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指定學生必修古文(4):《論語·雍也篇》原文、譯文

教育部指定學生必修古文(4):《論語·雍也篇》原文、譯文

子曰:“雍也可使動南面。”

譯文: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出任政治領袖,治理百姓。”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譯文:仲弓問孔子子桑伯子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可以啊,他雖然不拘禮貌的細節,但他做人還不算壞。”仲弓說:“平居恭敬待人而行事簡要,能夠這樣面對民眾的話,不是也可以的嗎?可是子桑伯子這個人平居不太注重禮的形式,待人處事太過簡慢,那不就是太簡了嗎?”孔子說:“你說得對。”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譯文:魯哀公向孔子問道:“你的學生裡面誰是愛好學習的人?”孔子回答說:“我的學生中,有個叫顏回的人愛好學習,他從不把怒氣發洩到不相干的人身上,同樣的過失他不會犯第二次,遺憾的是他年歲不大已經死了。現在沒有這樣的學生了,沒有聽說愛好學習的人了。”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譯文:公西華奉派出使齊國,冉有替子華的母親請求糧食。孔子說:“給她一釜(一釜為六鬥四升)。”冉有請求再加一點。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一庾)。”冉有卻給她八十斛(一秉為十六斛即八百鬥)。孔子說:“公西華出使齊國,乘坐的是肥馬駕的車,穿的是又輕又暖的棉袍。我聽人說過:君子賙濟別人的窮困,而不增加別人的財富。”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譯文:原思在孔子家作家臣,孔子給他小米九百斗的傣祿,原思推辭不受。孔子說:“你不要推辭,你接受了九百斗的糧食,你吃不了,可以分給你的鄉親們。”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譯文:孔子談到仲弓時說:“耕牛的後代長著紅色的毛與整齊的角,就算不想用它來祭祀,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回的心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背離人生正途,其餘的學生只能在短時間內做到這一步。”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譯文:季康子向孔子請教:“可以讓仲由擔任大夫嗎?”孔子說:“由,勇敢果決,擔任大夫有什麼問題呢?”又問:“可以讓賜擔任大夫嗎?”孔子說:“賜,識見通達,擔任大夫有什麼困難呢?”再問:“可以讓求擔任大夫嗎?”孔子說:“求,多才多藝,擔任大夫有什麼困難呢?”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譯文:季氏想讓閔子騫擔任費邑的縣長。閔子騫對前來傳達的人說:“好好地替我辭掉吧!如果再有人來找我,我一定逃到汶水以北去了(汶水以北為齊國)。”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譯文:冉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探望他,從窗口握著他的手說:“失去這個人,這是命裡註定的吧!這樣的人怎麼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也會得這樣的病啊!”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回的德行真好啊!一竹筐飯,一瓜瓢水,住在破舊的巷子裡,別人都受不了這種生活的憂愁,他卻不改變自己原有的快樂。回的德行真好呀!”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譯文: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的人生觀,只是我的力量不夠啊。”孔子說:“力量不夠的人,走到半路才會放棄,現在你卻是畫地自限。”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一個君子那樣的儒者,不要做一個小人那樣的儒者!”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譯文:子游擔任武城的縣長。孔子說:“你在這裡找到什麼人才了嗎?”子游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他走路時,不抄捷徑,若不是公事,也從不到我屋裡來。”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譯文:孔子說:“孟之反不誇耀自己,魯軍戰敗撤退時,他負責殿後作掩護,將進城門時,鞭策著馬匹說:‘不是我敢殿後,是馬不肯快走啊。’”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譯文: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專獻諂媚(取悅衛靈公),以及宋朝(宋國公子朝)的美色(取悅南子即衛靈公夫人),賢能的人在這個世道是難以立足的。”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孔子說:“誰能走出屋外,而不經由門戶呢?為什麼做人處事,卻不經由我所提供的正途呢?”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教育部特別指定)

譯文:孔子說:“質樸勝過文飾就會顯得粗野,文飾多於質樸就會流於虛浮。文飾與質樸搭配得宜,才是君子的修養。”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譯文:孔子說:“人活在世間,原本應該真誠,沒有真誠而能活下去,那是靠著僥倖來免於災禍。”罔:不真誠,不正直。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瞭解做人處理的道理,比不上進一步去喜愛這個道理;喜愛這個道理,比不上更進一步去樂在其中。”

子曰:“中人上以,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孔子說:“中等才智的人,願意上進,就可以告訴他們高深的道理;中等才智的人,自甘墮落,就沒辦法告訴他們高深的道理。”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譯文:樊遲向孔子請教什麼是明智。孔子說:“專心做好為百姓服務所該做的事,敬奉鬼神但是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樣可以說是明智的。”他又請教什麼是行仁。孔子說:“行仁的人,先努力辛苦耕耘,然後才可以收穫成果,這樣可以說是行仁的。”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才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愛流水(因為智慧如水),行仁的人喜愛大山(因為山納萬物)。明智的人與物推移(因為流水不腐),行仁的人安穩厚重(因為擇善固執)。明智的人常保喜樂(因為常在進步),行仁的人得享天年(因為心地清靜)。”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譯文:孔子說:“齊國一改革,就可以達到魯國這個樣子;魯國一改革,就可以合乎大道了。”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譯文:孔子說:“如果觚不是觚了,這還是觚嗎?這還是觚嗎?”在此以觚作比喻,比喻在人世方面。那時齊景公問政,孔子告訴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盡其分,如果不能這樣就套用這一句話,用在五倫上面都是這個意思。”如:“君不君,君哉!君哉!臣不臣,臣哉!臣哉!”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譯文:宰我請教孔子說:“行仁的人,如果是告訴他井裡有‘仁’可取,他是否跟著跳下去呢?”孔子說:“他怎麼會這麼做呢?對於一個君子來說,你可以讓他過去,卻不能讓他跳井;你可以欺騙他,井裡有‘仁’可取,卻不能誣枉他分辨不了道理。”

子曰:“君子博學多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孔子說:“求學的君子要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懂得用禮來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離經判道了。”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譯文:孔子應邀與南子相見,子路對此很不高興。孔子發誓說:“我如果做得不對的話,讓天來厭棄我吧!讓天來厭棄我吧!”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譯文: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子貢說:“如果有人普遍照顧百姓,又能確實濟助眾人,這樣如何呢?可以算是仁人嗎?”孔子說:“這樣何止是仁人,一定要說的話,已經算是成聖了,連堯舜都會覺得難以做到了!所謂行仁,就是在自己想要安穩立足時,也幫助別人安穩立足;在自己想要進展通達時,也幫助別人進展通達。能夠從自己的情況,來設想如何與人相處,可以說是行仁的方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