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行致盛”到“智能進化” 華為生態策略的變與不變

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靠單打獨鬥成事的個人英雄主義,早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學會求同存異才能真正實現合作雙贏。過去8年華為企業業務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對這個道理的完美詮釋。


從“以行致盛”到“智能進化” 華為生態策略的變與不變

華為EBG中國區總裁 蔡英華

自2011年部門正式成立至今,華為EBG中國區在2018年的銷售收入一舉突破了500億人民幣;在取得這一成績的背後,華為EBG中國區的生態也已經蔚然成林。在慎言“里程碑”的華為E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看來,華為EBG中國區至今已經走了三個階段:

在2011年至2013年的拓荒期,華為EBG中國區作為政企市場的新入局者,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打消合作伙伴的顧慮,建立起完善的渠道;而在2014年至2015年的成長期,華為EBG中國區的渠道建設得到了快速增長並支撐起了100億元的銷售收入,為渠道賦能、提升渠道質量,在這一階段,渠道也逐漸升級為華為的合作伙伴;2016年至今的生態階段,華為EBG中國區開始從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出發來構建繁榮的生態,生態夥伴的多元化特徵也越來越明顯。

近年來,一年一度的華為中國生態夥伴大會上,“因聚而生”一直都是大會不變的主題;但從2018年的“因聚而生 以行致盛”到今年的“因聚而生 智能進化”,華為中國生態夥伴大會又一次刷新了大會的內涵。在筆者看來,這一變化的背後,一方面體現了華為繼續壓強投入雲計算、人工智能的決心,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華為在生態建設上漸入佳境之後,繼續深化生態建設的行動。

智能進化背後 華為生態策略凸顯三大變化

在當下這個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遍及各行各業。從金融到交通、從醫療到教育、從農業到城市,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正在給這些領域的變革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智能化時代正在大踏步地向我們走來。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致力於“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的華為,在去年的全聯接大會上也率先推出了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不僅包括芯片、芯片使能、框架以及應用使能等全堆棧的方案,還包括公有云、私有云、邊緣計算、物聯網等全場景的部署。

與此同時,華為的生態建設也從此前的“平臺+生態”進化到了“平臺+AI+生態”;可以理解為在技術進化的同時,華為生態夥伴的數量和體量也在大幅提升,華為與生態夥伴的關係也需要不斷進化。

據蔡英華透露,截至目前,華為過百億的合作伙伴已經有兩家,過億的合作伙伴已經超過100家,過千萬的合作伙伴數量則超過800家;同時,華為已經與近800家合作伙伴聯合發佈了900多個面向各行各業的場景化解決方案,覆蓋交通、電網、園區、智慧城市等多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需求。

在筆者看來,華為自身的智能化轉型和生態建設的智能進化,正在為華為的生態建設帶來三大變化:

  • 在AI的催化下,華為與生態夥伴的關係將從之前的“合作”走向“協同”;
  • 面向不同類型的生態夥伴,華為所制訂的夥伴策略和賦能方式方法也將進一步升級;
  • 隨著雲計算業務的持續推進,華為自身的產品、技術、解決方案和服務等能力將越來越多通過雲服務的方式輸送給生態夥伴。

從合作到協同 華為生態建設更加“主動”

在說到AI應用給生態帶來的變化時,華為EBG中國區副總裁楊文池特別強調了“協同”二字,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產業發展與客戶需求都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面對這種不確定性,傳統的商業合作模式將不再適用,只有處在同一生態系統中的各方密切協同,才能更從容地應對這種不確定性。


從“以行致盛”到“智能進化” 華為生態策略的變與不變

華為EBG中國區副總裁 楊文池

因此,華為面向生態夥伴的政策也在悄然改變,2019年華為的生態夥伴主要分為銷售、服務、解決方案、投融資和人才等五大類,並將逐漸走向“協同”。

為了讓這種“協同”更加高效順暢,華為在生態建設的行動上也將更加“主動”。楊文池表示,這種主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 主動開放生態,讓加入生態圈的夥伴能夠吸收營養;
  • 主動讓利夥伴,讓夥伴能夠得到更大的實惠;
  • 主動統籌資源,積極與投融資等類型的夥伴進行接觸,碰撞出更多的合作機會;
  • 主動開展人才培養,持續提升的“造血能力”,讓生態圈的成長更加健康。

此外,

華為“主動”與夥伴協同還具體體現在面向最終客戶的解決方案打造和服務提升上。以往華為與生態夥伴的合作經歷證明,通過與夥伴共同打造面向各行各業的細分解決方案,不僅可以最大限度釋放夥伴的能力、提高夥伴的收益,也能讓企業客戶獲得更加符合自身數字化轉型需求的解決方案;而在企業服務層面,華為在圍繞客戶需求加大服務解決方案開發的同時,也將大力發展服務解決方案生態,在增加生態夥伴數量的同時提升服務質量,共同為客戶提供一致性、高品質企業服務。

相比較而言,華為雲在華為生態建設上則起到了一個“倍增器”的作用,一方面,華為雲扮演著華為產品和技術積累的輸出者角色,將華為30年的技術積澱和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探索,輸出給生態夥伴和客戶;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加速普及的今天,華為雲通過全棧全場景的AI解決方案,賦能更多生態夥伴和企業,切實推動普惠AI。

正如華為雲中國區總裁洪方明所說,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華為雲的發展可以用兩個字來總結:“快”和“智”。在2018年,華為雲中國區業務收入增長了10倍,在線付費用戶數增長了15倍,開發者的數量增長了20倍;與此同時,在華為全棧全場景AI戰略的基礎上,華為雲也發佈了一系列EI智能解決方案,覆蓋了包括交通、工業等在內的八大行業,落地超過200個項目。


從“以行致盛”到“智能進化” 華為生態策略的變與不變

華為雲中國區總裁 洪方明

2019年,華為云為了進一步擴大夥伴權益並使能夥伴,將提供雲市場、嚴選市場、華為雲學院和華為營銷體系四個平臺支撐,幫助合作伙伴實現商業成功的同時,加速推動雲服務的落地和普惠AI。

變化的技術 不變的商業本質

在這個動輒談創新、談顛覆的時代,不管在哪個行業,無論怎麼創新,總有一些基本的商業本質是不變的,不能顛覆。因為商業的本質屬性是不變的,如果違背這些本質規律,再新奇的創新都無法持久,在技術變革層出不窮的高科技行業也不例外。

從傳統的ICT技術與產品到雲計算,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變遷的腳步從未停止。在這個過程中,對於華為來說,不管是“因聚而生”,還是“智能進化”,變化的都只是技術和所對應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是不斷完善的生態夥伴策略和合作方式,但有些東西自始至終都未曾改變。

對此,蔡英華表示,不論在哪個時代,生態發展過程中有兩個是不變的,一是以客戶為中心,二是利他思維。如果不以客戶為中心,就無法更好地聆聽客戶聲音、理解客戶;如果沒有利他思維,生態則無法繁榮。

因此,在華為開展生態建設的過程中,始終堅守這兩個原則,並真正將生態提升到公司戰略層面——從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到“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的三不原則,華為對生態是一種幾乎深入到骨髓的理解。

基於這樣的理解,蔡英華透露,未來幾年,華為EBG中國區也制訂了“四化”的指導思想,在繼續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時,持續做大生態,實現“智能進化”。具體來說,“四化”包括:

  • 產品平臺化,即打造端到端的產品組合,提供全生命週期的運營服務;
  • 平臺行業化,即通過深入理解客戶需求,以數字平臺助力行業客戶加速實現數字化轉型;
  • 解決方案場景化,即針對客戶的問題、基於客戶需求,打造場景化解決方案;
  • 能力服務化,即依託華為雲平臺,將產品、技術和服務能力通過這一平臺持續輸出。

可以預見的是,即將在3月21日舉辦的“華為中國生態夥伴大會2019”,終將成為華為EBG中國區的一個新起點:於業務而言,這是守望下一個500億業績的開始;於生態而言,這也是攜手夥伴邁向智能化的開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