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1元錢收購長安鈴木,盤點那些國產化的“洋品牌”

9月4日,入華25年的鈴木,選擇最終退出中國市場。長安汽車發佈公告稱將以1元人民幣收購日本鈴木及鈴木中國分別持有的長安鈴木40%和10%股權,收購完成後長安汽車持有長安鈴木100%股權,此次股權交割將於今年年底前完成。

長安1元錢收購長安鈴木,盤點那些國產化的“洋品牌”


收購之後,長安將對長安鈴木做出怎樣規劃?根據公告顯示,此次股權收購完成後,長安汽車將對長安鈴木持續經營,鈴木將向長安汽車提供生產許可。長安鈴木可繼續生產、銷售鈴木品牌汽車並提供售後服務,未來長安汽車將完全擁有該品牌的控制權。

此前長安與鈴木簽署合資項目中,合資年限為30年,距離期滿還剩五年時間。即便長安收購長安鈴木,但在2022年之前暫不會改名。考慮到鈴木在華的品牌價值,是否更改長安鈴木品牌還有待考慮。

長安1元錢收購長安鈴木,盤點那些國產化的“洋品牌”


這已經不是第一家被中國車企收購的合資品牌或外資品牌了,此前包括著名的吉利收購沃爾沃等,諸多沒落的外國品牌,以及一些合資品牌都變為國產品牌。下面我們來盤點下,還有哪些洋品牌被歸化了。

吉利——Volvo

沃爾沃在1999年被福特收購,在被福特收購之後,沃爾沃並沒有得到重視。2010年8月2日,吉利控股集團正式完成對福特汽車公司旗下沃爾沃轎車公司的全部股權收購。但這起事件在當時被譽為蛇吞象,持懷疑和質疑的大有人在。

長安1元錢收購長安鈴木,盤點那些國產化的“洋品牌”


收購後,吉利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給沃爾沃做研發,隨後沃爾沃的銷量也迅速提高,如今的沃爾沃IPO估值達到200億美元,相當於讓吉利賺了180億美元左右。並且合作推出領克這一高端國產品牌,充分利用了沃爾沃的技術反哺給了吉利。

但為什麼沃爾沃還是以合資形式生產呢?因為沃爾沃汽車人保有海外的獨立生產能力,吉利不會參與具體的運營。所有研發,一切還是交由沃爾沃之前的技術團隊。沃爾沃汽車的瑞典工廠仍然照常運營。

長安1元錢收購長安鈴木,盤點那些國產化的“洋品牌”


東風日產啟辰——東風啟辰

東風日產啟辰在2010年正式成立,屬於一個頂著合資面具的自主品牌。起初,東風日產啟程屬於比東風日產低一級別的品牌,使用著日產上一代平臺與技術,在價格上也比日產的車型要低。

至2017年2月7日,啟辰也選擇了單飛這條道路,正式結束其合資自主的身份,歸入東風集團。毫無疑問的是,沒有了日產的庇護,啟辰未來的路將更加艱難。

長安1元錢收購長安鈴木,盤點那些國產化的“洋品牌”


目前啟辰D60所使用的發動機為日產HR16發動機,啟辰T90的2.0L自吸發動機也使用與奇駿、逍客相同的MR20發動機。但1.4T版本的啟辰已經開始使用東風自家的發動機,未來有可能從日產路線逐漸過渡到東風自主路線。

長安1元錢收購長安鈴木,盤點那些國產化的“洋品牌”


上汽——MG羅孚

名爵(MG)汽車,原本在英國是Morris汽車代理商,以雙門敞蓬跑車聞名於汽車界。2005年7月22日,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成功收購了英國MG羅孚汽車公司及其發動機生產分部,開創了中國企業收購國外著名汽車企業的先例。

長安1元錢收購長安鈴木,盤點那些國產化的“洋品牌”


2007年4月,上汽集團全面收購南京汽車集團,成為MG汽車品牌的新主人。起初還是以進口車的身份銷售,但是銷量不佳,最終名爵放下身段,成了一個真正的國產汽車品牌,銷量也隨之提高。並且,還以羅孚75全部知識產權及技術平臺為依託,創立了“榮威”品牌。

長安1元錢收購長安鈴木,盤點那些國產化的“洋品牌”


福田汽車——寶沃

寶沃是一家創立於1890年的老牌汽車公司,因為種種原因在1961年宣佈破產。在沉睡了近半個世紀後,2008年國內一家公司開始接觸寶沃,2014年福田正式收購了寶沃品牌。

長安1元錢收購長安鈴木,盤點那些國產化的“洋品牌”


寶沃品牌宣傳上一直標榜自己是個德國豪華品牌,從寶沃的歷史看這點並沒有什麼不妥。但與前面品牌不同的是,寶沃早已停產幾十年,並無技術沉澱。福田在乘用車上的經驗和技術積累也並不多,這就導致寶沃後期的產品很缺乏賣點,甚至與品牌宣傳相沖突。

長安1元錢收購長安鈴木,盤點那些國產化的“洋品牌”


華晨鑫源——SWM斯威

SWM是一個創辦於1971年的意大利摩托車品牌,曾經,SWM摩托車和名貴跑車一樣,是富裕家庭的身份標誌。但受制於自身經營不善以及經濟危機的影響,八十年代,SWM品牌逐漸退出市場。

長安1元錢收購長安鈴木,盤點那些國產化的“洋品牌”


接下來就與寶沃汽車的命運十分相似了,2014年,民企鑫源控股遠赴意大利,拿下了SWM品牌。由於該公司與華晨汽車有關係,所以有汽車生產的資格。後來國內第一款斯威汽車X7就出來了,但跟意大利沒有半點關係,是一個實打實的國產汽車品牌。

長安1元錢收購長安鈴木,盤點那些國產化的“洋品牌”


以上幾個案例,既有從合資混血到自主經營生產的平滑過度,也有像吉利與沃爾沃這樣在資本上進行收購,同時給予足夠的自主權。還有像寶沃、斯威汽車這樣“借屍還魂”式的方式。但無疑例外的是,這些通過收購併消化後的品牌,都陸續在國內推出其成果。

但有些沒落車企的收購,既意味著重生,也意味著挑戰。如榮威、名爵、啟辰等品牌,雖然也有原車企的技術專利和成熟平臺,但這些技術已經逐漸被淘汰,沒有後期的升級和更新。只能在吃老本的同時,後期逐漸換裝自家技術。而斯威與寶沃更像是收購了個名號,完全依靠自主技術生產。

願意出兩塊錢收購長安鈴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