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師學術產出受何影響

高校青年教師學術產出受何影響

請輸入圖片描述

製圖 中國教育報 劉亦凡

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關鍵靠教師。青年教師作為高校科學研究的主力軍,是高校師資隊伍中別具創新潛質和創造活力的組成部分,而青年教師的學術產出,直接影響著學科水平和質量。

本次調查的高校青年教師,是指調查截止時,年齡低於40週歲的高校教師。筆者於2013年12月和2016年12月在西部地區9所地方本科高校進行調查,分別獲得青年教師樣本582份、674份。

學術產出是學術職業關鍵認可變量,學術產出的表徵多以學術論文發表數量為主。本研究選取調查截止時間前兩年內被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收錄的論文總數,作為衡量青年教師學術產出的指標。

高校青年教師學術產出影響因素

1.年齡累積在學術產出中的優勢明顯,女教師在學術產出中處於弱勢地位

青年教師的學術產出在年齡結構上呈多峰分佈。總體而言,年齡越大,學術產出越多。以5歲為一個年齡段進行劃分,可以發現青年教師學術產出呈現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的趨勢,並且在統計學意義上差異顯著(P=0.000<0.05)。此外,將青年教師學術產出與40歲以上教師進行比較,發現學術產出中的年齡累積優勢十分明顯。

年長教師擁有更多知識儲備、更豐富的科研經驗,對專業和學科的發展趨勢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其學術產出在數量和質量上佔據優勢。

以性別來劃分,男教師學術產出高於女教師,這種差異在各年齡段上均有體現。2013年的調查發現,男教師學術產出均值為1.7篇,女教師學術產出均值為1.3篇,在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顯著(P=0.000<0.05);2016年的結果顯示,男教師學術產出均值為3.5篇,女教師學術產出均值為3.3篇,性別對學術產出的影響具有顯著性(P=0.023<0.05)。

究其原因,35歲以下女性處於婚育高峰,結婚生子對女性教師學術產出存在一定消極影響。此外,女性往往承擔更多的子女養育責任,家庭負擔無形中影響著女性教師學術產出的效率。

2.職稱或行政職務與學術產出之間呈現馬太效應

高校教師職稱在較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的學術水平。不同職稱教師在學術產出上區別明顯,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青年教師學術產出數量最高。2013年調查數據顯示,高級職稱青年教師學術產出均值為2.5篇,中級職稱為1.8篇,初級職稱為1篇,沒有職稱者不足1篇,且在統計學意義上差異顯著(P=0.000<0.05)。2016年調查數據再次印證了上述結果。

青年教師職稱越高,學術產出越多,這說明青年教師已有的專業成就對學術產出具有顯著影響。在我國高校現行的學術評價體系與職稱評審制度下,教授代表著最高的學術水平,他們不但具有豐富的教學科研經驗,不少人還是學科帶頭人,擁有豐富的學術資源,這些條件均有利於學術產出與發表。

此外,有行政職務的青年教師,學術產出數量明顯偏高,且行政職務級別越高,學術產出越多,這種差異在各年齡組之間均有所體現。2013年調查數據顯示,承擔處級職務的青年教師學術產出均值為3.8篇,承擔科級職務的為2.6篇,無職務者為1.6篇,且在統計學意義上差異顯著(P=0.001<0.05)。2016年調查數據再次印證了上述結果,處級、科級及無職務青年教師的學術產出均值分別為6篇、3.8篇、3.3篇,在統計學意義上差異顯著(P=0.023<0.05)。

行政兼職不僅沒有影響學術產出,反而使青年教師有更好的表現。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國高校體制特殊,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教師越有可能被提拔為領導者;另—方面,被選為領導者的教師不僅不會放棄學術研究,反而更容易獲得研究經費、研究助手等資源,因而與普通青年教師呈現出馬太效應。

3.高學歷或具備海外經歷對青年教師的學術產出具有積極影響

2013年調查數據顯示,博士學歷青年教師學術產出均值為2篇,碩士學歷為1.7篇,本科學歷為1.4篇,且在統計學意義上差異顯著(P=0.000<0.05)。2016年調查數據顯示,具有博士、碩士、本科學歷的青年教師,其學術產出均值分別為4.4篇、3篇、2.7篇,且在統計學意義上差異顯著。青年教師學歷越高則學術產出越多。

擁有博士學位已成為求職者進入高校任教的條件。博士學位意味著求職者已經接受了長期、系統的學術訓練,具有較好的學術準備,因此本研究中具有博士學歷的青年教師,學術產出的優勢更明顯。

此外,海外留學或工作經歷對青年教師的學術產出具有顯著影響。2013年調查數據顯示,有海外留學、工作經歷的青年教師,學術產出均值為2.7篇,沒有的則為1.7篇,且在統計學意義上差異顯著(P=0.000<0.05)。2016年調查數據與上述結論一致,並且這種差異在各年齡段均有體現。

海外經歷能夠有效拓展教師的學術視野,幫助教師瞭解研究前沿、掌握新的研究方法,提高教師的國際化程度,這種影響在青年教師學術積累的過程中,會逐漸轉化為學術產出。

4.高校科研支持計劃與學術交流平臺對青年教師學術產出無顯著影響

在機構因素方面,所在學校沒有提供相應科研支持計劃或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則青年教師學術產出略低。但是,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顯示,科研支持計劃與學術交流平臺對青年教師學術產出的影響並不顯著。

儘管如此,高校依然有義務擔負起為教師營造良好學術環境的責任。良好的學術環境能使教師維持良好的心態,激發其科研積極性。完善的科研支持計劃,能夠激發教師的內生動力,特別是潛在的拓展性思維,幫助教師樹立學術研究的信心。充分的學術交流促使教師取長補短,掌握正確的科研方法,把握學術前沿問題,還有助於緩解職業壓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高校青年教師學術產出受何影響


對促進高校青年教師學術產出的建議

第一,高校青年教師的學術產出具有年齡累積優勢,青年教師性別對其學術產出具有顯著影響。教師的學術產出水平隨年齡增長逐漸增長,不同年齡段男教師學術產出的均值大於女教師。

女教師在學術產出中處於弱勢地位,但並不能因此忽視學術女性的職業發展。高校應客觀對待學術產出的性別差異,提高對高校青年女教師的學術關注度,協助女性學者進行職業生涯的開發和規劃,要給具有學術潛力的女性青年教師較多的學術發展機會。要了解女性教師在其職業生涯發展的不同階段所面臨的關鍵任務,從而幫助她們制訂規劃、細化目標,確保這些任務的實現,並給予差異化的科研支持與激勵。

第二,青年教師的學術背景和學術經歷對學術產出影響顯著。獲得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其學術產出數量遠高於最高學歷為本科的青年教師。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的青年教師,學術產出數量高於無海外經歷的青年教師。

引進高學歷人才是提高教師隊伍質量和高校學術競爭力的重要條件。不同學緣背景的高學歷人才,不僅有利於加快學術創新、優化學術知識結構,而且對提高學術生產力具有潛在的積極作用。因此地方高校應重視高學歷人才的引進。此外,地方高校還應積極鼓勵在職教師繼續接受學歷教育,階段性地大力提倡高校教師在職提高學歷層次。博士學位往往被作為高等學校特別是一流大學教師職業生涯的起點要求,博士教育主要通過嚴格的學術和科研實踐來培養研究者獨立從事學術研究的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高校應開闢和完善高校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渠道,解決青年教師讀博的後顧之憂,幫助扶持青年教師提升學術內功。

第三,青年教師的個人學術和行政積累對學術產出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具有高級職稱的青年教師以及承擔行政職務的青年教師更容易獲得研究經費、研究助手等資源,為其學術產出提供了普通青年教師難以比擬的優勢,二者因此呈現出馬太效應。

第四,高校的科研支持計劃或學術交流平臺對青年教師學術產出的影響不顯著。儘管如此,學校依然有責任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激發青年教師的科研積極性。

學術環境的營造主要從加強與外部的學術交流和內部研討機制建設兩方面著手。高校要採取提供經費支持等措施,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加與學科發展規劃相關的學術會議,尤其是高層次的國際學術會議,使青年教師及時追蹤學科前沿問題和未來發展趨勢。高校還可不定期聘請重點規劃發展學科相關領域的理論學者和行業專家做學術報告,促進青年教師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