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美分”:清朝官員為何讚歎西洋國政民風之美

鴉片戰爭的失敗,一舉驚醒了沉浸在天朝幻夢中的清王朝,自詡為世界中心,舉世無雙的天朝上國居然敗給了一個小島上的“蠻夷”,給整個天朝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李鴻章說此乃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更有知識分子認為此次戰敗於洋人有亡天下的危險。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從來不乏異族入侵甚至反客為主的現象,五胡亂華、蒙古入侵乃至清王朝自己就是異族征服的結果。可以說,歷史上的中國(此處專指漢人王朝)多次被異族打敗甚至征服,但他們從沒有想過去學習異族的“先進文明”,在中國傳統的儒生看來,蠻族雖然在武力上戰勝了中國,但他們在文化和政治制度上確是矇昧不堪。他們要想統治中國,就必須接受中國的文化,因為他們自己根本沒什麼文化。

最早的“美分”:清朝官員為何讚歎西洋國政民風之美

(鴉片戰爭乃至洋務運動之後,清朝開始大量派遣留學生到西方)


因此,縱使歷史上多次被征服,但漢族的知識分子依然保有一份驕傲和自滿,但是此次被西方打敗,情況則截然不同,漢族知識分子發現,西方不僅比中國更強大,而且比中國更文明、更先進,這種震撼,是從來沒有過的。

一、最早的“美分”:徐繼畬(yu二聲)

我們常把今天無底線吹捧美國的人稱為“美分”,但實際上,若要追根溯源,美分的誕生時間相當早,而且這位最早的美分還是朝廷重臣,他就是清朝末期先後擔任福建巡撫、閩浙總督和總理衙門大臣的徐繼畬。

徐繼畬在他的《瀛寰志略》對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國政民風之美大加讚歎,他評價美國的共和制是: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對於華盛頓本人,他更是大加讚賞:““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

。”

最早的“美分”:清朝官員為何讚歎西洋國政民風之美


在徐繼畬眼裡,美國的共和制是真正貫徹了傳統儒家天下為公的理想,而創立這一制度的華盛頓更是堪比周公孔子,不僅為泰西第一聖人,更是世界一大聖人。他在文中將美國的選舉制度比喻為中國傳統儒家推崇的鄉舉裡選,將美國的民兵制視為古人理想的寓兵於農,認為正是這種推舉之法讓美國上下眾志成城,即使常備軍不多,但依然能令人生畏。

雖然他的觀點在今天看來錯誤很多,充滿了過多的想象,但是在當時天朝上國思想還四處瀰漫的時代,徐繼畬無疑是開眼看世界的偉大人物。當然,因為這些錯誤的美分言論,徐繼畬曾中途被罷官,之後才被任為總理衙門大臣,主管外交。

最早的“美分”:清朝官員為何讚歎西洋國政民風之美

(徐繼畬畫像)


徐繼畬的文章鮮明的反映了一個現象,那就是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之所以學習西方遠不僅是西方武力強大,而是他們認為西方的制度更文明、更先進,更符合古儒天下為公的理想,相比而言,清朝實施的秦制反而是徹底的“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的家天下。

二、每嘆西洋國政民風之美:駐外大使眼中的西方社會

如果說徐繼畬對於西方的描述更多是想象,那麼當時清朝駐外大使的評價顯然更為可靠,有意思的一點是,當時清朝凡是出國考察的大員們,無論是否贊成學習西方,是被評為開明派還是守舊派,幾乎都讚歎西洋各國的國政民風之美。就算是堅決反對留美幼童計劃的頑固守舊派陳蘭彬,依然對美國的發達和治理讚不絕口。他們雖然因為利益糾葛等各種原因派別不一、互相攻訐,但對西方的描述始終是一致的。

最早的“美分”:清朝官員為何讚歎西洋國政民風之美

(郭嵩燾)


比如駐英公使郭嵩燾在出訪英國後就對英國讚不絕口,他讚揚英國的科技發達,說:“電報各異式……一辨聲知字,運用尤靈, 其機尤速,此又新式之尤奇者”而除了科技,他認為英國的國政民風也很美,他說:““西洋政教、製造,無一不出於學!” “此邦術事愈出愈奇,而一意學問思辨得之!”他更是多次讚揚:“此邦民風之厚矣”。因為這些“崇洋”言論,他被國內的很多知識分子抨擊,他的副手劉錫鴻無數次告發他的“漢奸”行為,李慈銘認為他妖言惑眾,認為“凡有血氣者,無不切齒”。王闓運更是評價他:““殆已中洋毒,無可採者。”但即使遭到如此多的抨擊,郭嵩燾依然不改口。

最早的“美分”:清朝官員為何讚歎西洋國政民風之美

(英國的發達給郭嵩燾留下深刻印象)


郭嵩燾即使受到如此大的壓力依然不改口,與他相比,他的副手劉錫鴻就有趣多了,在朝廷上,劉錫鴻多次舉報郭嵩燾,細數他的種種崇洋媚外行為,認為他有二心於英國,甚至郭嵩燾披了洋人的衣服他都要拿出來批判一番。但是這個劉錫鴻卻在自己的日記《英軺私記》認為英國“無閒官,無遊民,無上下隔閡之情,無殘暴不仁之政,無虛文相應之事……街市往來,從未聞有人語喧囂,亦未見有形狀愁苦者。地方整齊肅穆,人民歡欣鼓舞,不徒以富強為能事,誠未可以匈奴、回紇待之矣”。每每舉報郭嵩燾崇洋媚外言論的劉錫鴻既然在私底下如此讚揚英國,著實讓人意外,實際上,劉錫鴻對於英國的優秀之處誇讚的比郭嵩燾還“過分”。

他在文中記載英國的養老院、學校條件都很好,英國人都很孝順,也很尊敬君主,甚至監獄辦的都很好,他提到英國監獄:“壁淨階明,塵垢俱絕”,犯人“

肉食必具,莫不體胖色華”,他還提到英國監獄重視對犯人的再教育,使得犯人:“不復為鬥毆盜賊之行”。這個崇洋的行為可比郭嵩燾厲害多了,唯一不同的是,劉錫鴻只敢私自誇贊,不敢像郭嵩燾一樣公開宣稱,他汙衊郭嵩燾也許更多是一種自保手段。

最早的“美分”:清朝官員為何讚歎西洋國政民風之美


另一個有趣的案例是陳蘭彬,陳蘭彬這個人可以說是極為反動,非常的保守頑固,他更是留美幼童計劃的堅定反對者,並認為西洋政教風俗遠不如天朝,但即使是這樣的人,在去了美國之後,依然感觸很大,對美國的很多先進技術讚不絕口,更有學者認為他私底下也許和劉錫鴻一樣,只是為了自保和政治利益才公開表示西方治理不如清朝,實際上也是讚揚西方國政民風之美的“洋奴”。

三、為什麼瞭解西方的清末官員普遍崇西

通過以上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凡是去過西方的清朝官員或是知識分子,都認為西方國政民風之美,最次也是陳蘭彬那種(還不一定)讚歎西方的科學技術,他們即使為了政治利益在公開場合鄙視西方,但在私下裡卻是讚不絕口,他們普遍認為不能將西洋人視作匈奴回紇之類的野蠻人,而是文明程度甚至優於中國的文明人。

實際上,從徐繼畬的文章來看,這些人崇尚西方都有一個理由,那就是認為西方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反而更符合傳統儒家天下為公的理想,而清朝的制度反而與古儒理想相差甚遠。

最早的“美分”:清朝官員為何讚歎西洋國政民風之美

(徐繼畬將西方的議員視為傳統儒家理想中的鄉紳)


與很多人認知的相反,秦始皇之後實行的中央集權郡縣制,其實並不符合正統儒家的理想,正統儒家第一推崇的是堯舜那樣的禪讓,退而求其次則是周王朝那種含情脈脈的,以血緣為紐帶,以禮治天下,小共同體本位的長者政治。

對於秦以後這種受法家影響嚴重,崇尚法術勢和賞罰的一人專制毫不感冒,那些與秦制合作的,如董仲舒、叔孫通這些人當時都被那些正統儒生排斥。甚至我們認為儒家代表的科舉,像朱熹這樣的大儒也是堅決反對的,朱熹認為科舉只重視會不會考試,而完全忽略了道德,儒家崇尚的不是這種考試選拔人才,而是充滿鄉土氣息的鄉舉裡選,即由鄉村德高望重之人為朝廷推薦人才,而且以德為先。

最早的“美分”:清朝官員為何讚歎西洋國政民風之美


(很多大儒並不喜歡科舉制,認為其嚴重違背儒家理想)

如果是按照孔子、孟子的想法,秦朝以後的中國,實際上離古儒的理想越來越遠,而不是越來越近,孔子喜歡的始終是周制,而西方的中世紀封建制度類似於周制,之後實行的選舉制度,尤其是美國的聯邦制貌似更像現代版的周制。在這些知識分子看來,西方的選舉議員就是古代的“鄉舉裡選”,議會就是鄉紳集於一處,公器付之公論,而英國等國的虛君也更類似於周制下的周天子。首相和總統的任期制更是類似於堯舜禪讓。不管這些觀點在我們今天看來多麼可笑,但他至少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對於清朝制度的高度不滿。

最早的“美分”:清朝官員為何讚歎西洋國政民風之美

(儒家喜歡的君臣關係是春秋那種君賢臣忠,互相敬重的關係,清朝君臣地位如此懸殊,實在太偏離儒家理想)


實際上若不是清朝實行的秦制太過糟糕,太過腐敗,中國知識分子也不會借讚美西方來表達不滿,到清末,那種“使天下人不得自私、不得自利,而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的君主專制制度,實際上一刻也活不下去了。但凡歷史上君主親政的國家,都走向了共和革命,而非君主立憲,清朝也不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