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教育信息化功能

當前,以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席捲全球。信息技術的全面滲透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學習範式與教育形態。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泛在學習、網絡教育等新興事物的出現,對傳統的教育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探索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理論、機制、模式與路徑,成為新時代我國教育發展的重大戰略。


理性看待教育信息化功能


近年來,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在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與實施,教育信息化發展體制機制,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效果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我國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國情,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也必須走自己的道路。清醒認識教育信息化發展任務的艱鉅性,深度反思教育信息化發展中暴露的問題,大力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規律,是新時代我國教育發展的重大戰略議題。

迴歸教育發展的本源。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根本問題是處理人與技術的關係問題,從人與技術的關係上看,技術是工具,人是目的,促進人的發展才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最終目的。現實生活中,“重設備輕應用”“重物輕人”“人灌+機灌”等現象依然普遍存在。一些區域和學校片面追求信息技術的“高大上”,不斷投入巨資購買最新的教育教學裝備,將學校和教室變成了新技術的“示範區”和“演練場”。教育信息化關鍵應在於“化”,要把信息技術化於人的發展中。我們不能迷信技術而迷失自我,應當以促進人的發展為根本標尺,衡量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效果。應當迴歸人的發展本源,避免陷入“技術本位”“技術至上”的窠臼中。

遵循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教育發展階段也逐步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因此,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必須契合教育發展的階段性,在著力化解優質教育供求矛盾中發揮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在我國推進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如何合理地、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提升教育治理能力?這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必須要擔當的歷史使命。因此,探索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技術和機制,實施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路徑,構建適應於人的個性化發展的環境,探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終身發展的教育生態,構建基於大數據的教育治理網絡,這些應當成為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點。

尊重教育發展的多樣性。教育發展具有多樣性,這種多樣性體現於因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歷史文化積澱以及教育發展階段所導致的城鄉差異、區域差異、校際差異,也體現於因家庭結構、家風家教、家長素養及兒童天賦導致的個體差異。面對這種多樣性,教育信息化發展就不能“一刀切”,不能是一個模式,一套標準,應當是充分尊重教育發展多樣性基礎上的本土探索,並在這種探索中貢獻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地方性知識”。信息技術在語言、數學、音體美等不同學科教學中的融合模式和機制是什麼?信息技術支撐下的翻轉課堂如何關照兒童學習和發展的差異性?以城市為導向的數字資源如何能對接農村地區,尤其是鄉村教學點的差異化需求?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應當具備怎樣的信息素養?這些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

理解教育系統的複雜性與非線性。信息技術承載著信息傳遞功能,與教育系統內其他教育要素之間交互作用,以雙向甚至多向方式建構並強化了教育系統的複雜性。現實中,有人不切實際地誇大信息技術功能,用進化論的線性思維觀看待教育信息化,這種導向帶來了教育信息化發展中資源錯配與“運動化”傾向。從教育生產函數的視角看,信息技術只是影響教育發展的一個自變量,但不是唯一的自變量。我們既要分析它與其他自變量的相關性,也要分析信息技術對因變量(教育發展)的因果關係。科學認識教育信息化的功能,必須迴歸真實的複雜的教育生態,必須思考信息技術與教育理念、教育體制、教育政策、教學形態、學校文化等系統的動態演化關係,必須心懷探索真理的敬畏之心,在真實的教育中探索信息技術與中國教育融合的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