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每天閱讀一小時,到10歲出版第一本書,她對於習慣培養的建議

關於閱讀和寫作的話題,永遠是值得探討的。今天我們分享案例的主人公佘悅杭,在10歲的時候,出版了自己第一本書—《冬天的破手套》。她的媽媽寫了一篇長長的後記,和大家分享女兒的閱讀史,以及她對親子共讀的看法和理解,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啟發。

孩子比我們想象得更容易愛上閱讀

我最開始的計劃是,每天陪女兒閱讀5分鐘,第一目標讓她對書本產生親近感。親子閱讀起步,閱讀持續時間不宜過長,因為無論多大的孩子被逼著讀書,都會被破壞閱讀的胃口。

就這樣,從5分鐘、10分鐘,到半個小時,再到一個小時,她的閱讀習慣便已經基本形成,此後,即使我把書擱得再遠,藏得再深,她也能翻出來。陪孩子讀書,我幾乎一天不落,甚至大年夜也不“放假”。

記得我們一起看安東尼·布朗的經典繪本《我媽媽》,當讀到“我媽媽吼起來像獅子一樣兇猛”時,我和女兒會心地哈哈大笑。與孩子一起讀書的過程,孩子能聽見你的聲音,你的情感,共同體會一本書帶來的喜悅、快樂,乃至悲傷。

親子閱讀傳遞了重要的信息:這是媽媽(或爸爸)在和我一起讀,他們很愛我。這種感覺和她自己讀,有著天壤之別。我和女兒從不吝惜跟對方說“我愛你”,因為這樣的話在書裡常常有。

女兒也能寬容我偶爾的壞脾氣,因為在書中,她發現“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親子閱讀,讓我和女兒建立起一種牢不可破的親子關係。

女兒每天閱讀一小時,到10歲出版第一本書,她對於習慣培養的建議

不要跌進親子閱讀的“誤區”

在這裡,分享幾條我對親子閱讀誤區的歸納。

拼命教孩子識字

為何要進行親子閱讀?孩子小的時候,總會纏著父母講故事,這是父母的一門必修課。不過,很多父母到書店一看,一本圖畫書要二三十元一本,書上沒幾個字,花同樣的錢還不如買一本字多的,這就是一個誤區。

一個孩子的想象,往往來源於圖畫,圖畫書是最好的閱讀啟蒙。有的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喜歡瘋狂地購買識字卡片,逼孩子識字,可“認字不等於閱讀”,更不大可能讓孩子愛上閱讀。

父母把閱讀當作豐富孩子知識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工具,卻忽略了閱讀本身的規律,使孩子產生厭惡閱讀的情緒。一個養不成閱讀習慣的孩子,認識再多的字也沒有用。

不厭其煩地提問題

家長給孩子買了一本書,陪著孩子讀完之後,經常有個壞毛病,就是拼命提問題。“小雞是吃什麼的?兔子長几只耳朵?”如果家長同時還表現出情緒上的著急和生氣,便更糟糕,這會讓孩子“做噩夢”的。以至於以後每讀一本書,都心存恐懼:“媽媽會問我什麼問題呢?”

女兒每天閱讀一小時,到10歲出版第一本書,她對於習慣培養的建議

一位父親或母親,把孩子抱在膝蓋邊,陪他一起讀書是最溫暖的時刻,但這種氛圍往往被“急功近利”的問題破壞。當書變成工具,閱讀方法也變成工具時,孩子會十分厭倦。

把書直接丟給孩子

很多家長藉口工作太忙、太累,或忙於在手機上刷屏,買了書就丟給孩子自己讀。沒有父母的陪伴,低齡的孩子往往被聲色更具刺激感的電視吸引去了。

親子閱讀的正確讀法是:孩子一邊聆聽著爸爸、媽媽的聲音,一邊用眼睛細細地讀圖、親近文字。親子閱讀的時間並不需要很長,每天只要“溫馨一刻”就足夠了。

把親子共讀當成道德教育

親子共讀與我們之前提倡童書的“教化”、“教育”等作用不同,更強調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閱讀的美感和快樂。

但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時,常常希望孩子們懂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種愛提煉“中心思想”的壞習慣,不應用於親子閱讀。

好的圖書構思已非常完美,不需要添油加醋,也不需要再添枝節。

女兒每天閱讀一小時,到10歲出版第一本書,她對於習慣培養的建議

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兒童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兢,在她主編的《零歲起步》一書中提到:“早期閱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書是拿來吃的,書是拿來玩的,書是能跟爸爸媽媽在一起的工具,是能帶來快樂的東西。”

這段話驗證了我的感受。親子閱讀一般被人認為是陪低幼年齡階段的孩子閱讀,如果孩子願意與我們一起讀下去,我覺得可以無限延長這個時間。

偶爾讀些垃圾書,沒什麼大不了

女兒進入小學之後,已經不滿足於我給她的選擇,而是常常到書店購買自己喜歡的圖書。這個時候,很多家長都會遇到一個大麻煩,就是如何讓孩子與流行讀物保持距離。

曾有一段時間,我精心挑選過的書,在家裡堆了幾天,女兒動都不動,只讀自己買的書。那些被我看做“淺文本”的流行讀物,她一整套一整套地買,一整天一整天地讀,我想制止,但還是忍住了。

就此事,我曾專門向著名閱讀推廣人袁曉峰老師請教,老師的回答是:不必制止,就像我們有時吃膩了大餐,要吃一頓麥當勞,雖然吃的是垃圾食品,但害處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如果你不給孩子吃麥當勞,等她自己有了零用錢,也會想方設法去嚐嚐垃圾食品的味道,不如讓她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我接受了袁老師的建議,同時做了一點點保留。

有些超出我“底線”的書,我鮮明地亮出態度:“這種書你可以藉著看、或者到書店讀,我不反對,但我不同意你把它們買回家。”2015年,我曾有幸去臺東拜訪臺灣著名兒童文學專家、臺東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林文寶老師。

在他的書櫃裡,我竟然發現當初自己不願意讓女兒讀的那些書。我驚訝地問林文寶老師:“您也讀這些書?”

林文寶老師非常豁達:“為什麼不可以呢?只有看了才知道它們哪兒不好嘛。”“那孩子讀這些書呢?”“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啊。”

林文寶老師告訴我,他最痛恨家長或老師一下子就逼孩子讀經典。對於兒童閱讀,最重要是讓孩子找到適合他看的書,這需要過程。教育孩子一定要給他信心,幫助他成長,而不是一下子塞給孩子你認為最有營養的東西。

女兒每天閱讀一小時,到10歲出版第一本書,她對於習慣培養的建議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直到今天,我們之中的許多人仍然做不到。

大概半年後,女兒對於曾經無比迷戀的流行讀物,好像吃飽了一樣,突然沒了胃口,隨之回到一個有選擇、有價值判斷的閱讀軌道上來。

如今回想當初,自己沒有粗暴地進行制止是對的。有些時候,家長做的越多,孩子反彈越大,不如學“大禹治水”,疏導加引導,比純粹的勒令制止要好得多。

僅以我女兒為例,我覺得孩子偶爾讀些垃圾書,的確沒有什麼大不了,這是很多孩子都會有的表現。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孩子才會逐漸建立起個人判斷,懂得閱讀也要有所選擇。

反覆閱讀,帶孩子走進閱讀本質

想讀書時,應該能立刻拿到一本書網上曾經流傳一組照片,大意是說“如果給孩子這樣一個閱讀空間,他一定會愛上閱讀”。

曾有朋友想來參觀女兒的讀書環境,汗顏的是,我家確實沒有一個固定的讀書角。除了書櫃,客廳的茶几、臥室的床上、餐廳的櫃子上、甚至小凳子上、枕頭底下……到處都散落著書。

關於閱讀環境的營造,我的建議只有一條,那就是—孩子想讀書的時候,應該能立刻拿到一本書。客廳或孩子經常活動的房間,可以設置小書架;臥室床邊最好有床頭燈,睡前閱讀更能增進閱讀的能力。

女兒每天閱讀一小時,到10歲出版第一本書,她對於習慣培養的建議

在女兒心裡,讀書就像吃飯、睡覺那麼平常,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讀書不需要態度嚴肅、一本正經,而是件很隨意、很放鬆的事。

或許家裡的閱讀環境太“亂”了,女兒經常會在同一時間段,同時讀好幾本書。

她讀書的特點一是快,二是喜歡反覆閱讀。一本書,她可以一天讀完,也可以連續讀幾年。她讀過的書,我基本都保留在家中,主要是為了給她創造反覆閱讀的條件。

何為閱讀?我不認為把一本書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就是閱讀。第一次讀,孩子一般是讀故事、讀情節,想知道結局。

只有在反覆閱讀時,才會深入理解文字之美、情感之美。反覆閱讀就是精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讀書方法,也是孩子走近閱讀本質的重要途徑。

除了在家讀書,我和女兒都喜歡逛書店,尤其喜歡泡小書店。好書店,是一座城市的風景,常常去風景裡坐坐,是件很享受的事。

去北京看“萬聖”,去南京找“先鋒”,去杭州找“楓林晚”,去廣州看“學而優”,去臺北逛“誠品”……這是一個讀者對書店的情愫。

我家附近有個社區書店,書店不大,書品種也不是很多,但有書、有茶、有咖啡、有椅子,這就夠了。在書店讀書有一種在家裡不會有的“儀式感”,感覺是美的、享受的、放鬆的、自由的。肅穆恭敬是一種看書的態度,放鬆享受也是一種看書的態度。

關於閱讀環境,不得不提學校。讓我慶幸的是,女兒就讀的小學非常注重對閱讀環境的營造。

除了圖書館,教學樓的每一層都設立了“閱讀吧”,女兒的教室也有老師和家長共建的閱讀角,不僅有大量的中文書,還有許多英文原版書籍。

學校對於閱讀的重視,在塑造孩子的閱讀習慣上,往往事半功倍,理由很簡單——孩子願意聽老師的話。而且,老師因教學需要,往往會針對課本補充閱讀,這是家長不太會有的視角。

林文寶教授有這樣一個觀點:全天下的孩子,都不喜歡教科書,但教科書往往是最重要的。

閱讀最該做的就是迴歸課本,針對一篇課文,補充更多的文章、書籍,讓孩子通過閱讀更好的理解課本,也是兒童閱讀的重要目的之一。

女兒每天閱讀一小時,到10歲出版第一本書,她對於習慣培養的建議

關於閱讀環境,最後要說的是“讀書與旅行”。很多人把讀書形容成另一種旅行,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帶上書去旅行。

很多家長都喜歡在假期帶孩子出門旅行,無論短途旅行,還是長途旅行,旅途中總有枯燥的時候,路上也有很多碎片時間,這個時間用來閱讀,往往比在家一本正經地閱讀更有質量。

每次出門旅行前,女兒收拾的行李中,書已經是一種必備品。我身邊很多朋友家的孩子,也都有這樣的習慣。如果書讀完了,為了補充“糧草”,我們甚至在旅行途中到處找書店,這種尋找的過程也為旅途平添了另一種樂趣。

關於讀書的幾個“不原則”

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劉緒源將兒童文學作品劃分為三大母題:一是“愛”,二是“成長”,三是“自然”。放眼望去,孩子們讀的書,大致不會離開這三大母題。

雖然孩子偶爾讀讀垃圾書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如果一直讀垃圾書就是大問題。“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偶爾吃吃就行了,不能當成大餐。

孩子正處於閱讀趣味的培養期,我認為應在順應其本性的基礎上,引導其進行高質量的閱讀;我們遞到孩子手中的書,應是具有高雅趣味的、高貴品質的兒童文學。

如何選書,始終是家長最為關注的問題。什麼書才是好書?什麼書才能買給孩子?

一個比較省事的辦法,就是多關注好書推薦。

我的建議是“關注”,而不是“迷戀”。如今好書書單也是魚龍混雜,其中不乏出版社的營銷推手,但關注一下總是沒錯的。

把適合孩子的書單抄下來,到書城翻一翻,或者到網絡上搜一下,詢問一下孩子的意見,再決定是否購買。相比其他消費,在中國大陸讀書的成本是最低的,如果到歐美、臺灣、香港等地區轉一轉,就會發現中國大陸的書有多便宜。

不過,對於有些我比較確定的好書,我不會徵求孩子的意見,而是直接買回家。

因為怕錯過好書,所以我養成了“囤書”的習慣,引用一句流行句式:“不管孩子看或不看,書就在那裡。”總有一天,孩子會讀它們的。

關於閱讀範圍,我認為要廣泛一點,詩歌、散文、小說、文言經典、科普、科幻、期刊……我都鼓勵女兒接觸和閱讀。

好的童書,是不教訓、不放縱、不板著面孔的,童書千變萬化,酸甜苦辣,各有不同。

除了讀甜味、辣味、刺激的味道之外,我喜歡給女兒推薦一些她自己平時可能不太挑選的書,比如戰爭題材,這些略帶苦味、澀味的書,會為孩子提供另一種觀察世界的視角。

如何選擇童書,始終是見仁見智的事。我結合個人經驗和曾聽取過的專家觀點,歸納了關於兒童閱讀的10個“不原則”,僅供參考:

1、千萬不要只看漫畫書。

2、千萬不要跟別人比閱讀。

3、千萬不要只看知識性讀物。

4、千萬不要流行什麼就看什麼。

5、千萬不要只讀和課本無關的書。

6、千萬不要迷戀任何一份好書書單。

7、千萬不要逼孩子只讀你挑選過的書。

8、千萬不要只在學校的閱讀課上才讀書。

9、千萬不要把閱讀當成一項作業留給孩子。

10、千萬不要把閱讀目的只等同於寫出好作文。

讓孩子的寫作從跟你聊天開始

關於寫作,我教女兒的不多,我擔心自己僵化的思維方式、固化的寫作方法,會束縛一個孩子的可能性。孩子的眼睛、孩子的觀察、孩子的心靈,遠遠比成人的更乾淨、更敏感、也更豐富,她們並不太需要成人的“拔苗助長”、“畫蛇添足”。

女兒寫作的很多題目,是在我們睡前聊天時碰撞出來的。每天晚上,我們倆都有個“真心話”時間,她願意興高采烈地告訴我一些事,也樂於向我描述腦袋裡的一些奇思異想。

有些特別棒的題目,我會隨手記錄在一張小紙條上,建議她以後寫出來。但我從來不逼她第二天立刻完成,而是讓她想寫的時候再寫。

女兒每天閱讀一小時,到10歲出版第一本書,她對於習慣培養的建議

寫文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把文章寫好尤其有意思,而不是變成一項“任務”。孩子是天生愛自由愛幻想的“小動物”,自由地書寫才是他們最快樂的狀態。一篇好作文,離不開三要素:觀察、情感、想象。

讓孩子獲得這“三大法寶”的主要途徑,不是去外面上多長時間的“作文班”,也不是家長逼孩子寫多少篇作文;而是讓孩子在自己生活和閱讀的基礎上,思考別人優秀的語言、構思,然後自己又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創造一個不同的空間,寫出一個不同的故事。

關於寫作,我只給女兒提過兩個建議:

第一,不管寫什麼,都應遵從自己的內心,言之有物,寫出真情實感。不要硬造,不要假裝,不要堆砌詞彙,好話好說。

當很多家長建議孩子積累“好詞好句”時,我反其道而行之,建議孩子寫作從合情合理、文從字順開始。我甚至讓她“慎用”形容詞、成語等固定詞彙,而是多用動詞、名詞等描繪具體細節的詞。

女兒每天閱讀一小時,到10歲出版第一本書,她對於習慣培養的建議

比如—她寫《星星》,如果用“繁星滿天,星光璀璨”這樣的詞來形容她的所見所想,便不會有這樣的句子:“大片大片的繁星,大群大群的螢火蟲,令小船兒彷彿墜入星海,變成了那輪彎彎的月牙。”

“慎用”不是“不用”,當文章需要成語來畫龍點睛時,就可以大膽地使用。

我的第二個建議是,讓她注意文章的結構。孩子寫作,文字的靈感有了,但結構往往失於無序,容易鬆散。因此略微指點下結構是必要的。一篇作文要有自然的銜接、合理的過渡、詳略的安排,以及基本的完整性。

鼓勵孩子愛上寫作,我並沒有特別強的目的性。孩子的人生不需要任何預設,能在她最好的年齡做最好的事,就是我的願望。

一個人在求學階段,能夠培養其對寫作、對文學的愛好,是非常有意義的。在寫作中發現自己,探索世界,也不枉少年一場。一個人成年後,有沒有意思,有沒有趣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文學修養。

有朋友曾困惑地問我:“為什麼我的孩子讀了很多書,仍然無法寫好作文?”

我感覺可能一方面可能是閱讀的方向不對。作文是書面語言的藝術,如果讓孩子大量閱讀了漫畫、卡通、玄幻,孩子就很難獲得書面語言。

女兒每天閱讀一小時,到10歲出版第一本書,她對於習慣培養的建議

曾有一個試驗,讓一個孩子先讀詩歌,然後讓她寫作文,孩子就會很自然的用詩一樣的字句。另一方面,可能是家長給了孩子太大的壓力。

關於寫作,應允許孩子像蝸牛一樣慢一點,哪怕一篇文章中只有一兩個閃光的句子,只要是孩子真正的自我表達,便值得讚許。我還有幾點關於現場作文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1、認真審題——大家都是現場作文,別人的時間夠,你的時間也夠,不要著急,要理解題意,確立好文章的立意。

2、字跡工整——現場作文,有些選手一著急字跡潦草,誰都不喜歡,只有字跡工整,給評委一個好的印象,評委才會樂意讀下去。

3、語句通順——自己好好體會自己的語言,心裡好好讀,如果你都讀不下去,評委也一樣讀不下去,文字要“推敲”,要通要順。

4、略作呼應——現場作文,如何讓你的文章在評委頭腦中印象深刻?首尾簡單呼應一下是必要的,但是不要過度,否則就是狗尾續貂了。

一不小心,對“女兒的小小閱讀史”竟記了這麼長。寫下這篇文章,一是想做個小結,二是我相信通過文字能找到更多“同路中人”。

不知你有時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拿起某本書,讀到某篇文章,常常會覺得文章背後的那個人,是你的一個老朋友,謝謝願意把這篇文章讀完的所有“老朋友”。

女兒每天閱讀一小時,到10歲出版第一本書,她對於習慣培養的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