔心,政府將“穩就業”提高到空前的水平。

大數據顯示,農民工返鄉過年的啟動時間在去年十二月已經開始。建築業與製造業景氣不足,令臨時工找工困難,大家索性提早返鄉過年。大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廣東省滯留未歸的農民工人數比往年多,主要是害怕一旦離開現有崗位後,春節過後尋找工作不易。

然而,製造業農民工市場供過於求的這次並沒有出現。當然部分出口製造業工人,轉行進入服務業,倚靠內需市場,為節後歸來的農民工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分流,外賣、快遞等新興行業的就業機會增長十分迅猛。有趣的是,大數據顯示有高單位數字的農民工,春節過後根本沒有返回城市,而是留在當地就業了。今天在上海、深圳這樣的城市,每天150元工資是很難招到低端工人的。

鄉村就地就業,成為農民工勞工市場最近的一條新的風景線。國家和國企的大量投資,為鄉村與城鄉結合部製造出新的就業機會。相對於大城市,那裡的工資仍低出2-3成,但是農民工離家近了,工作的同時享受到了部分的家庭生活。

新一代農民工與他們的父輩相比,對尊嚴、家庭看得更重,就近就業為他們帶來更好的人生,所以哪怕工資低一點,生活成本也低一點,生活素質更高一點,越來越多的人還是選擇接受。如果以後在農地流轉上面再出現新的變化,則他們的生活可以變得更好。

農民工就業流向上的變化,為中國的消費市場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四五線城市與城鄉結合部出現了新的消費者群體,他們的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但是規模龐大,增長迅速。這給吹著消費降級之風的傳統消費市場,帶來了一股新生力量。這個市場的商業滲透率較低,服務素質參差不齊,但是又沒有太多舊的商業模式的桎梏,顯示出新的商機。

四五線城市與城鄉結合部地區,目前的就業市場似乎還靠政府與國企的資金投入拉動,如何將此變成一個可持續的民營企業主導的新增長模式,還需要時間來證明。政府倡導的鄉村創業能否形成新的浪潮,也需要時間來檢驗。不過過往三十年的歷史表明,農民工聚集的新去處,往往是經濟加速發展、湧現增長新機遇的地方。

中國經濟目前正在出現消費分化的新情況,其中一個趨勢,就是在傳統城市部分產品的消費降級和四五線城市與城鄉結合部消費升級並存。農民工就地就業,可能在經濟與社會許多方面影響到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本文原載於今週刊,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