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玩併購,PE排雷忙

“牛市”玩併購,PE排雷忙

2019年3月11日,創業板上市公司華誼嘉信的公告顯示,私募巨頭KKR對這家深陷困境的上市公司的收購,因盡調超時而放緩了進度。

在2018年底、2019年初A股處於歷史性低位之時,A股集中出現過一波PE機構入主上市公司的潮流。除了KKR之外,還有鼎暉投資、中信產業基金、東方富海、遠致富海等多家新老機構參與其中。國內PE機構們從未放棄過追求上市平臺,這一波浪潮是最新一輪嘗試。(見1月28日投中網報道《PE大軍出動抄底A股 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值得救》)

當時PE機構是以白馬騎士的姿態入市的,那些被併購的上市公司大多處於嚴重的困境之中。而今兩個月過去,A股市場已經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這些PE機構對上市公司的併購(或被動接盤),也出現了諸多變數。自3月份以來,包括KKR在內,已經有多家PE機構對上市公司的收購或入主被推遲乃至夭折。

KKR延緩收購華誼嘉信

備受期待的美國私募巨頭KKR對華誼嘉信的收購進度日前被宣佈延緩。3月11日,華誼嘉信與KKR的控股子公司開域集團方面簽署補充協議,因“公司業務線眾多,需收集的材料以及補充材料的週期超過預期”,將排他期延長到4月2日,並且有可能進一步調整。此前,雙方於2018年12月簽署的《意向協議》僅規定了2個月的排他期,開域集團原計劃用這兩個月完成對華誼嘉信的盡職調查。

華誼嘉信目前已經深陷危機。因為借貸糾紛、股票質押爆倉,華誼嘉信的控股股東劉偉所持有的公司股份,3月11日又一次被法院輪候凍結(已被凍結的資產被其他法院輪流凍結)。至此,劉偉所持有全部股票已經被輪候凍結了兩輪。而在3月1日,劉偉的部分持股(約佔公司總股份的5%)已經進入司法拍賣程序。

不久前的業績快報則顯示,華誼嘉信在2018年出現了7.7億元的鉅虧。這已經是華誼嘉信連續兩年出現鉅額虧損。

KKR的介入,曾經引起極大關注。2018年12月10日,KKR通過控股子公司開域集團正式啟動了對華誼嘉信的收購。此後,華誼嘉信收穫了連續三個漲停板。深交所曾在問詢函中質疑華誼嘉信利用“KKR概念”炒作股價。

目前這筆交易仍然處在盡職調查階段,交易方案尚不明確。但按《意向協議》,開域集團雖然是協議的簽署方,但卻選擇另外設立參股而不控股的關聯公司作為收購主體,以儘可能降低風險。這筆交易還夾雜著控股股東股票被凍結、拍賣,以及公司鉅額虧損等問題,可以預見將會極為複雜。

首例併購基金借殼上市告吹

3月5日,四通股份正式宣佈終止對康恆環境的收購。這不過是靴子最終落地,在1月24日,四通股份已經向證監會提交了終止交易的申請,市場當時回應了一個跌停。

這起併購之所以引人關注,是因為康恆環境是中信產業基金在2014年併購的一家公司。這一收購如果完成,中信產業基金旗下的併購基金將成為四通股份的控股股東。因此,這一交易也被有的媒體稱為A股首例併購基金借殼上市。但這一“首例”最後終究成了“先烈”。

因為,交易完成後四通股份的控股股東將變為一隻併購基金,交易所在交易草案公佈後對合夥企業的控制權穩定性問題極為關注。在此前的類似交易中,例如樸素資本對四川金頂的併購,交易所對這一問題的拷問之細已經被領教過。而在問詢之下,中信產業基金在修改後的方案中將鎖定期從36個月延長至48個月,且對基金的出資人層層穿透鎖定。

然而,從2018年9月披露交易草案以來,這筆交易推進了近半年時間,最終還是在收到交易所的二次問詢函之後,因為“宏觀經濟環境及國內外資本市場情況發生較大變化”而夭折。

四通股份的經營狀況目前也極為堪憂,與華誼嘉信可謂是同病相憐。3月8日,四通股份實際控制人的一致行動人的股票被國融證券強制賣出。

收購遇上商譽暴雷

3月8日,東方富海對光洋股份的收購也出現了變數。

2018年11月11日,東方富海宣佈擬以12億元的價格,收購光洋股份29.61%的股份。2018年11月23日東方富海委託中介機構完成了盡職調查工作。不過因為資金募集進度的問題,這筆交易此後沒有按計劃完成。

2018年11月30日,另一家上市公司揚帆新材宣佈擬斥資1億元投資富海光洋產業併購基金。該基金正是東方富海設立,用於收購光洋股份的專項基金,總規模12.5億元。

東方富海原計劃於2月底3月初資金籌措到位後,與光洋股份的實控人簽訂正式的權轉讓協議。但3月8日的公告顯示,由於資金募集對象的審批週期比預期的要長,正式協議簽署還需要一定時間。雙方此前《意向協議》約定的排他期是2月9日,目前已經屆滿。這筆交易的不確定性也增加了不少。

東方富海收購光洋股份的方式為設立一隻併購基金作為收購主體,如中信產業基金“借殼上市”的例子所顯示的,這樣的形式很容易觸動監管的神經,要過監管這一關也頗需要費一番功夫。

實際上自併購計劃公佈後,光洋股份也發生了一些變故。先是2月1日,光洋股份的財務總監、創始人之一程上柏因病去世,導致東方富海此次併購的交易對方發生了一些改變。

當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光洋股份不久前發佈的業績快報顯示,其在2018年出現了9500餘萬元的鉅額虧損。主要原因是,光洋股份在2016 年併購的公司天海同步產品銷量嚴重不及預期,拖累業績,並且計提了近6000萬元的商譽減值。這一份業績報告出爐後,深交所很快發出了問詢函,目前光洋股份已經尚未回覆。

結語

細看被PE機構接盤的上市公司,總體上質量不佳,主業增長乏力乃至萎縮,“殼價值”遠大於公司的實際價值。其中不少甚至深陷商譽減值、股票質押這兩顆目前在A股上相當普遍的地雷之中。PE機構接下這樣的上市公司之後如何扭轉困局,不重蹈“先烈”們的覆轍,會是後續最大的看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