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奮鬥給老人帶來了什麼,為何農村的多數老人都晚景悲涼?

數據顯示,2000至2019年二十年間,中國農村空巢老人比例由37.9%升到80.4%。2013年中國農村空巢老人人口已經超過1億。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加重,不具備勞動能力的老人數量快速走高,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面對著老無可養的尷尬境地。這其中“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最為嚴峻,根據統計局數據和我們的數據預測未來幾年中國農村空巢老人數將增加到兩億多,佔到老人總數的七成以上。

筆者在數據行業工作過程中,曾經接觸到大量令人揪心的數據,看到了許多農村老人的悲涼晚景,讓小編一度十分憂慮。本文將從這些數據的角度解析:為何農村的孤寡老人大都晚景悲涼。

半生奮鬥給老人帶來了什麼,為何農村的多數老人都晚景悲涼?

農村老人的錢從哪來?

如果按照我國通行的65歲以上的老人算作老年人的標準,那麼截至2019年,我國農村所有的老人都出生於1954年以前,由於在1949年以後,我國經濟社會進入穩定期,生育率一路提高,所以我們按照1950年出生的老年人為代表。

  1. 年輕時攢下的積蓄,這批老人生於1950年,他們的青春期是1960年到1970年,工作於1970年到2010年。他們那一代人年輕的時候,我國依舊是傳統的“四世同堂”的養老模式,他們也都是在老家的宅子裡端屎端尿把自己的父母送走的,他們也以為自己的晚年也將會是這樣的。在這批老人的一生中,大多時間都在土地上耕作,所掙到的錢是十分有限的,一生沒有太多的積蓄的他們,相信自己孩子會在自己老年時寸步不離,就像自己對自己的父母那樣,在這樣的價值觀影響下,他們幾乎把所有的積蓄都奉獻給了家庭和孩子。所以,總體來說,農村老人沒有太多積蓄支持自己度過晚年。
  2. 國家居民養老保險。來自於農村的這批老人,一生大都在農村,沒有獲得太多進城務工的機會,縱使有機會去務工,也不過是幹了一兩年就回到了老家,這使得他們並沒有機會進入國營單位,在老年時,自然也就沒有了企業發放的養老金。不過養老問題日益嚴峻,政府也開始推行居民養老保險,每個老年人都能獲得每年1200元的補貼,數量雖然不多,但足以維護老年人每天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了。
  3. 子女分攤。這一代老人,大多都有好幾個孩子,所以,在農村的普遍規矩,就是這幾個子女,每家分攤一部分,加上老人自己那點小錢,基本上也夠活下去的。
  4. 所以看起來,老年人的最基本的生活是有保障的,就算子女不孝順,也有國家的政策在支持著。但是,實際上呢,那個老年人不生病?任何一個60歲以上的老人,高血壓得長期吃降壓藥,高血糖要長期吃降糖藥,腦梗塞、感冒發燒、摔倒骨折,隨便一個疾病,足以把自己所有的積蓄敗光,讓子女也充滿負擔。
半生奮鬥給老人帶來了什麼,為何農村的多數老人都晚景悲涼?

所以很多稍微有點勞動能力的老年人,都會選擇再去找一份能掙點錢的工作,再幹幾年,不需要養老金,只要工資,例如保安、清潔工等工作。只求每個月能有一點穩定的收入,不在為了吃飯而發愁,但是這樣擁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老年人已經幹不動了,那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沒有子女、沒有積蓄,只留下悲涼

從數據上顯示,大多數老年人的子女都去了很遠的地方務工。不在身邊,這也是導致老年人晚年悲涼的最主要因素。但這也並不是年輕人的錯,年輕人是為了家庭更好的生活而出去奮鬥的,如果不出去務工,在家裡是掙不到一分錢的。

半生奮鬥給老人帶來了什麼,為何農村的多數老人都晚景悲涼?

年輕人出去務工,很難把父母帶在自己的身邊,一是老年人不願意接受新環境,而是,年輕人也不願意這麼做,每天早出晚歸,都在公司上班,根本騰不出來時間和精力去照顧老年人。所以最後,老年人只能回到老家,選擇孤老終生。

缺乏了精神上的關懷,一些有心的子女都會盡力給父母更多的物質補償。逢年過節,都會給父母郵寄一大堆的吃的喝的,市場也會給父母寄去一些錢。這群老人的晚年相比於同齡人已經是幸福很多了,因為不是所有子女都會這麼孝順。

農村子女不養老人的問題日益加重

很多年輕子女之間相互推諉,都不願意承擔養老的責任,這個風氣在農村也是越來越嚴重了。平時還好,老人沒病的時候,一家拿出來一二百還是可以的,但是等到老人真的有病的時候呢?三五百都不願意拿出來,很多老年人,根本就不敢生病,一旦生病,子女之間相互推諉,一大家子瞬間就分崩離析。

我們社會的今天,離不開老年人的奉獻,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養老問題一定會被解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