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同樣身為降將,于禁的風評非常差,但感覺姜維卻沒有這麼差的風評?

眷戀清晨


這個問題非常好,這兩個人的確都是降將,但這兩人的身上卻有明顯的差別,大致如下:

首先,于禁是反覆無常,姜維是英雄落難。于禁是曹操軍隊中的班底,從曹操早期就跟隨他左右,也是曹操後期軍中唯一可以假節鉞的外姓人。曹操也非常倚重他,最後官至左將軍、安遠將軍,拜將封侯,可以說曹操待他不薄。關羽水淹七軍之後,于禁舉兵投降,龐德寧死不降。《三國志》: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于禁被俘後一直囚禁,等到孫吳奪了荊州之後,于禁就倒向了孫權,還曾經一起騎馬遊獵。《三國志·吳書》記載:“魏將於禁為羽所獲,系在城中,權至釋之,請與相見。他日,權乘馬出,引禁並行,翻呵禁曰:“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欲抗鞭擊禁,權呵止之。後權於樓船會群臣飲,禁聞樂流涕,翻又曰:“汝欲以偽求免邪?”權悵然不平。”這就顯示出于禁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而姜維本身就不想投降,是因為劉禪投降之後,他不得已才跟隨投降。基本上沒有兵敗,也沒有變節,更像是被裹挾投降。所以後人為他鳴不平。

第二,于禁是苟且求生,姜維是蟄伏待機。于禁被關羽俘獲後,一直是以苟且偷生作為目的,根本就沒有氣節可言。而姜維在投降之後就開始挑撥鍾會和鄧艾之間的矛盾,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蜀地的統治秩序再度打亂,好重新擁立劉氏後人為王。本身就是一顆忠心在支持著他的全部行為,所以讓人敬佩。

第三,于禁最後病亡。姜維是乘機恢復蜀漢,失敗被殺。于禁最後被孫權送回了魏國,但是曹操已亡,曹丕對於他比較冷淡,而且還暗諷他。最後,于禁因此鬱鬱而終,可以說是晚景淒涼,黯然落幕。姜維最後成功激化了鍾會和鄧艾的矛盾,鄧艾被誣陷,最後身死。鍾會也打算背叛司馬氏,姜維的計劃很快就會成功,但只是在最後的關頭,被監軍衛灌一網打盡。姜維最後死的十分壯烈,可以說是求仁得仁,自然後世的風評很好。


經典守望者



主要是時機不同,姜維投降時是初出茅廬,而於禁已經是功成名就。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涼州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人。


據《三國志·蔣琬費禕姜維傳》記載:


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兵出祁山,涼州諸郡縣紛紛響應。

當時,天水太守馬遵在各地巡查,姜維與功曹梁緒、主薄尹賞、主記梁虔等人隨行。馬遵聽說蜀軍到來,郡縣投降,就懷疑姜維等人也有異心,於是連夜逃亡上邽。

等到姜維等人發覺後,就追趕馬遵,但已經來不及了。他們到達城門時,城門已經關閉,不接納他們。

姜維等人只能回老家冀縣,但冀縣也不准他們進入,姜維等人只好投降了諸葛亮。


魏略:各自行。維亦無如遵何,而家在冀,遂與郡吏上官子脩等還冀。冀中吏民見維等大喜,便推令見亮。


《魏略》的說法不同,當時姜維勸說馬遵回冀縣,馬遵不肯。姜維拿馬遵也沒有辦法,就各走各的路了。

姜維與郡吏上官子脩等回到冀縣,縣中官吏、百姓看到姜維都很高興,便推擁著姜維來見諸葛亮。


這裡,不管冀縣是否願意接納姜維,是否吏民願意投降,總之是姜維主動投降了諸葛亮。


當時姜維還很年輕,只有二十六七歲,初為州從事,其父姜冏為天水郡功曹,羌、戎叛亂時戰死,姜維因此被賜中郎,天水郡參軍。

此時的姜維,既沒有多少名氣,也沒有多大功績。


諸葛亮北伐,各郡縣投降,涼州刺史郭淮、天水郡太守馬遵都逃跑了,而且認為姜維不忠於曹魏。

在這種情況下,姜維也沒有更好的選擇,既沒有得到曹魏的信任和器重,也沒有可以抵抗諸葛亮的本錢。


但于禁投降卻不同,那是直接兩軍陣前,而且於禁深得曹操的信任和器重。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三國時期魏國武將,與張遼、徐晃等合稱為“五子良將”。


據《三國志·張樂於張徐傳》記載:

黃巾起,鮑信招合徒眾,禁附從焉。及太祖領兗州,禁與其黨俱詣為都伯,屬將軍王朗。朗異之,薦禁才任大將(軍)。太祖召見與語,拜軍司馬。


黃巾軍起義爆發後,濟北相鮑信回老家招募兵勇,于禁就跟隨了鮑信。鮑信戰死以後,于禁歸屬將軍王朗。王朗驚異於禁的才能,就向曹操舉薦,說可以勝任大將軍。

曹操召見了于禁,經過交流,任命他為軍司馬。

隨後,于禁跟隨曹操四處征戰,屢立戰功,被譽為“五子良將”之一。


曹操對於禁非常信任和器重,拜為左將軍、假節鉞。而且是曹操陣營,唯一一個非曹氏、夏侯氏假節鉞的將軍。

曹操因為朱靈與劉備一起截殺袁術,而把劉備放跑了,就非常忌恨朱靈。就讓于禁到朱靈營中接管了他的部隊,眾皆震服。

這事足以看出曹操對於禁的態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于禁七軍,龐德戰死,而於禁投降。


這令曹操非常失望,甚至是絕望,聽說于禁投降後,曹操哀嘆良久,說:


"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邪!"


于禁跟隨曹操征戰三十年,屢立奇功,想不到在襄樊之戰的關鍵時刻,居然掉了鏈子。

這事放在誰身上,都難以接受。

將軍最大的榮耀就是戰死沙場,總不能看事不好就投降吧。


雖然說姜維與于禁都是在窮途末路的時候,選擇了投降,但情況還是有所不同。


姜維幾乎沒有兵卒,而於禁有三萬大軍。

姜維投降對曹魏沒有多大的影響,但于禁投降不僅是動搖了軍心,而且可能直接影響到戰役的最終結果,曹操甚至產生了遷都的打算,這讓曹操非常被動。


于禁被關羽水淹之後,幾乎失去了戰鬥力,但龐德能夠一戰,于禁咋就不能一戰呢?

還是一個決心問題,就算三萬頭豬,關羽要全部抓住還需要費很大的勁,起碼為曹操調動軍隊爭取更多的時間。



姜維年輕,還沒有成名立業,再說對曹魏也沒啥情感,選擇一下人生的出路,也在情理之中。

但于禁已經功成名就,所有的榮耀都是在曹操手下取得的,曹操對待于禁可謂不薄。何況于禁的子孫後世還指望在曹魏手下混飯吃呢?


就於禁這個玩法,誰還能指望誰呢?




看來,歷史是公正的。


姜維投降沒有受到很大的詬病,但對於禁責難很多。于禁這事做得的確是很扯淡,沒有這麼辦事的哦!


當初,于禁的老朋友昌豨投降時,諸將認為應該把他送往曹操處,讓曹操來處理,但于禁堅持把他殺了。

對此,裴松之評論道:

“圍而後降,法雖不赦;囚而送之,未為違命。禁曾不為舊交希冀萬一,而肆其好殺之心,以戾眾人之議,所以卒為降虜,死加惡諡,宜哉!”


被圍困就投降,軍法也不會赦免;被囚禁而送到後方,並不違命。但于禁卻因為嗜殺而違背眾人之意,自己成為了降虜,死後得到惡諡,這是應該的。


呂蒙佔據荊州後,于禁被送到孫權那裡,多次受到了虞翻的羞辱。


曹丕稱帝后,于禁被送回了魏國,曹丕表面表示安慰,任命為安遠將軍,但于禁拜謁曹操陵墓時,曹丕卻命人畫上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畫像。

于禁看到後,羞愧難當,最後鬱悶而死,被追諡為厲侯。



于禁可謂晚節不保,這又能怨誰呢?

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最後居然愛惜生命,苟且偷生,得到這樣的結果,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

愛惜生命,這是必須的,但軍人這個特殊的職業決定了其命運,只能戰死沙場,否則就應該遭受詬病。

否則,這個活就沒法幹了。



豹眼看歷史


三國時期,曹魏的于禁和姜維都有投降到蜀漢的經歷。同為降將,同樣經歷,為何于禁的風評比姜維差?下面從兩人的投降原因對比,與同僚行為對比,身份地位對比來分析一下於禁風評差的原因。

一.投降原因不同:于禁戰敗主動投降;姜維走投無路投降。從投降原因對比,于禁風評不如姜維。

據記載關羽利用地勢及雨季便利水淹七軍後,魏軍損失慘重,于禁戰敗並主動向關羽請降。

而姜維當時被疑有異心,被上司無情拋棄,追隨無望,無家可歸,走投無路時才投降蜀漢諸葛亮。

二.同樣情況下,與其他同僚行為對比:于禁投降行為比不上龐德英勇戰死;馬遵逃跑,而姜維被人遺棄委實可憐,投降也無可厚非。從行為來看,于禁的風評也不如姜維。

與于禁一起同時戰敗的龐德,選擇死戰被關羽殺死,據說曹操聽到于禁戰敗投降時,都發出失望的感嘆“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諸葛亮北伐時,當時的姜維正陪同上司天水太守馬遵在各地巡查,馬遵一聽說諸葛亮大軍經過的地方都投降了,於是扔下姜維立馬逃走。被拋棄落單的姜維確實可憐,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投降。

三.身份地位對比:于禁身為主帥,統領七軍;姜維只是天水郡參軍,無名小卒。身份地位不同,投降行為產生後果也不同,這也是于禁投降行為被人詬病並且風評差,而姜維風評相對好的原因。

于禁是曹操寵信的戰將,五子良將之一,戰功顯赫,在曹操陣營裡威望甚高。投降時于禁為主帥,率七軍前來增援曹仁,可見於禁地位之高,于禁投降關羽讓曹操本人感嘆不已。

姜維只是因父輩的戰功,做了天水郡參軍,無名小卒一個,算是個低級軍官。姜維本身並無顯赫戰功,與曹操等大咖並無交集,姜維在曹操陣營中可有可無,投降也沒人在意。

可見,于禁投降蜀漢的風評比姜維差,這也是于禁後來一直未被任何一方重用,當他重新歸魏時,被曹丕故意用畫像諷刺,並最終憂鬱而終的原因;相反,姜維在蜀漢受到重用,後來接替諸葛亮揮軍北伐。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喜歡本文的朋友,請幫忙點個贊,或關注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