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治反治”原文與譯文

《素問·至真要大論》(節選)

經:岐伯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譯:岐伯說:仔細觀察陰陽病變之所在,來加以調整,達到平衡為目的。正病用正治法,反病用反治法。

經: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創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德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報者溫之,逐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

譯:病屬於寒的,要用熱藥;病屬於熱的,要用寒藥。病輕的,就逆著病情來治療;病重的,就順著病情來治療;病邪堅實的,就減少它;病邪停留在體內的,就驅除它;病屬勞倦所致的,就溫養它;病屬氣血鬱結的,就加以舒散;病邪滯留的,就加以攻擊;病屬枯燥的,就加以滋潤;病屬急劇的,就加以緩解;病屬氣血耗散的,就加以收斂;病屬虛損的,就加以補益;病屬安逸停滯的,要使其暢通;病屬驚怯的,要使之平靜。或升或降,或用按摩,或用洗浴,或迫邪外出,或截邪發作,或用開洩,或用發散,都以適合病情為佳。

經:帝日:何謂逆從?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帝日: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尤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演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己。

譯:黃帝道:什麼叫做逆從?岐伯說:逆就是正治法,從就是反治法,所用從治藥的應多應少,要觀察病情來確定。黃帝道:反治怎麼講呢?岐伯說:以熱治熱,服藥宜涼,以寒治寒,服藥宜溫,補藥治中滿,攻藥治下洩。要制伏其主病,但必先找出致病的原因。反治之法,開始時藥性與病情之寒熱似乎相同,但是它所得的結果卻並不一樣,可以用來破除積滯,可以用來消散堅塊,可以用來調和氣血,可使疾病得到痊癒。

經:帝曰:善。氣調而得者何如?讀怕日;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氣令調,則其道也。

譯:黃帝道:有六氣調和而得病的,應怎樣治?岐伯說:或用逆治,或用從治,或主藥逆治而佐藥從治,或主藥從治而佐藥逆治,疏通氣機,使之調和,這是治療的正道。

經:帝日: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

譯:黃帝道:說得好!病有內外相互影響的,怎樣治療?岐伯說:病從內生而後至於外的,應先調治其內;病從外生而後至於內的,應先調治其外;病從內生,影響到外部而偏重於外部的,先調治它的內部,而後治其外部;病從外生,影響到內部而偏重於內部的,先調治它的外部然後調治它的內部;既不從內,又不從外,內外沒有聯繫的,就治療它的主要病症。

經:帝曰:善。火熱復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岐伯曰: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目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此勝復相薄,盛衰之節。瘧亦同法。

譯:黃帝道:講得好!火熱之氣來複,就使人惡寒發熱,好像瘧疾的症狀,有的一天一發,有的間隔數天一發,這是什麼緣故?岐伯說:這是勝復之氣相遇的時候有多有少的緣故。陰氣多而陽氣少,那麼發作的間隔日數就長;陽氣多而陰氣少,那麼發作的間隔日數就少。這是勝氣與復氣相互逼迫,盛衰互為節制的道理。瘧疾的原理也是同樣。

經:帝日: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土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治?岐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帝日:善。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歧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帝曰:不治工而然者何也?妨伯日:悉乎哉問也!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人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李先人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譯:黃帝道:論中曾說,治寒病用熱藥,治熱病用寒藥,醫生不能廢除這個規矩而變更治療方法。但是有些熱病服寒藥而更熱的,有些寒病服熱藥而更寒的,這寒熱兩種病俱在,反又引起新病,應該怎麼治呢?岐伯說:凡是用寒藥而反熱的,應該滋陰,用熱藥而反寒的,應該補陽,這就是求其屬類的治療之法。黃帝道:服寒藥而反熱,服熱藥而反寒,這是什麼緣故?岐伯說:只治其偏亢之氣,所以有相反的結果。黃帝道:有的不是治了偏亢之氣也出現這種情況,是什麼原因?岐伯說:問得真細緻啊!這是不治偏嗜五味的一類。五味入胃以後,各歸其所喜的臟器,所以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鹹味先入腎,積之日久,便能增加各該髒之氣,這是五味入胃後所起氣化作用的一般規律。髒氣增長日久而形成過勝,這是導致相反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