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的故事,要在晴朗無風的深夜看

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意指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為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

霜降的故事,要在晴朗無風的深夜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霜降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也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

即"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露水凝結成霜。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為此時菊花盛開,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

霜降的故事,要在晴朗無風的深夜看

秋晚地面上散熱很多,溫度驟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結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結構疏鬆。

霜降的故事,要在晴朗無風的深夜看

南宋詩人呂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寫道:"驛內侵斜月,溪橋度晚霜。"

陸游在《霜月》中寫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

霜降的故事,要在晴朗無風的深夜看

霜是這種精靈一樣的白色冰晶,一般形成在寒冷季節裡晴朗、微風或無風的夜晚。

夜間植物散熱的慢、地表的溫度又特別低、水汽散發不快,還聚集在植物表面時就結凍了,因此形成霜。

霜的出現,說明當地夜間天氣晴朗寒冷,大氣穩定,地面輻射

降溫強烈。這種情況一般出現於有冷氣團控制的時候,所以往往會維持幾天好天氣。

中國民間有"霜重見晴天"的諺語,道理就在這裡。

霜降的故事,要在晴朗無風的深夜看

同時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古人認為秋天的紅葉是由於"霜打"而形成的。

霜降的故事,要在晴朗無風的深夜看

例如,明戴縉的"黃櫨千里月,紅葉萬山霜";清顏光敏的"秋色何時來,萬里霜林丹";唐牟融的"半林殘葉戴霜紅";清呂履恆"霜落秋城木葉丹";唐李益的"柿葉翻紅霜景秋"等,當然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杜牧的"霜葉紅於二月花"了。

以下詩句更點明瞭兩者的因果。

例如,元朝許有壬的"清霜醉楓葉";宋時楊徽之的"新霜染楓葉";甚至有一位現代詩人說,"西山紅葉好,霜重色愈濃",這至少在字面上更是明確確立了兩者之間的正相關關係。

而實際上,樹葉的變紅也與白霜本身無關,而是低溫使根部吸水並進入葉子中的水分減少,因而使葉綠素生成少而破壞多,花青素(主要是紅色)顯現的結果。

因為葉子變紅實際上常常在地面溫度降到0℃以前就出現了。

霜降的故事,要在晴朗無風的深夜看

霜以作物凍害而蒙受"千古奇冤",又以紅葉佳景而坐享"百世流芳"。

在氣象學中的其他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以至於世間其他事物,大概再沒有像它那樣兼有如此大"功"、大"罪"於一身的戲劇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