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派、史詩鉅作——漫談董希文《開國大典》

中國氣派、史詩鉅作——漫談董希文《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近現代著名藝術大師董希文教授的《開國大典》,名聲煊赫,豐碑一般矗立,令人仰視。該幅創作於1952年的油畫作品,縱230釐米,橫405釐米,尺幅巨大,內涵豐富,詩史般再現了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宣告新中國成立的莊嚴時刻。該作品現珍藏於我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氣派、史詩鉅作——漫談董希文《開國大典》

董希文(1914年6月27日——1973年1月8日)

董希文教授是國家文物局規定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國家級繪畫大師之一。1914年6月27日出生於浙江紹興,1973年1月8日因病逝世。58歲的世壽,對這樣偉大的藝術家而言,實在是太短暫。然而他勤奮書寫的一生,佳作迭出,經典紛呈。他先後就讀於杭州之江大學、蘇州美專、上海美專、杭州國立藝專以及越南河內巴黎美專分校等藝術院校。師從林風眠、顏文梁、劉海粟、常書鴻等前輩大師,學習中西方繪畫藝術。1943年的夏天,他去敦煌潛心臨摹和研究歷代壁畫達三年之久,在此期間開始結合現實生活進行創作,在油畫民族化的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1949年底,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進一步學習毛澤東主席文藝思想。1952年初,承擔了創作油畫《開國大典》的重任。

中國氣派、史詩鉅作——漫談董希文《開國大典》

董希文《開國大典》創作小稿

在此之前的古今中外繪畫史上,還沒有出現專門描繪開國盛況的繪畫作品,創作難度可想而知。然而,當年38歲的董希文教授在接過歷史的重擔後,只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就創作出了這幅熱情謳歌新中國誕生的世紀傑作,展現了普天同慶的節日氣氛和新中國人意氣風發的民族氣派。被學術界評論為:“以史詩般的、紀念碑式的藝術,對新中國形象的塑造,對站立起來的中國人民形象的重塑,也正是劃時代的新中國,從新政權、到新社會、到人民心理的客觀要求。”

劉勰《文心雕龍》有云:“化偃一國謂之風,風正四方謂之雅,容告神明謂之頌。風雅序人,事兼變正;頌主告神,義必純美。”以此觀之《開國大典》,可謂集中體現了“頌”之“純美”的極則。

董希文教授倡導並長期踐行油畫中國風,同時以自己的創作,積極參與社會變革,對中國民族藝術充滿自信,早在1956年就指出:“

目前還有些美術家不重視中國畫,這種思想實質是缺乏民族自尊心。”

作為在繪畫史和人民革命史上都具有開天闢地意義的《開國大典》,無論以多少筆墨來解讀都難以盡意,畢竟無論是從構圖、色彩、人物塑造、氣氛營造等諸多方面都可以細細解讀,大書特書。但最該重視的恰如毛澤東主席第一次觀看《開國大典》時就十分高興地說:“這是大國,是中國。”同時還說“我們的畫,拿到國際間去,別人是比不過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