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泉”塑料兄弟情撕開的殘酷現實:我們熟人那麼多,朋友那麼少

“羽泉”塑料兄弟情撕開的殘酷現實:我們熟人那麼多,朋友那麼少


“羽泉”塑料兄弟情撕開的殘酷現實:我們熟人那麼多,朋友那麼少


羽泉兄弟塑料情


‘最美’凋零”,11月28日,@平安北京的一條微博讓整個朋友圈“炸了鍋”。

微博中寫道,當天警方抓獲2名涉毒違法人員陳某(男,43歲,歌手)和何某某(女,25歲,無業),倆人被行政拘留。後經多方證實以及巨匠經紀公司的聲明,陳某就是“羽泉”組合中的陳羽凡。

“羽泉”組合是很多80、90後童年的回憶,《奔跑》《最美》《冷酷到底》《彩虹》更是火爆一時。

2018年是“羽泉”組合成立20週年,早些時候,“羽泉20週年巡迴演唱會北京特別版”已經定於12月25日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而目前最新的消息,演唱會已經被迫取消。

人們在“嘆息”陳羽凡的同時,也在期待“羽泉”組合的另一位成員胡海泉的回覆。畢竟,兩位兄弟已經同甘共苦整整20年了。

結果,在這場全國人民監考的一場測試中,胡海泉交出了最差的答卷:

“為什麼?!為什麼是你?為什麼你要做這樣錯到極致的事情?為什麼你不把痛苦予你最應該親近的人分擔?為什麼你要對我隱瞞這麼久?為什麼你選擇用如此愚蠢的方式逃避現實?為什麼你沉淪的時刻不想想自己的父母和孩子?為什麼你忘了這20年來還有那麼那麼多的夥伴曾給予我們信賴和希望?為什麼?為什麼?!”


“羽泉”塑料兄弟情撕開的殘酷現實:我們熟人那麼多,朋友那麼少


這連續十個質問式的“為什麼”直接讓吃瓜群眾看懵,一度懷疑兩人的關係是否出了問題。該條微底下點贊最高的一條是“【翻譯】胡海泉:我沒吸毒,我不知情”。

稍有點常識的人也都能看出來,胡海泉在甩鍋。

“陳羽凡目前在‘號子’裡,這十個為什麼是能看到,還是能回答啊?你不就是演給吃瓜群眾看的嗎?一秒切割嗎?”

都說分手見人品,朋友落難也是。一起風風雨雨走過20年的兄弟,一對創造了很多經典音樂作品的好搭檔,一個外人看來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天團組合,其中一個人落難,你會說什麼?

一句“兄弟,是我關懷太少,可人生還長,我們還有很多路要一起走!”是不是更好,更至情至性呢?

沒有什麼道路可以通向真誠,真誠本身就是道路。

我們的問題是熟人太多,但朋友太少


曾有記者採訪導演馮小剛,“為什麼你會選擇一直跟華誼合作?”

馮小剛說道,“華誼王家兩兄弟是實在人,每次我的電影立項,只要說一個數,他們就立即打錢入賬。如果遇到超出計劃的,他們也會無條件追加投資。”

“如果換成其他人呢?”馮導直言不諱,“不差錢的土豪遇見不少,每次觥籌交錯間,總會拍著胸脯告訴你,兄弟要錢了儘管找我,我一定支持你......”

“一到電影真的開拍時,這些土豪多是回個短信,說最近正在做一個大項目,回款還沒拿回來,要麼說最近比較忙,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採訪最後,一貫犀利的馮小剛感嘆,“我是熟人太多,朋友太少”。

馮小剛這句話透出了當今社交場的真諦——對於很多根基不深的人來說,所謂的人脈,看似全線飄紅,實則虛假繁榮。

身邊總有一些人微信有3、4千好友,加了上千個微信群,朋友圈要麼是跟“某某總”的合影,要麼就是參加某高級論壇峰會,看起來人脈圈子非常廣,想幹成什麼事都不難。

但其實,參會除了搜刮一大堆名片,沒別的。那些名片扔在家裡,也沒啥用。你加上別人的微信,又有多少用?如果真的有用,社交媒體這麼發達,你想聯繫到誰,有時間成本更低的辦法。

人脈的本質是價值交換,而不是混臉熟了就啥都有。認識多少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號召多少人。

因為衡量朋友的,從來不是數量,更不是朋友圈點贊多少,而是是否有真心。

最好的社交,不在於你認識多少人而是讓自己成為牛人


有句話說得很好,一個人越炫耀什麼,內心就越缺少什麼。

人脈和社交固然重要,但自身有實力的人,並不會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打交道”上,因為他們明白,

想認識牛人最好的方法是,先讓自己成為一個牛人。

在大多數人眼裡,美團創始人王興是一個極其成功的創業者,但其實,王興曾是一個連續創業失敗者。

2003 年的聖誕節,王興從美國輟學,帶著明確的創業計劃登機回國。

回國第一個項目是做多多友網站,失敗;第二個項目做遊子圖網站,失敗;

2005年,計劃對標Facebook打造校內網。一番努力後,校內網用戶增長迅速,但很快,由於缺乏明確的盈利模式,資金鍊斷裂,王興只能賣掉校內網。當時,並沒有一個投資人想投資王興。

2007年,王興創辦飯否,兩年後用戶達到百萬級別。但在同年7月,因為政治原因,飯否被強制封掉。當時作為一個剛起步不久的創業者,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困難,很少有人向他伸出援手。

2009 年,王興再次創業,這次是美團網。憑藉美團團隊強大的執行力和堅定走O2O賽道,這一次,美團終於活了下來。

今年9月,美團順利上市,市值一度超過500億美元,而美團的業務也從最開始的“團購”,不斷向外賣、酒店、門票、娛樂,甚至出行、金融拓展,每一次拓展,都有數十家公司與其“爭相合作”。

所以,真正的人脈靠吸引,因為人脈的本質,就是“有效”信息的相互傳遞,而重要的前提是,雙方有對等的價值水平。

李敖曾說過:“我討厭一切社交活動。”張小龍也在社交媒體寫過:“我從沒有見過一個喧鬧的人,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有人說,人脈是一個人成功的前提,然而事實上,真正的人脈是一個人成功的結果。

所謂能力就像樹根,決定了你在社會紮根哪一層;而人脈就像樹葉,不過影響的是你在這一層活得好不好。

所以,最好的社交,不在於你認識多少人,而是讓自己成為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